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奇开斯M1897的研制成功,是轻武器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哈奇开斯公司所制造的哈奇开斯M1897式机枪,把世界轻武器带入了导气时代。哈奇开斯机枪一出现,就成为马克沁机枪的竞争者,这两支采用不同的自动原理的机枪到底哪支性能更好点,无人知晓,首先装备马克沁和首先装备哈奇开斯的法国,也不会因此再去PK一下。但是到了1904年,事情有了一点眉目。
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参战双方均使用了机枪——俄军使用的是马克沁机枪和麦德森机枪;日军则使用的是哈奇开斯机枪。这是世界上第一场双方都使用自动武器的战争,也是两支实力接近的现代化军队之间的较量。马克沁机枪和哈奇开斯机枪,被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应用并展现出惊人的威力,日俄战争因此也被称为“马克沁与哈奇开斯之战”。这场战争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日本获胜而告结束,但是两种机枪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平心而论,高射速的马克沁在战场上的表现要比低射速的哈奇开斯要好,但是俄军装备较少,一直被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日本哈奇开斯压着打。哈奇开斯机枪的设计特点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气冷、导气式的哈奇开斯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优势。日本从法国引进许可证开始生产,并将其命名为38式6.5毫米重机枪(明治38年公元1905年)。战后日本便仿照该枪研制了三年式重机枪。1914年为了使用新定型的6.5毫米尖弹,日本将38年式改进,并命名为大正三年式6.5毫米重机枪,枪身上的散热片也由厚重的7片改为20多个薄片。在1932年又推出了最新改款92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7,后握把从D型改成外八字)。日本制造的三年式、92式、一式重机枪和法国制造的哈奇开斯重机枪最大区别在于它的散热片,日本的薄而密(20多片),法国的厚而稀(5到7片)。日本曾经利用自己制造的38式、大正三年式等武器来扶持中国亲日的地方实力派,袁世凯的北洋军就是最早获得其扶持的军阀,还有后来的粤系、奉系和晋系军阀。
92式重机枪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分队的主战制式自动武器,其外观造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枪身上的螺旋状散热片几乎占了全枪的60%,装上防火帽以后,与枪身上的散热片以及全枪整体外观构成一只“斗鸡”模样,加上其射击时的频率不高,枪声听起来又“咯、咯、咯”的,所以抗日战争时期有的抗敌军民形象地戏称92式为“鸡脖子”。
从气冷式枪械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没有散热片的枪管与有散热片的枪管的散热效果,差别很微小。然而,那么多硕大的散热片表面上看是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实际上却大幅度地增加了全枪重量,在加工制造上也很繁琐,大散热片所获得的那一点点散热效果,与由之产生的负面效应相比,真是得不偿失。它虽是气冷式机枪,重量却很大,甚至比水冷式的MG08还沉。
“鸡脖子”由于全面承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哈奇开斯”机枪的“衣钵”,因此在实战使用中,也与“哈奇开斯”同病相怜,其发生概率最高的故障,就是进弹不良,包括卡弹、顶弹、输弹不畅,抽壳、排壳动作不良以及断壳等。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出自弹板供弹结构复杂与滞涩,弹板固弹不确实,枪弹位置保持不正确和弹板本身在战斗使用中造成的各种残疵与缺陷。当然,需要用油壶不断地涂油,确保不出故障。这种弹板供弹系统比起弹链供弹缺陷更多,并且这种重机枪无法由一名射手单独射击。不过它的优点是:采用了光学瞄准镜,因此命中率高,握把可折叠,因此容易机动,使用了枪口消焰器,不影响射手观察敌军状况。由于缺点明显,以至于很多人提到92式重机枪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落后、笨重等。
“鸡脖子”作为侵华日军主要的制式重机枪,参加了日军在华的各种战役战斗,屠杀了无数中国军民。主要配备到日军大队(相当于营级的作战分队),直接配属到连以下分队使用的情况并不多见。那时候,我军若打了较大的仗,常可以缴获到“鸡脖子”,但是缴获的枪弹则大部分是三八式6.5毫米枪弹,缴获的7.7毫米枪弹及其弹板往往不是很多。但到了后来,缴获的“鸡脖子”与7.7毫米枪弹就逐渐多了起来,部队使用的也就越发广泛起来。我军中凡是经常与日本侵略军作战的部队,到了抗战后期以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营属重机枪多以“鸡脖子”为主。正是因为这样,我军可以游刃有余地造成日军判断上的错觉,有效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例如,日军获得的“情报”中说,当面的这支“八路军”人数不详,但看到队伍中有马克沁水压重机枪时,日军往往就可能作出这是“老八路”而不是“土八路”的判断。再如,一次拔除敌据点的战斗,如果只凭步枪或轻机枪打,据点里的日伪军可能会凭借工事负隅顽抗,倘若重机枪一响,战斗发展可能就会顺利许多,这倒不一定是因为重机枪给敌人以多有效的压制和杀伤,而主要是由于重机枪对敌人心理上的压制和威慑可能会更大。可以想象,当那些日本鬼子听到那熟悉的重机枪声和射来的那些7.7毫米重机枪弹,是出自“八路军”手中的原装日产“鸡脖子”的时候,恐怕要比听到马克沁的声音和遭到马克沁的打击更为恼火。
在解放战争中,使用纯“鸡脖子”的解放军分队也不在少数。直到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主力部队中的日本“鸡脖子”还不少。
建国以后,随着我军正规化建设的步伐,新一代的制式武器逐步取代了战争时期缴获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