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舜罗树杰
船家与高山汉是汉族中两个独特的族群。船家,即民,又称水上人家,常年以船为家,以捕鱼、航运为业,是中国汉族中一个特殊族群。高山汉是广西汉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主要分布在桂西地区。他们原本是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的汉族,明清以来因避难逃荒等原因迁到广西,因为平坝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土山地区已经被壮族、瑶族等民族所居住,加上需要躲避的原因,他们选择了偏僻却安全的大山深处,在条件很差的百山地区或土山的顶部定居,被称为“高山汉”。
船家与高山汉的生计模式及其变迁,反映了族群生存策略的智慧。本文以广西南宁地区弄拉和百色地区浪平高山汉,与贺州市八步区临江和南宁市邕江船家的生存策略作比较,试图探讨族群生存策略的多样性。
一、船家:靠水吃水的生计模式
靠水吃水的贺州船家,除打鱼出售外,主要靠从事水上运输为生。相传早在光绪十年(1884年)前,即有船民的团体组织称“合意堂”。后于1935年由“合意堂”改称“贺县民船公会”,设在今贺街镇长利街,下设八步镇厦良村河滨称“石公爷庙”之地-分会。那时多以小木船在临江上经营小规模运输商货为生。临江是珠江水系西江的一大支流,全长351公里,流经广西的富川、钟山、贺县,广东的开建、封川,于广东封开江口汇合流入西江,贺州船家靠水吃水就依赖这条秀丽的临江营生。
靠水吃水并不容易。临江上游,古城至八步河段117公里,两岸树木葱茏,江面狭窄,水流量不大,航道较差,水浅且滩多,行船很难,春夏洪水季节方可通航25吨级船舶。临江中游八步至白沙河段119公里,在冬天枯水季节,水浅流急滩多。七分口至合面狮一段江面窄,暗礁林立,行船难而险。在春夏洪水期,江水猛涨,冲入河道,成九十度角的七分口峡谷,滩心暗礁受江水冲击江面波浪涛天,旋涡时现,此段航道在洪水季节可通航50至60吨级船舶。而在冬天枯水季,船减载,30吨级的船载9吨左右,行船速度只能减缓放慢,八步至江口若用人力自行的船只,往返需要35至40天左右时间。临江下游,白沙至江口河段115公里属广东航区,上段水流颇急且有滩,下段便是平流沙河,航道较好,那时年四季中三季可行客轮和拖轮。虽则不易,但临江仍然是贺州船家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江。
南宁市邕江船家的生计模式与贺州临江船家的生计模式大同小异。
二、高山汉:靠山吃山的生计模式
靠山吃山的弄拉高山汉是从四川、蘑庆逃难到广西的。村中重修的普陀寺上的碑文是这样记载的:“始祖公李仕位公清朝同治三年由四川重庆府迁移到广西省,原名右江道思恩府武缘县(今武鸣县)古零土司管下,地名龙井岗,今之马山县古零公社古零大队弄落(拉)岗”。迁到弄拉已有8代人约200年的历史。弄拉屯地处连绵不绝的突兀山峰之间,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在500至700米之间。全村总面积2 555亩,有4个锅底状的弄场,24户101个村民就因地势居住于弄场的边沿。全村耕地面积为58亩,仅占总面积的2.27%,其中位于弄场底部较平整的仅23亩,其余的是石缝中群众戏称为“碗一块,瓢一块,草帽盖一块”的土地。弄拉有着西南石灰岩地区普遍存在的缺土、缺水、缺路、旱涝灾害严重的特点,生存条件相当恶劣。
来自长江岸边的弄拉人原来以稻作为主,来到弄拉这个完全不同的生产环境,使他们的生产习惯不得不做出靠山吃山的调整。他们根据石山地区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协调与环境、人与土地矛盾的过程中开创了一条适应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立体生态农业之路,采取“以果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增收保粮”的措施,根据不同的土质、气候、坡度,走出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粮食以种植玉米为主,黄豆次之,玉米下问种红薯、饭豆之类。房前屋后种有芭蕉芋,以之作养猪的饲料。普遍养三母(母牛、母猪、母鸡)。一般农户,牛、马、猪、鸡、狗、猫等家畜家禽和瓜果、豆、莱,样样齐全。求供于外的仅是食盐和铁具。每当圩日,他们常以猪花、鸡蛋、黄豆、瓜、果等出售于集市上,对发展山区商品经济,促进农村市场繁荣,起着积极作用。他们在靠山吃山的基础上,勤劳节俭力争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日子虽谈不上富裕,但温饱还是可以决决的。他们有吃大米的习惯,砍几根竹子,扛几根木头下山,就以换来生活日用品及大米。不种稻谷却长吃大米,成为弄拉人的骄傲。这种生计模式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从而获得生存的资源,又能够维持可持续发展。
浪平高山汉的来源和生计模式,与弄拉人的大同小异。
三、船家与高山汉生存策略比较
船家与高山汉生计模式的不同,在生存策略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智慧。
1.船家以船为家,高山汉建房吊脚安铺
船家以船为家,高山汉建房安铺都有独特的风俗。
生存策略的不同,造成了船家和高山汉生存空间的相异,其表现是船家造船就像常人起房子一样,是一家的大事情。贺州船家造新船要先请来风水先生,按主人的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时辰来推算动工的吉日。开工那天请来木匠师傅好好招待,烧过香求神保佑,来观看的人都要说祝贺的吉祥话。
造船过程中若发现所请的木工匠中有技术不太好或主人家不满意的,主人可以另请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只要按船家习俗在吃饭时做一道“薄铲”上餐桌,木匠即可明白主人不喜欢他再做下去,饭后即卷起铺盖结账走人。
新船造好后,船下水之前,在蓬拱中间挂上一面镜子(照妖镜),蓬拱上挂上数丈大红布,插上柏枝以避邪。推船下水时,准备好活公鸡仔,在船头杀鸡,将鸡血洒在船头,洒一圈,以避邪;然后点烛、烧香插在船头,一边许多人推着船,一边由主人放纸炮,边推边放,一直到船下水。船下水后的第一件事是先将“机器灶”即船家的灶台搬上船,安放在舟尾厨房的左边。船家说“灶”即“找”,就是找钱的意思,即意味新船下水首先可找到钱,也就是希望日后生意兴隆日子好过。安好灶就将灶王爷位立好,并摆上神台,点香烛请神。当晚宴请造船师傅和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
船家每次装r货准备行船前都要做好一切准备。按风俗,第二天要开船,当天小孩吃饭,大人烧菜都要格外的小心,若打烂了饭碗或餐具就表示明天出行不利。而行期是不能改的,所以开船后会令一家人心系胸口、提心吊胆直至过了险滩才放心下来。那天规定小孩不能洗澡,也不可以吃蛋,说吃蛋要打碎蛋壳才能吃,意即会打烂船。同时那天不许家人洗鞋子,说洗鞋意头不好。船家称木船叫“木龙”,行船那天,大清早先备好猪肉,杀生鸡拜船头龙神,并行祈福礼,求福保佑此行一路平安。待船回返后还福谢神庇护之恩,将一束柚子叶、二支花红插于舵头上,放炮起锚。若起航前船需调头行走则一边调头一边放炮。
根据环境特点,高山汉建房则吊脚安铺。浪平高山汉习惯在山腰或坨坎上建基起屋,2/3是平基,1/3是吊脚。绝大多数建三间两厦,也有三间一厦和五间的。外围有用木板装修、火砖围的,也有少数家庭因经济比较困难还足用木头、篱笆、石头做外围的。居中一问为中堂,比两旁的开问宽一至二尺。整个建房设计按鲁班尺计算,一鲁班尺折市尺一尺二寸。中堂一丈二尺。两边开间各宽一丈。进深二丈六尺至二丈八尺。中堂70%作堂屋,设香火台。堂屋宽敞明亮,逢喜事可设宴四桌。30%在香火台背后,作卧室,一般安客床。火房占一问的70%,有侧门通堂屋、大门吞口及偏厦,火房安火铺,立厨碗柜,还可以安桌吃饭。火铺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火铺安在左边开间,即嫡长子边。如果家长认为二房或次房更重要,就会把火铺移到堂屋的右边开问。有时候长房在外面定居,次房在家奉养老人,老人也会把火铺移到右边开问。所以,从火铺的安放位置,多少可以透露出家长对长子、次子的重视程度。火房的30%作卧室,一般是媳妇住,方便早晚烧火做饭。
高山汉为什么使用火铺?传说汉族祖先来到桂西的时候,跟当地土著头人讲好是暂时寄居的,不是永久居住,所以,三脚不落地,要“课”(悬)起来,这样就遗出了火铺,在火铺上架三脚,在三脚上架锅煮饭,避免了三脚直接支在地面上,以区别“客人”和“本地”,一个是主一个是客。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高山汉只能出入于侧门,不能经常开大门。一厦安碓、磨、灶,还有各种农具。大门口呈“凹”形,俗称吞口,逢喜事在吞口可摆两桌人吃饭。楼上作粮食仓库,腊肉也挂在楼上火烟能熏到的地方。吊脚楼下关牛、母猪。屋旁另起肥猪圈和马圈。厕所也设在吊脚间。
浪平高山汉建房喜单家独户,讲究坐向。根据主人的庚甲和山形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确定尾址和朝向。如果家长的庚甲用不了,可以用妻子或儿子的庚甲代替。凡新建房屋的开工、奠基、立柱、上梁都要选择“吉日吉时”,方能动土兴工。落成日请酒,宴席就摆在新房屋内。邻近亲友帮工帮料。现在,在交通条件便利、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屯农户,一般都起楼房。有钱者请人来做,包工包料,但大多数群众都是自各材料,自己起造。所以亲友仍得互相帮忙。建房屋的礼仪,汉族较壮族繁琐。立柱前,要备办糍杷、豆腐、雄鸡、猪头给木匠祭鲁班,有专门的祭词。立柱时间普遍选择在子时至辰时,这段时间是一天的开始,充满着希望,而立房子的工作繁多,也非得早早立柱,才能尽早完成各项工序,免得立白柱过夜。立柱前一天,先把几千斤重的7根长柱、两根短柱和几对瓜筒用穿枋串成排列于合拢摆正位置。到立柱时,木匠讲吉庆词“福赐”,发号令几十个人齐用力树立起来。4列柱头立完后待天光亮才上中堂上的梁。中梁需要乞讨别人的杉木,或者香椿、香樟木来做。需即砍即修即用。抬人中堂后,马上弹梁、定梁、敕梁、开梁口、点梁、缠粱、升梁。升梁时,鸣炮将一根钉有红布,红布上写有“上梁大吉”等吉庆词语,还有谷穗、金银硬币,缠着各色布匹的红粱架到中柱顶上,这就是上梁。上梁后是抛梁,由木匠或会讲抛粱词的人把主家和亲戚送来的糍粑、饼干、水果糖、硬币用箩筐装上去,一边讲,一边往地上抛,由众人捡抢,十分壮观、热闹。以此预示主家建房大吉大利,兴旺发达。
进住新房时,要请有福分的老人点第一炉火,然后主家办两桌酒菜请邻近亲友来吃饭,称做闹火坑。大门整好后,选择吉日良时开门,俗称“开财门”,要请亲友来踩财门。亲友一般送红布做横幅贺幛,上写(绣)“财源广进”、“开门大吉”,还要送点“利市”钱,燃放鞭炮。主家又要设宴庆贺。至此,立新房的仪式才算结束。
船家以船为家、高山汉建房吊脚安铺的不同空间利用,体现了他们对所赖以生存环境适应的智慧。
2.船家治江,高山汉治山
临江作为贺州船家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江,其虽然江水清澈,但两岸高山峡谷,江中滩多、暗礁多、漩涡多、险滩多。行船不易。为了改善行船条件,船家以治江为手段来改变靠水吃水的条件。
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在加强船民组织管理的同时,加大力度投入资金对临江进行治理。1956年对临江航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疏通河道、炸暗礁、拓宽航道,减少船行的危险,加快了行船速度。随着贺县物产日益丰富,并随八步商贸繁荣,贺县人经商意识增强,临江上的货源日益增多,如信都糖厂在1971年扩建后航运社的船只昼夜作业,日水运甘蔗量达500吨,满足厂家的需求。
为了发展航运事业,促进贺县工商繁荣,1956年春珠江航务局从广东、广西两省各江河流抽调200艘适合临江上航行的船只,配合几十艘汽轮和电轮,支援贺江运输,并实现了船只运输拖带化,即由马力大吃水深的汽轮,由封开江口拖带船队到信都港中转换拖,分别将货物运到八步、西湾,故当时在信都港江面上形成船只密布,江岸热闹非凡的临江航运繁荣景观。仅为满足信都糖厂的需要,就发展拖轮八艘,共300匹马力,榨季航运社的船只是昼夜运行作业。1974年合面狮电厂建成,坝上水满,七分口至合面狮航段成库区,昔日的险滩带不复存在。1975年,贺县航运杜发展200多吨船只80匹马力拖轮两艘在此试行中转运输,将各地货源组织起来运到坝上,利用合面狮电厂临时装置拉木排过坝的车子,运货过坝,再把货主的物货由八步运到广东石岐、东莞、江门、广州等地。坝上载货的船只,回航五斗、山冲口,顺载木柴、厘竹返回八步。从1975年初到1979年底的五年间,中转运输业搞得相当活跃,靠水吃水的船家治水有效,虽辛苦却喜在眉梢。
靠山吃山的弄拉高山汉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遭受大劫,天然林于1958-1963年全部砍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以前哗哗的流水变成间歇泉,喝水成了问题;二是靠木材、竹子、果类提供的主要收入突然断了,经济陷入危机。
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弄拉村干部和群众决定治山,办法是实行封山育林,尤其是封死水源山和后靠山,同时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保证封山育林的成功,重建原来的生态系统。1964年开始对鸡蛋堡、田湾山、下弄拉东等几个泉水源地山峰封山育林,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又大种果木,开展更大规模的封山育林。如今,这些山峰重新形成了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茂密次生林,树龄30多年的乔木都已10多米高,胸径超过了10厘米。上弄拉南面山峰,1984年开始封山育林,现也已成林,树高5-8米。当地群众选择的4种主要人工林树种:香椿、菜豆树、苦楝和任豆树则生长更快,5年左右的时间即能成为12米高、20厘米胸径的大树。原来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鉴于弄拉的植物能够多样性发展,药材和果树资源丰富,当地居民在广泛植树造林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药用植物和果树。以药用植物来说,着重发展价值高、产量大的苦丁茶和金银花,这是两种喜钙耐土壤贫瘠的岩溶石山特有植物,在弄拉有大量野生,需要良好的经营管理技术才能获得优质高产。这也是当地居民脱贫的起步产品,自20世纪70年代,他们就逐步由天然采集到人工培植和进行品种改良。当地群众很重视提高果树和药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栽培技术,井与全国很多地方建立联系,交流经验和信息,现在已培养和锻炼出自己的土专家,形成了一套对石山果树和药材管理、栽培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