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有一种如青枣大小的小青蛙,它们整天漂浮在水面上,不仅能够躲避蛇、鸟等大部分天敌,而且能够捕捉大多数的稻田害虫,真正的是庄稼的卫兵。
浮蛙为蛙科浮蛙属的两栖动物,体形较小,体长仅2~3厘米;脑袋也小,短短的嘴巴,但后肢肥壮,趾蹼发达,善于游泳和水中生活。种类比较少,广泛分布于亚洲南部的印度及东南亚的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中国有尖舌浮蛙和圆舌浮蛙2种,分布于云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温暖湿润的省、区。
尖舌浮蛙又名浮水蛙或稻田蛙,适应于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成蛙体形几乎成三角形,雄蛙体长1.9~2.3厘米,雌性2.7~3.5厘米,体型小巧而结实,体表皮肤粗糙并有小颗粒突起,体背呈灰绿或棕绿色,有的个体有浅黄色中线贯穿头至尾部,偶有黑色斑点;腹部则为白色,后肢有舒展的趾蹼,善于水中栖息生活。
尖舌浮蛙成蛙多栖息在海拔10~580米的池塘、水坑、稻田或小溪等水源充足的地方,捕食中华稻蝗若虫、若蚜虫、盲蝽、大叶蝉、甲虫、蜘蛛、蜻蜓、豆娘等昆虫,这些昆虫多数是庄稼的害虫。
浮蛙大多数时候漂浮于水面捕食、嬉戏和恋爱,一旦四周有风吹草动受到惊吓即迅速潜入水中,这成了江南水乡独有的风景。
它们多在夏日的黄昏伏于草间或浮在水面鸣叫,鸣声为“哇、哇”的简单而尖锐的节奏。恋爱季节更是底气十足地鸣叫,节奏更加明快,以引起雌蛙的注意。
浮蛙的蝌蚪扁平而细长,棕褐色,尾长是头体长的2.5倍,上部尾鳍前端有隆起像鸡冠状的褶皱或平直形,嘴巴很小,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为保持生物多样性,浮蛙已被列入林业局于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这种漂浮于水面的小生灵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