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桥的走法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著名的关于“习惯性无助”的实验,当然这个实验是有些残忍的,实验对象是一些小白鼠,实验过程具体是这个样子的:
将小白鼠放在一个装有活动门的笼子里,笼子四周的材质用什么都无所谓,当然最好不导电(一是为了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二是不能过分残忍),但底部却是可以导电的金属。当实验开始时,第一次我们先用活动门是玻璃做成的那个笼子,在笼子的底部通上一些低电流,由于金属导电的原理,小白鼠将会受到不断的电流冲击,从而痛苦地想要四散逃跑。但是由于门是玻璃制成的,即便看上去门像是没有关闭一样,真正当小白鼠们撞击到玻璃上时,它们就会明白,其实这里有一处阻碍。
就这样将实验重复多次,直到后来当我们再进行一次实验。只不过这次是在保持其他实验条件与第一次相同的情况下,将这座玻璃门打开或者去掉。按照我们人的角度去思考肯定会觉得小白鼠能够轻易从笼子中逃脱掉,但实验的结果却与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小白鼠们干脆放弃了努力,一动不动地待在笼子里,无奈地忍受着电流冲击所带来的痛苦。甚至,我们将小白鼠的鼻子放在门外,它也不会自己逃掉。
看到这样的实验结果,想必我们会说:“小白鼠毕竟是动物,而人是有思维能力的,自然不会那么蠢笨,如果人看到门是开着的,有逃生的希望,自然是不会坐以待毙、一动不动的。因此,这个实验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作为人类面对困难会产生同样反应的证明。”
但是心理学家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将这个实验中小白鼠所表现出的举动称之为“习惯性无助”,就是说包括人在内的动物们在接连遭受到多次高强度的失望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根深蒂固的绝望和自动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心理反应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表现为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犹豫不定、悲观绝望、听天由命,不会再对命运发出不甘的声音,自然也就没有了百折不挠的勇气。对于人来说,尽管我们有着较高的思考能力,甚至还拥有惊人的毅力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但人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往往与实验的结果极其相似。比如说我们在讲“理想已经被现实磨灭了”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在表达“尽管我努力过,但生活给我的却是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的时候,等等诸如此类,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被称为“习惯性无助”。
有时候,勇气就是推开一扇虚掩的门,就是走出内心自己设置的那扇屏障。不能说我们经历了100次失败,就把失败当做惯性一样放弃了第101次成功的机会,而往往这样的时刻,我们所缺少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激发自己百折不挠的勇气。也许,当我们在尝试第101次时,谁又能保证随之而来的不是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