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难得的经济史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98)》评介
赵建廷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恰逢世纪之交,各行各业都在回顾总结这50年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将有一大批精品图书陆续问世,在积累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经济科学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研究国情、做好工作、开拓前进大有裨益。近日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98)》就是这样一种图书。该书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海波先生的新著,共分8编19章,计70万字,倾注了汪先生20年的心血,是国内目前最新最权威的一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已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百种国家重点图书之一。
通览这部专著,笔者认为:它既是50年工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回顾,也是50年工业经济发展成就的如实纪录,同时又是50年工业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具体地说,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历史分期、历史叙述、人物评价、成就与失误、经验和教训等方面,贯彻了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这一基本指导思想。
第二,独特的历史分期方法。关于历史分期,这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书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为分期的主要标准,以生产力的变化为第二位标准,将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分为以下8个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经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经济(1949.10—195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工业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工业经济(1953—1957);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业经济(1958—1960);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工业经济(1961—1965);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三)——“**********”时期的工业经济(1966—1976.9);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一)(1976.10—1984);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发展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二)(1985—1992);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创新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三)(1993—1998)。这种独特的历史分期,应当说是史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突破。
第三,在坚持历史叙述方法与逻辑方法结合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第四,把经济数量关系纳入经济史研究之中。这也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书不仅重视历史过程质的方面的研究,而且注意量的方面的研究。结合历史过程的叙述,援举了大量的数据和表格,涵盖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数量关系。这对推进史学研究大有益处。
该书在历史叙述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不失为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专著。它的出版对于工业经济史学科建设,推动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的研究、教学工作,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宣传新中国成立50年来工业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载《生产力研究》,1999年第5期。
作者单位是山西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