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81700000016

第16章 萧也牧与丁克辛

马克思说过:“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发展只有在死亡时才结束。”因此,看待一个历史进程,就必须承认这种循序渐进的完善,因此,也就不能不承认任何发展,存在着不完善的客观必然性。认识到这一点,当时过境迁以后,便能多少获得从容和冷静。

经过半个世纪岁月的沉淀,从1949年开始的中国新文学,确实从初始的幼稚、浅薄、浮躁、狂热的生涩期,进入到沉静、理智、求实、稳健的成熟期。正如人的成长过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样,能够以尊重历史的态度,讲究辩证法的精神,来回顾这条我们走过来的文学道路。

于是,能够坐定下来,写一部更真实的,更完整的文学史,总结这五十年来正面和反面的教训。或者,将以前的文学史中那些属于政治需要的泡沫文学,属于假大空的躁狂文学,属于一过性的应时文学,属于催熟起来的翻身文学,回归其本来不属于文学的位置。或者,将以前文学史中那些故意抹煞,恶意批判,一棍子打死,从此销声匿迹的文人及其作品,重新予以认识,给予评价,使其回到文学史的章节中来。

于是,那些论理应该忘记,但又不能完全忘记,已经埋没得太久,疏远得太久的故人旧事,那些名字,那些形影,便一一浮出水面。只是可惜,桃花依旧,人面何处,就不能不令人怅惘。

我不知道萧也牧这个名字,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起?

他可以说是全国解放以后,第一位因作品受到批判的作家。假如这也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话,我想他可以享受这样的“光荣”。对部分作家和作品的所谓批判,其实早已有之,如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在病院中》,都是当年整风时期榜上有名的。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萧也牧却是第一个被点名批判的。

如果说,杜甫写诸葛武侯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是对未能施展抱负和才华的人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惋惜。那么用之于萧也牧,当无不可,这颗过早殒落的流星,真使我们叹息不已。如果不是命途多舛,蹭蹬半生,按他所展现出来的创作实力判断,绝对有可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至少不弱于,或者略胜于那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同辈,则是可以肯定的。

然而,他像春天飞来的第一只燕子,才带来一丝不稳定的春色,便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文艺整风的疾风暴雨。于是,他还未来得及写出锦心绣口的文字,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落英缤纷,狼藉凋零的局面,便将他的才华彻底埋葬了。

从那时起,这也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中国作家的命运,便系于作品的命运。常常因为作品的被批判,作家也就跟着一败涂地,萧也牧的文学生命力,尤其脆弱,简直不堪一击,一棍子打下去,再也直不起腰来。

也许,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总得有人付出代价,让后来人获得教训。像我,当时只能算是一个文学青年,初试笔锋,不也搭上20世纪50年代的“****”末班车,从此碧落黄泉了吗!但幸运的是劫后余生,我们赶上了“****”以后的新时期文学,而萧也牧没能熬过十年浩劫,便是永远的沉没。

199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我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选一部《中国短篇小说五十年集》的时候,回顾半个世纪来林林总总的创作,老实说,在审视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那些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图解政治之作,屡屡被那些不忍卒读的小说,搅得昏头涨脑之际,萧也牧发表在1950年1月号《人民文学》杂志上的《我们夫妇之间》,不能不说是一篇出类拔萃的佼佼之作。

即使五十年后读来,那种温馨的情调,细腻的笔触,内心的探求,人性的描绘,还是令人怦然心动的。在那里,我们读的是人,而不是荷载革命的符号。

我回忆起五十年前翻开这期刊物的体会,那时我是一个文学青年,对解放区文学,如同看那四个吊兜土布军服的来自解放区的干部一样,浑身上下,只有一种色彩,那就是革命。但是阅读经验告诉我,这篇跳出解放区文学模式的作品,与我们以前所读过的外国文学的经典著作,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在审美意义上有更多的共同点,接轨处,不禁颇感意外了。初读时,真有如见故人般地亲切,这篇作品给爱好文学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小说是可以这样写,也应该这样写。

我想,如果那时的读者,作家,评论家,和文艺界领导,有今天的这一份宽容精神,沿续着这种大家熟知文学道路发展变化下去;当然,革命的,来自解放区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实验,也并行不悖地坚持下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经五十年的努力,中国文学的现状也许更令人鼓舞,不会出现十年“****”期间,全中国只有一个作家的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的大笑柄。

然而,萧也牧像邻居家一只啼鸣得太早的雄鸡,不适时的行为,在一个比赛着谁比谁更左的阶级斗争的氛围下,肯定不会带来什么好运的。当时对萧也牧发起第一次批判的“积极分子”,主要是和他拥有同样革命身份的,同样来自解放区的一些作家和评论家。

可能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许这篇在他们笔下,已经写不出来,或者根本也写不了,便断定为离经叛道的小说,偏偏受到更多的青年读者的欣赏,好评如潮,不胫而走,使他们难以接受,说不定益发激怒了他们。但是,选择这篇已经距发表时间一年有半的作品,重新拿出来大张挞伐,进行批判,人们显然难以理解,如果是一篇果然如此成问题的小说,在过去的十五个月里,声严色厉的批判者都干什么去了?

很清楚,当1951年的5月,文化界发动了那场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给那些长有异常灵敏政治嗅觉鼻子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动攻击,从而得以邀功讨宠的机遇。萧也牧被当作牺牲品,送上批判的祭坛,绝不是偶然的。不过,我猜想,运筹帷幄的******在运动初期,萧也牧的这篇作品,并未纳入他的视野。他对小说作品的宽容度,要比康生,要比当时执掌文艺界的领导,显得从容不迫些。最好的例子,就是后来到了1957年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批判,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不认为是大毒草,也不主张给王蒙划为****。

运动刚刚开始,最高决策者自有他斗争的战略部署,其批判的针对性很明确,是思想界、学术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民日报》社论所指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像萧也牧这类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小说,离反动尚远,并不在批判的范畴之内。但是,“积极分子”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别高昂的斗争热情,终于引起最高领导层的关注,对文艺界的批判,便由边缘地位推到了运动的中心位置。首当其冲的主角,是萧也牧,随后,全面铺开,引发了一场对诸多作家和作品展开批判的运动。

第一个吹响批判大进军号角者,是《人民日报》刊登关于《武训传》的社论两旬以后,即195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的“人民文学”副刊上,发表了陈涌的《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正式对萧也牧的创作倾向进行点名的直接批判。批评了作者进城以后写的《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认为是“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按照历来政治运动的规律,批判对象确定以后,那些更多的庆幸自己未成为批判对象的人,便要努力做积极分子。在知识分子群中,面临这种只有咬人才能自保的严峻时刻,有人说违心的话,有人做违心的事,便不足为奇了。而且,很快就能找到********,大是大非,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反对自由主义、温情主义、小资产阶级感情的革命逻辑,而心安理得,而继续咬人。所以,如火如荼的批判,急风暴雨的斗争,像舞台一样,提供给参与者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个别知识分子的两面性,投机性,庸人哲学,苟且主义,形成的某种人性上的扭曲和畸裂,以致穷凶极恶,也是历次政治运动不断扩大化,殃及无辜,制造冤假错案,产生许多悲剧的根本原因。

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冯雪峰,为什么会在稍后几天的《文艺报》上,发表化名为“读者李定中”的《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那篇文章。光题目的两个“反对”,那棒喝的口气就够吓人的。仿佛可以想象此公举着胳膊在批斗会上,声嘶力竭地喊口号的神气,真是不可理喻。至于吗?具有相当文学水平的冯雪峰,会不懂得,只不过一篇小说嘛!但“严厉批评和火爆热辣的意见,引起文坛震动”。同时,反过来对陈涌的批判文章,进行再批判,指责他的批判为“软弱无力”,这也是政治运动中常常出现的怪圈,“左”会遇上更“左”,更“左”会遇上极“左”,最后就只能以“左”得丧失理智,不可收拾而告终。

现在,已弄不清楚冯雪峰雷霆万钧似的化名出击,是他觉得这样的违心之言,与他这个名字连在一起,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呢?还是他认为自己“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党内身份,对萧也牧的威慑力过于强烈,而使他经受不住呢?相隔五十年后来看,这位文学前辈的隐身法,真是不敢恭维。

紧接着,在延安整风时期就领教过口诛笔伐的丁玲,那时尝够挨批挨打滋味,尝够不公正待遇的她,现在转而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也很难理解这位文学前辈的心态,给萧也牧扣上****的大帽子,究竟所为何来?我想她在20世纪30年代,是文学创新的勇士,其实应该能够体谅萧也牧的文学尝试,即使真正错了的话,也是艺术探索中的无心之错,他不过对解放区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作一点小小的突破罢了,但他不可能奢望自己在新中国文学萌芽期,能有力量去制造一种与党对立的倾向,这帽子扣得也太大了一点。

应该说,曾经在延安被批得体无完肤的她,或许能够设身处地为萧也牧的孤立无援,众矢之的,十手所指,十目所视的局面,想一想才是。这种不知道明天,不知道下场,甚至不知道上天该怎样惩罚他的痛苦处境,她是有过亲身亲历的体会的呀!但想不通她执笔为文,站到这次批判行列中,目的何在?出于捍卫文学的革命性,义愤填膺?还是出于求得这场斗争中有一个好的表现?或是出于她领袖群伦的指导欲望不宜保持沉默?在《文艺报》上,也发表了她的批评文章,题目是《作为一种倾向来看——致萧也牧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定性的文章,等于是一纸判决书,给萧也牧画了一生的句号。经过这样剑与火的“洗礼”以后,他成为一只不再唱歌的鸟,创作活动完全中止,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之中,在文坛几乎不为人知。虽然,他在嗣后的编辑岗位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几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长篇小说,都有他付出的心血。经他编辑出版的工人作家的小说集,都有他未署名的精心撰写的编者前言。他还培养出来一些相当有水平的年轻编辑……但他始终努力使所有的读者,遗忘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一直到“****”当中,终于在迫害中屈辱地死去。

因为编这本《五十年短篇小说选》,收入了他的《我们夫妇之间》,按照体例,文前刊有他的小传:

萧也牧(1918—1970)浙江吴兴人。曾就读于吴江大学附中,1937年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先后在晋察冀边区牺盟会五台山中心工作,做过地区报纸《救国报》、《前卫报》编辑,担任过张家口铁路分局工人纠察队副政委。1949年相继在北京、天津工作,发表了《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锻炼》等中短篇小说。被批判后,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主要著作有《萧也牧作品选》。

所以要把这份小传抄录在这里,也是出于对这位赉志以殁的未得施展才华的作家的敬意和纪念。斯人已去,文字长存,他和他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我想是不会抹煞的,因为这是和一段文学进程联系着的。

秦兆阳有一段非常感性的文字,也许最能代表人们怀念萧也牧的心情了。

呜呼也牧!生如力耕之牛,殒如风中之烛,未竭忠诚之心,遽遭无妄之咎。生之年汝知我不汝知,死之后我知汝而难通款曲。每念及此,怅惘而痴。但愿历史教训永志不忘,历史遗毒立即消亡。

顺便说一句,1951年,那些最早对萧也牧,对《我们夫妇之间》进行批判讨伐的“积极分子”,到了1957年,角色互换,不幸又成为别的积极分子进行批判讨伐的对象。

老天爷也真会开一些很残酷的玩笑。

文学史,通常是不完备的。

第一,它不可能包罗万象,因为篇幅有限。第二,它是一部很无情的书,同时也是一部很势利的书。它的眼睛只盯着名人和名作,那是让非名人和非名作欲哭无泪的事情,可你也只好没脾气。而且,这部文学史成书的年代越近,其著作者加以评论,予以取舍的功利程度,掺入非文学的考虑因素,也就越明显。于是,有些假冒的名人,有些伪劣的名作,很可能挤进文学史,在这部书里的哪一页,哪一节,露出那张真小人、假大师的肉脸,作人五人六状。所以,对一百年内的文学史,你最好本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半信半疑地看过去为妥。

至于我讲的这个不足百年,只有一甲子的,既非名人也非名作,肯定进不了文学史的故事,录以备忘,为文学史的一个注脚,也不无裨益罢了。因为,一部当代文学史,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一部文人伤心史。在当代历次文学批判运动中,凡在劫难逃者,受到批判而大倒其霉者,那痛苦,无论落到名人身上,还是落到非名人身上,疼的感觉应该是差不多的。

也许这多年来,那张善良的被整得“神气尽矣”的文人面孔,始终在我的记忆中不能磨灭,因此,我对我们中国的评论家,如果不是全部,至少也是大部分的评论家,在那个以笔为刀枪,评论与权杖画等号的年代里,对于作家体无完肤的“爱护”,对于文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忍不住愤慨。尽管很多置人于死地的评论家,已经亡故,或者,即使活着,也风烛残年,但想起我要说的这个故事,总是怀疑民谚所云:“不是不报,时辰不到”,其实是一句空话。

那是1945年8月,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我军,也就是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进入了张家口市。当时,远在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接管北平为第一要务,哪里顾得上远在口外,盛产口蘑的张家口。于是,在******鞭长莫及的缝隙中,于敌后坚持抗日八年的共产党政权,有了第一座像点样子的城市。我在短篇小说《月食》中,写过这些即将进城的干部,那种欣欣然,那种对于美好将来的向往。

这样,张家口这座其实不大的城市,有过两次解放的经历。

自然,在八路军中吃小米饭的文化人,也就随着部队进城。这其中,应该有刚以短篇小说《我的两家房东》脱颖而出的康濯,有后来写《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的萧也牧,以及我要讲述他故事的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丁克辛。那时候,他们都很年轻,才二三十岁,精神焕发,情绪高涨。

我在想,命运要是给丁克辛展开一点笑脸的话,评论家(特别是身居要位的,掌握文艺方向和政策的)不那么神经过敏,小题大做,不那么过犹不及,杀一儆百,尤其,不以作家首级为自己晋身之阶,此人,本该是解放区的一流作家,或者,退一万步,至少会写出不亚于解放区那些名家的作品。他比较早的跳出公式化,概念化,口号化,简单化的写作定式,比萧也牧,起码要早好几年,写个性,写人性,写感情,写男女之爱的老区作家。因此,早得多的遭遇到评论家的“光顾”,便命中注定了。于是,我也不由得哀叹,老天总是偏护强者,而欺侮弱者。对整人的人,“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使其逍遥法外;对被整的人,“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绝对不会放过。

丁克辛成了评论家的靶子。

在20世纪的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一篇文学作品被点了名,对作家来说,有点像剑侠小说中,被武林高手点中死穴一样,顿时昏厥麻木,立感天日无光,眼前一片漆黑,下场不敢想象。这种痛苦莫名的体会,不佞也是亲身感受过的。甚至到了解放以后,都在铁道部系统工作,有机会认识这位丁克辛,早年被整肃过的惶惶然,还时不时在他脸部阴影中流露出来,这你就不得不感叹,评论一旦等于权杖,是多么可怕了。

坦白讲,我也是侥幸活到七十出头的人了,虽然被评论的权杖,打得七荤八素过,但贱命之人,倒也耐得作践,至今仍在文坛厮混。不过,在夜里做身陷恶狗村的噩梦,倒是永远不变的主题,说明那些年里权杖式的评论,对于作家威慑力之深远,保质期竟达好几十年之久,到达下意识中,至今,每一念及,犹不寒而栗。估计这被狗狺狺然吠叫出一身冷汗的梦,非要做到死不可了。

可我为丁克辛抱憾的一点是,那么早就被批了,那么早就挨整了,从此,一生的写作魂魄散了。甚至解放以后,他还想振作,1950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丁克辛又写了《父子英雄》,发表在《人民文学》,结果被那时一言九鼎的周扬扣上“个人英雄主义”的帽子,再次跌落到谷底。由于在张家口对他的批判,传播的范围,充其量,仅仅是晋察冀边区而已,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周扬的批评,又是他点的一串名中最后一个,小八腊子而已,既达不到延安时期对王实味《野百合花》,丁玲《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那样影响巨大,“青史”留名,也不及共和国成立后历次文艺界的批判运动那样大张旗鼓,家喻户晓。虽然臭得从此抬不起头来,却没有遐迩皆知的臭名,有点冤。

加之,腾出手来的傅作义,开始包围这座城市,很快我军就撤出了。于是,丁克辛在张家口的这一段文学经历,也随着城市的易手而尘封起来,再也不被触及。现在,除了熟知者外,无人了解丁克辛的这段往事,甚至连他后来的去向,也少有人知悉,更不知道应该有八十多岁年纪的他,仍否健在?现在回想起这样一位被文学史淡忘的作家,那怆然若失的眼神,那无可奈何的表情,真是很伤感的。

一个有才华而不得施展的文人,不甘沉没却又只能赍志饮恨地活下去,那是多么艰难的岁月啊!

现在可以想象,这些穿着二尺半长的灰布军服,裹着绑腿登着布鞋的知识分子,随着部队进入城市,走在平坦的马路上,那种自豪感是不用说的,甭提有多少的诗情画意,涌上心头了。很显然,对那些一直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共产党、八路军来说,需要熟悉城市,熟悉工厂,熟悉工人阶级,那么,得风气之先的文化人,又是刚经过整风运动,学习了******同志的《在延安**********上的讲话》,自然深入到群众中去,体验新的生活,接触新的人物,寻找新的素材,创作新的作品,为当务之急了。

丁克辛到了宣化龙烟煤矿,他没有想到在那里写了他一蹶不振的作品《春夜》。前年我编《五十年短篇小说选》,选过萧也牧那篇让他一劫不复的《我们夫妇之间》,为他写“作者小传”时,知道他那时也在张家口铁路站段,当工人纠察队的队长。可以想象,当时有很多文化名流、知名作家、文工团的表演艺术家,聚集在张家口。才子风流,仕女妩媚,歌声嘹亮,舞姿婀娜,可谓人杰地灵,极一时文气之盛。顺便要提一下的,康濯时任副主编的《北方文化》杂志,也是在这座城市中出版发行。现在,谁要拥有这本战火中的文学杂志,肯定是奇货可居的珍藏之物了。

1947年,丁克辛在《北方文化》上,发表了他深入龙烟煤矿写出来的短篇小说《春夜》。

如今,当我们能够以文学角度探讨文学作品的时候,平心而论,丁的这部描写矿工感情生活的作品,实在构不成任何罪状。你得承认他写得真实,你得承认他写得别致,你得承认他的小说具有文彩,最后,你得承认他这篇作品的主题的积极性。当时,解放区文学,很多还停留在配合任务,图解政策,宣传形势,教育群众的阶段,因此,在当时许多意识大于形象,政治大于文学的作品中,他的这篇《春夜》,别开生面,一枝独秀,风靡一时。

故事讲述了那些在矿主的盘剥压榨,在把头的欺凌蹂躏下的窑矿工,旧社会穷得连媳妇也娶不起。贫穷与落后,落后与愚昧,愚昧与无知,无知与罔顾羞耻,总是相伴相行的。于是,作品描写了矿井中,坑洞里,出现了类似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述及的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普那路亚婚”。一个同样穷得无以为生的女人,成为同住在一个窝棚里多个走窑汉共有的妻子。

但是,共产党的光辉照亮矿山的同时,也给矿工带来了新的世界,在随后的民主改革运动中,这种悖谬人性的婚姻,无论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都是解放区法律所不容的。于是,在工作队的帮助教育下,这个女人与其中她更喜爱的一个老实男人,组成家庭,过合法夫妻的生活。这就是在那个还很冷冽的北方春夜里,重新得到人的自尊的这对男女,相亲相爱的故事。

我在编《五十年短篇小说选》期间,希望能找到这篇《春夜》,可惜,未能如愿。但据当时阅读过这本杂志、这篇小说的朋友告诉我,这是对他进入文学之门的一部启蒙意义的小说。他还告诉我,当时,懂得一点文艺政策的人,知道一点延安整风的人,都为他大胆的文学追求,捏一把汗,为他写人之不敢写的勇气,担一点心。因为大家都很聪明,按照中国人的中庸思维定式,迈出一小步,其他人也许尚可忍受你的激进,迈出一大步,而且触动了什么,影响了什么,妨害了什么,那就必然要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即使你既不触动,也不影响,更不妨害,握有权杖者和握有权杖之笔者看你不顺眼,看你太个别,看你走出队列远了一些。等着吧,肯定不会有好果子让你吃。

接下来,丁克辛所遭遇到的,便是大家可想而知的事了。

就冲这一条责询,在解放区,有那么正面的,健康的,光明的,积极的东西不写,偏要把目光盯在矿井里七八个男人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这是为什么?我想他肯定瞠目结舌,回答不上来。后来,我认识了他,一直想跟他探讨,他的这个构思,最初是不是受到高尔基《二十六个和一个》的启发?但经过多次批判的他,“曾经沧海难为水”,竭力回避谈论文学。

文学,成了他的禁忌。

当代文学史,也是一部文学批判史。其实,我在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从西方文学引进“评论”这一种文体,与中国传统的《文心雕龙》式、《诗品》式的经典评论,以及李卓吾、毛宗岗、金圣叹式的点评式的随机评论,其目的,是要将评论和创作,构成平行的,缺一不可的,文学之车上的两个轮子。无论胡适、陈独秀,还是鲁迅、刘半农,都没有打算使评论相当于检察官的公诉书,使评论家扮演作出终审判决的法官那样的角色。

评论家和作家,有其天敌的矛盾一面,但也有互为因果,彼此推动的共生一面。新文学运动早期,文坛活跃状态的形成过程中,作家和评论家的互动,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这也与五四以后的大部分文人其学养,其教养,其素养,其涵养有关,他们程度不同地在身体力行着这个初衷。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五四时期,那大家风范,真是令人怀念。

以鲁迅为例,作为一位作家,他被别人评论过,作为一位评论家,他也评论过别人。尽管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论争史,说到底是一部文人打架史,尽管鲁迅“打”别人的时候,可谓“一棒一条痕”,相当的不客气。同样,别人“打”鲁迅的时候,也是“一掴一掌血”,相当的不服气。所以,鲁迅在论敌的挑战下,硬译了好几部外国理论著作,以充实自己;同样,他的对手如陈西滢,如梁实秋,如林语堂,也由中而西,由西而中,积累学问,以便对阵。

即使这样,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洋场恶少”、“四条汉子”……诸如此类的评论,对某些作家起到“定谳”的作用,但评论就是评论,评论只不过是评论,如此而已。与落在丁克辛头上,落在萧也牧头上,落在50年代“****作家”头上,那一篇篇血风腥雨的声讨,有着天壤之别。鲁迅的文章再厉害,对手詈其为“绍兴师爷”的刀笔,有置人于死地的“歹毒”,又如何呢?未见鲁迅将谁关起来,给谁戴上帽子,把谁送去劳改,宣布谁的作品为毒草。这也许是新文学运动早期,先是北平,后是上海,出现的大活跃,大进展,构成今天我们称道的现代文学的大繁荣。不能不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和评论家的碰撞、冲激、互动、砥砺,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文学的自由气氛,作家的平等精神,争论的民主风度,宽容的思想境界,是古往今来,文学得以繁荣昌盛的起码条件。文学史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后来人以史为鉴。

我不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分界,是以什么为准?那是史家的课题了。

但窃以为,从文学评论,具有决定作品生死,决定作者存亡的权杖作用起,只要这个最鲜明的批判特色存在,便是当代文学。因此,丁克辛在张家口的这段经历,虽然发生在解放前夕,与更早一点的,于1943年延安整风对丁玲、王实味的批评,基本上已经属于当代文学的先声。因为,那手法,那动作,那措施,那政策,在近半个世纪里,没有什么改变。后来,我也渐渐懂得,为什么后来有那么众多的喊着不破不立,实际光破不立的勇敢者!因为立,需要学识,需要经验,需要实践,需要真知灼见,比较麻烦。而破,是一件无需乎学养、教养、素养、涵养,很容易做到的事,只要有权;哪怕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权,可是能在评论中“左”得可怕,“左”得吓人,只要不在乎别人眼中自己的那面目可憎的形象,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评论的权杖作用,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江青为******正告天下,他是我们党的“金棍子”,结果,和这根金棍子一起的红卫兵、造反派们,没完没了地破下去,一直破到中国成了一片文化沙漠为止。评论等于权杖的美好日子,也就走到了头。谢天谢地,文学史上的这一页,终于翻过去了。故事讲到这里,不禁呜呼,真为最早倒在评论权杖下的丁克辛、萧也牧之辈抱屈,如果他们减去五十岁,给他们今天这种写作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我想,他们会万分珍惜,绝不会写时下流行的拆烂污文章,下三烂的作品,这也是经过严冬的人,定会把握住明媚春光的必然。

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坐定下来,重新讨论来自解放区的作家萧也牧与丁克辛,使被遗忘的名字再度进入人们视野里来,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而觉得有必要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更准确地描写这五十年来的文学历程,更是文学成熟的表现。

我想,公道自在人心,这种说法也许不甚科学。不过,打过人的人,虽然最终也是要死的,但他拖着的那根打人的棍子,总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种可恶的棍徒形象,很难抹掉。

因此,时间的验证,往往倒是区别和划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公平标尺。记住这一点,对每个为文的人,是十分必要的。

同类推荐
  • 回云南记

    回云南记

    “天星诗库”是我社重点打造的诗歌品牌,精选60年代、70年代生的诗人,《回云南记》是曾在云南生活了近二十年时间的诗人朱零的诗歌精选集,集子中有梦回云南的冲动和倾诉,有对云南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和不舍。诗风朴素、简洁,语言干净有力。
  • 爱的苍穹下

    爱的苍穹下

    只有回不去的过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青春的路口,向左或是向右,每一个让人期待的红绿灯处,喜欢猜测未来的呢绒熊都隐藏在繁花之后,等待着给每一个做出抉择的孩子一个小小的惊喜。《爱的苍穹下/成长之书》以亲情、师生情为主,父母和老师是成长中女孩们的阳光,他们给迷茫的孩子们引路,给阴天的迷茫者带来阳光。但孩子与父母的“战争”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代沟、渴求、理解、期望值等等都可以成为矛盾点。我欠你幸福,必由我弥补,我相信唯有情深方可永恒。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去苍老,我就有足够的时间学会珍惜。
  • 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豆瓣无数网友盛赞,超过300000次转发推荐,豆瓣人气作者十三的文字温暖通透,打动内心。人生充满未知,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会得到生命最美的馈赠。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憨厚地自言自语:“妈妈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电影《大撒把》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你把这事往好了想到头,再往坏了想到头,然后就没什么了。”《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是豆瓣人气作者十三写给世间所有努力生活的人最温暖的疗愈随笔集——关于人情冷暖,关于时光流逝,关于相爱相守,关于亲情绵绵……人世间所谓的运气深不可测,但只要你努力地行走在其中,总会收获自己所期望的礼物。
  •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老师的倾情创作,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解另一个世界的真实生活,包括《原谅我红尘颠倒》、《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向右》、《多数人死于贪婪》、《慕容雪村随笔集》、《中国,少了一味药》六册书。
  • 唐朝的驿站

    唐朝的驿站

    本书是夏坚勇散文自选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收录了夏坚勇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品,如《唐朝的驿站》《白居易做过的几道模拟题》等,第二辑主要收录一系列乡村怀恋等日常生活化的散文作品,如《童声合唱》《三种草》《怀念小屋》等,第三辑收录《英雄赋》《战争赋》两篇鸿篇巨制的文化散文,力图全方位呈现夏坚勇散文的艺术特点。夏坚勇是重要的文化散文代表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既厚重大方,又简洁温暖,拥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品格,他无疑是当下散文中重要的代表之一。
热门推荐
  • 时光不负你不负我

    时光不负你不负我

    重生前佟佳在塑料姐妹的挑拨下躲着避着顾霆琛,一味听着闺蜜怂恿追求和闺蜜早已勾搭在一起的男友江晨峰,以至于闺蜜和男友联手将其害死,重生后的佟佳就是顾霆琛的小尾巴走哪跟哪,顾霆琛要抱抱,亲亲我.....
  • 唐宫美人天下(下)

    唐宫美人天下(下)

    从天而降的“狐仙”美人,是真爱还是孽缘?是谁,一舞动人魅惑君心?是谁,躲在黑暗里想操控整个天下?于正最新作品《唐宫美人天下》,芭比美人李小璐化身一代神探,“四爷”痴情相伴闯龙潭虎穴!英俊小生明道初入深宫为爱涉险!看美人环绕的后宫里,谁能独宠天下?红烛燃尽,薄凉凤塌,但闻新人笑哪见旧人哭……
  • 魔尊重生:冥帝是个傲娇

    魔尊重生:冥帝是个傲娇

    【傲娇and随意】咳!这里是………可恶的某人:别说你那说了八百遍的开场白,专心编辑!咳咳咳,回归正传。说起那魔尊,可谓是人人皆知。只记得她绝世风华,潇潇洒洒,一身黑衣绝色倾城,那一瞥一笑都牵动人心。却战败与神族。重生与一个懦弱废物大小姐身上。懦弱是吧,废物是吧,本尊照样活的潇洒!在说起那绝世冥帝,唉,尽然沦落到变成小娃娃与她相遇。真是可怜,可怜啊(来自作者大大老姨夫般的叹息)可恶的某人:快点给我去码字!陌十三(吐舌头):略略略,那么凶小心老的快!某人(邪笑):真的吗?陌十三(开溜)(作者逗比,小说男女主双洁,至于某人是谁,自行脑补,不多透露,各位看官走起!)
  • 五道

    五道

    神州浩土,疆域辽阔,东起仙山蓬莱,西至玉山昆仑,北达雪原天山,南至十万翠林。曾有蓬莱仙人,昆仑神祗,天山雪原之精灵,皆为那世间常见,常有显灵,令人膜拜,世人皆敬畏。殊不知,浩淼之地南疆十万翠林中,也有异类。非神,非妖,非精灵。是为巫。南疆巫术的来由,恐怕已经无从考究,和那仙人神祗,也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但是终久,因为实在是修行之途艰深晦涩,修行之法惊世骇俗,修行之功迥异非凡,故而,在这时间的长河中,渐渐的,被掩埋在万里翠林的落叶中去了。
  • 日向jojo的奇妙木叶冒险

    日向jojo的奇妙木叶冒险

    这是一个精神病少女穿越火影世界,将一众反派整得怀疑人生的故事。·宇智波斑: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人比你更神经病,我宇智波斑,愿称你为最强!宇智波带土:忍者要沉着冷静、仔细判断.....抱歉,以前说的话我收回。宇智波佐助:羁绊太多,只会迷失自我。精神病太多......世界还是毁掉算了。漩涡长门:我是新世界的......抱歉,看到这个精神病之后,我觉得我该从多年的中二毕业了。漩涡鸣人:有话直说是忍道,这个精神病是从哪里跑出来的呆巴哟!
  • 废材也要超能力

    废材也要超能力

    就算是一条咸鱼,就算是一根废材,只要有了系统,我也能让这世界翻天覆地叮,恭喜宿主获得超能力,酒囊饭袋叮,恭喜宿主获得超能力,一事无成叮,恭喜宿主获得超能力,装疯卖傻叮。。。。求你了,系统,离我远点可以吗
  • 帝女殇:冷情王爷难擒妃

    帝女殇:冷情王爷难擒妃

    等待死亡的间谍,睁开眼睛迎接自己的是一场穿越不知道多少年的古代王朝,一跃成为王府的郡主,纠缠在王权的阴谋之间,再也无法抽离。骄傲冷漠的公主,运筹帷幄的智谋,翻云覆雨的手段,尊贵的立于皇权之巅,却因爱上自己的皇叔,与其锋芒一般,被推向风口浪尖之中。她说:“纵然万世不容又能怎样,爱了便是爱了,就算阿鼻地狱,只要你敢,我便不离不弃。”他说:“我可以承诺你一辈子,可以给你你要的一切,唯一不能给你的,只有爱。”骄傲的凤凰,不能因为乱伦的字眼,滴下自己珍贵的眼泪,哪怕万劫不复,也不许人伤你分毫。
  • 卧底江淮

    卧底江淮

    ”你是不是把我的主角光环给摘了?“主角瞪着作者一副要杀人的模样。简介:江湖某大帮派的千金偷偷溜出家玩,却遭遇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最后发现自己的马夫身份居然不一般,而自家也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平静安稳的生活自此打破......
  • 白鹿跃于野

    白鹿跃于野

    穿越向来是去异界,去历史里,谁告诉我去未来有什么好处?我去了。我从2016年来,其实并不知道来干嘛的。有一个人告诉我你是个特别的人,要有使命感。我想了想,觉得他说得对。
  • 星隐伴余生

    星隐伴余生

    (1V1双纯)这是一个关于爱和等待的故事。景亭十五岁那年遇见她,十九岁离开她,二十七岁重新出现在她的身边,爱了她近十二年。苏倾槿十五岁遇见他,十八岁失去他的消息,二十六岁重新遇见他,等了他七年,找了他七年,可是他真的出现了,她却认不出来他。他有着脱胎换骨的改变,完全没有之前那个少年的痕迹但是她的心,认得他她是娱乐圈的大神,可是心里总有一段不能触碰的过往。他是她心底的少年,是她不能提起的伤景亭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能够遇见她,陪在她的身边,爱她,护她,娶她,补偿她。苏倾槿这一辈子所有的原则,都是被他打破的,但是她却不恼,因为她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人不会伤害她可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为了彼此,他们都费尽了力气.......小剧场校园里正是上课时候,操场上人很少,他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着,笑着说,“要是我知道后来会遇见这么优秀明亮的你,我一定不会沾染任何恶习。”她笑着握紧了他的手,柔声说,“后来的事情,谁能猜到?我也没想到我会遇见你,爱上你。”有些事情,命运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