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论探索——评李炳炎教授主笔的新著《利益分享经济学》
何干强
由刘国光教授题写书名、张卓元教授撰写序言的李炳炎教授主笔新著《利益分享经济学》,已由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这是主笔者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JL009)的最终成果,也是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完善初次收入分配这个重要专题,在先后出版《新成本论》(1987年)、《需要价值理论》(1990年)、《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2004年)、《共同富裕经济学》(2006年)的基础上,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同志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时,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胡****总书记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重要思想要在经济工作中落到实处,就必须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法或实现机制;在这方面,《利益分享经济学》紧紧扣住“实现共同富裕”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主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全书以比较评析中西方分享经济理论的代表作为导论,分上、中、下3篇展开,观点鲜明、脉络清晰,富有学术个性,给读者以诸多启发和教益。与同类以及主笔者以往的著作相比,这部专著具有以下新特点:
一、站在国际视野高度,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
分享经济这个概念来自美国经济学家威茨曼,他把资本主义条件下实行的一种改良主义的工资制度称之为“分享经济”。其实,早于威茨曼,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江苏、四川等地的一些公有制企业为了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在初次分配上就先后进行“除本分成”、“净产值分成”等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这些做法在形式上与威茨曼的“分享经济”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实践上和实质上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工资制度有本质区别。鉴于“分享经济”这个概念在国际经济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并有通俗易懂的好处,李炳炎教授决定借鉴分享经济这个概念,并给这种经济形式注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革命性的科学内容。他在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和多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收入初次分配关系进行系统化和深化研究,并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这个新概念,进行总体概括。这既有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国际学术领域争得应有的科学地位,也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因而该成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二、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鲜明特征
《利益分享经济学》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着眼于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如何实现合理分配,这与西方分享经济学有根本区别。这部专著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关系的其他许多论著相比,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再使用通常的工资、利润、成本、资本等范畴,而是在马克思《资本论》提出的有关科学经济范畴的启发下,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与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经济范畴根本不同、又能结合市场经济一般关系的新经济范畴,主要有:自主联合劳动、社本(即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增值的价值)、需要价值、净收入、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新成本(与资本主义企业成本C+V不同,只由C构成,V不进入成本)、新生产价格等,这一系列经济范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该专著运用这些范畴,具体对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企业创造的、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收入分配制度,既论证了这些新范畴完全可以用于指导改革实践的方法论功能,也为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形式,提供了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支撑。可以说,该成果在把劳动价值论运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方面,为理论界提供了重要的范例。正是这种特征,使《利益分享经济学》形成独树一帜的学术内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享的可操作方法
《利益分享经济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方面,在理论上着重论证了社会主义企业成本与资本主义企业成本两者的本质区别;强调在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集体控股企业)中,控制收入分配关系的主体是自主联合劳动者,这与私有制企业由企业主控制分配是截然不同的;劳动者的这种主体地位要求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劳动者个人的收入分配上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在收入分配中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实行市场经济绝不应当改变这些性质。另一方面,该专著在论证对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实行“净产值”利益分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上,对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创造的成功案例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提炼;而提炼出的理论又成功地指导过一些企业的改革。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相辅相成,这就给广大读者以十分有益的启示,按劳分配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实现具体化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形成可操作的实践形式的。正是由于该成果具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因而具有值得重视的应用价值。尤其在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读一读这本专著,人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是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