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以后,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受此启发,写了一本书《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指的就是新睡袍导致新书房的攀升消费模式。她坚信这种“消费的热病”完全背离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作为对物欲横流的一种反叛,她提出淡化竞争的观念,一时间在欧美应者如云,吸引了许多对“什么都不想落下,结果反而被搞得精疲力尽”生活方式深恶痛绝的人们的身体力行。
确实,你有什么样的欲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没有人可以无欲无求,所以我们总是需要一些智慧,毕竟自然界的法则是顺其自然。而简简单单的生活中,必然孕育着简简单单的幸福与快乐。
所谓的简单生活,首先它不是一种清教徒式的生活,更不是那种为了刻意简单反而更复杂的生活,除非你愿意,自觉地愿意。
比方说,你最好能热爱你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努力地、有效率地工作。但是在你工作十分疲惫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给自己放个长假,这世界没有干得完的活,就像没有挣得完的钱一样。你放心,老板们都够聪明,自然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你的公司也绝不会因为你的几天休假而失去什么,而你得到的,将是状态的调整以及难得的轻松。如果碰巧你的老板不够明白,那你索性给自己放个更长的假——你因此失去的只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一样的简单,一样的纯洁无瑕。”亨利·梭罗如是说。他为了实践自己的简单生活理念,独自一人,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居住了两年。他按照天性自然而然地劳作与生活,用斧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在小木屋边上的地里种植蚕豆、土豆、玉米、豌豆、萝卜,并用其中一部分农产品换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自耕自食的简单生活中,梭罗最注重的还是“一定要给穷人以他们最需要的帮助”,他认定“慈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能够赞许的惟一美德”。
然后,他根据这两年的生活和思考写下了《瓦尔登湖》,一部宁静、恬淡而又充满智慧的书,一如他年轻而短暂的生命——“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
当然,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仿效梭罗的生活,但我们也许可以把他当作一面镜子,看看自己,在和欲望的争斗中,是否还能感受到贝多芬《欢乐颂》中的热情澎湃,是否也能像弥尔顿《快乐的人》中的人们那样,被季节唤起心中的欢乐?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有欲望和需要是正常的,但你得在需要中找到最切合自己条件的,否则你无法得到心理平衡。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不对自己过分苛求,自然一点,简单一点。
完美是一种精神鸦片
有一个作家,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世界上一切似乎应该是完美的,他忍受不了不完美的事物,只好把种种卑劣和无奈加在了笔下的人物身上,然后让这个人物去破坏,去毁灭他认为不完美的人和事。后来,他的心理变态了,只能在作品中去毁灭他喜欢但不完美的东西,现实生活中他无法做到,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变得非常残忍。他越来越悲观,最后竟因为感到世界不完美而绝望,把自己关在了家里,从此不出门,害怕见到不完美的东西或现象。
一定要追求美,却一定不要追求完美。
人一定要尽可能地接近美、进入美。契诃夫借《万尼亚舅舅》剧本里一个人物的嘴宣布:“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面容、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是要激励自己和别人,尽可能向往美、融入美,而并非在发表“完美主义宣言”。
可以宣谕美的必要,但不要发表“完美主义宣言”。
自己设定自己完美,是容易的。但他人却不一定都承认你完美。
世界并不完美。事实上,完美主义者经常患得患失,惧怕失败的焦虑和压力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工作效率降低。完美主义者在性格上表现为固执、刻板、不灵活,给自己和他人设定一个很高的标准,而且非要达到不可,受到挫折就感到很痛苦,不能接受。
某著名机械制造公司的总经理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们的销售还不错,但离他的高标准有些差距,他不能忍受,跳楼自杀了。有位软件设计工程师在编程序时要求自己像写古诗一样把字节写得都一样长,结果他日日夜夜地苦思冥想,工作效率和成果可想而知。
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缺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有的人没有什么好朋友,经常换单位,和谁也合不来,为什么?那是因为他谁也看不上,甚至会因为别人的一些小毛病,而忽略了别人主要的优点。有的人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更不能容忍自己紧张时不自然的表情,一到发言时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结果越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允许自己身体有丝毫不舒服,经常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经常去医院检查。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都会有紧张、不适的时候,这是正常的生理表现,必须学会接受它,顺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规律抗拒,必然会愈抗愈烈。
完美主义的人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很少看到优点,总是关注缺点,总是发现不足,很少肯定自己,自己也就很少有机会获得信心,当然会自卑了。
完美主义的人容易只顾细节而忘记了主要目标,让别人觉得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工作常常因此而没有效率。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可使人清醒,催人奋进。对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不需怨天尤人,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不妨想想,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或用善良美化,或用知识充实,或用自己一技之长发展自己。
“自我接受”意指接受我们现在的样子,包括一切过错、缺点、短处、毛病。但是,如果我们认清这些不完美是属于我们,而不是等于我们,那么,我们对于自身的这些不完美会看开些。然而,很多人却坚决地认为他们等于“错误”,因而丢弃了健全的“自我接受”。
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也接受所有的瑕疵,因为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接受不完美并用智慧认清你的缺点,才是明智的,这会是一个心理的平衡点。
要自信而不能盲目自信
一个“海归派”学子带着他的才华,还有他的自信,参加了国内一家大型企业的招聘会,他被录取了,可是不到一个月,他又从那家公司出来了,他愤然地说:“他们有眼不识泰山!”原来他在工作上过于自信,以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所以什么事都想以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别人,结果遭到了别人的反感。不仅仅如此,很快一件事就证明他是错的,而这种错正是盲目自信造成的。领导原谅他,安排他干些基础性的工作,可他看作是排挤自已,于是就离开了那家公司。
你也许有比别人高的学历,会有一定优越感。当领导要你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时,不要觉得以自己的条件,是大材小用。应该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避免马虎出错。
每一项工作都有其价值所在,不分大小、轻重,惟有认真对待,才不会前功尽弃。下面的故事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冯真与黄平竞争部门经理一职时竟然输在一纸总结上。冯真爱好文学,发表文章不少于百万字,又有5年的文秘工作经历,知道他的人都认为他写的总结会比黄平好。
公司部门经理跳槽没几天,总经理就把冯真和黄平叫进了办公室,直奔主题地说:“根据你们平时的表现,你们当中的一员将是新的部门经理,请你们这几天交一份自己的业绩工作总结报告上来。”
冯真当然有意部门经理之职,可又觉得这份总结有些多余。本人表现如何?业绩如何?写与不写都在那里摆着呢!自有公论。于是写总结也就不太用心,十分工作半句话完成,但为了表现自己的文采,用词造句和格式上冯真还是斟酌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