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15500000025

第25章 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2)

人类学家偏好强调口述史的“口述特性”,胡鸿保与孙庆忠二位先生的文中都曾引国外学者的理论,指出完善的口述史的最终产品不是文稿,也不是录音带或录像带,而应是访谈双方关系的一种表现。但这种看法,对于今天我们国内的史学家来说,未免有些玄而又玄。的确,在从口述转变成文字文本的过程中,从现场的采访所得会被大打折扣。首先是纳日在文章中谈到的“副语言学”问题,当口述被用录音带记录下来时,那些只有亲身在场才能够体会的属于“副语言”的东西。如表情和动作等,便会完全丢失。而再将录音转化成文字文本,则意义非常丰富而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调,便也随之消失,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口述,不仅鲜活丧失大半。甚至对原意的表达也会出现某种扭曲和误解。何况更严重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凡做访谈者无不备感恼火的,是在受访人见到自己的陈述变成文字以后,往往会对其中很多内容拒绝承认,甚至亲自捉笔一改再改,而他们所不肯认可的,往往正是口述中最精彩最鲜活的部分。将涉及隐私或政治上的顾虑排除不论,这也多是受访者长期生活于官方话语的笼罩之下井自觉向其靠拢的表现,结果却是使采访者的一切努力前功尽弃。即使过了这几关,正式出版前还要经过编辑之手,而他们往往会把口述者的那些不合规范的语句删去。而与此矛盾的却是,对于史学家来说,口述的声音最终要变成文献,否则这种口述便不能实现它在学术上和社会上的价值。所以,以什么方式来整理(或者是根本不整理而保持原状态)口述史料,又以什么办法来尽可能地保存口述特性,便成为对从事我的一篇口述史文章发表时,就遇到过选样的问题,编辑要求我把受访者语句中不合规范之处一以作出修改,说否则该杂志就有可能因此而在审查时不合格。口述史的学者提出的一个目前尚难以达到的高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在朝戈金的文章中,提到了日前各种视频与音频技术的运用所导致的文字向“超文本”迈进的趋势,这确实已是可以预见到的前景,在不远的将来,最新的技术发展会与古老的口传文化相结合,人类以文字为主要的文化传承方式,也会由其他更好的方式取代,文字“一统天下”的局面终将被打破,如今口述史面临的各种困扰也将不再成为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目前的史学家就只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作为一种“向后看”的学科,史家的研究主体,毕竟是文献占据霸权的那段时期,而史家之所长,是对文献的征引与钩沉,文献之于口述也正因此而具有了其他任何方法所不具备的长处。首先,如刘小萌所言。口述是流动的,一次性的,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采访者,他的口述会衍化出不同的版本。文献却是稳定的,人们常说“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即是指其一旦形诸文字,便无法再否定、再推翻。与人类学家不同的是,史家做口述时,无论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他们更感必趣和更愿选择的,总是那些有文字记载的人群,这就具备了以稳定的文献与流动的口述相参证的条件。史家讲究的是校勘辨误,这当然是就文献与文献之间的互证而言;如果再跨越一步,便是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讲的是以考古发掘的文物与文献的互相参证,其说早巳为学界承认并推重;而将口述与文献互参,不仅仅与“二重证据法”在方法论上有一脉相承之迹,可以纠正受访者无意识的记忆失误,如因日久年深记错时间、地点和事件一类,更为重要的是,二者互参,可以以文献为据来分辨哪些是受访者在此基础上有意虚构出来的东西,而对这种虚构本身的研究,包括受访者何以要进行虚构,在这种虚构之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心态等等,往往是研究者最感兴味、研究也最有价值之处,这便比“二重证据法”又跨越了一步。所以,对于口述而言,文献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参照物。没有比较和参照,就谈不上研究,没有这样一个基础,研究也就无法深入,这本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其他学科的学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很难有进行艰苦烦琐的爬梳考据的耐心和能力,而这却正是史家最见功力之处。

以稳定与流动相参照,只体现了文献价值的一个方面,以“点”与“面”相参照,恐怕是文献更重要的功能。口述的对象是一个个的个人,他(她)所谈的经历与往事,不可能与他(她)所生活的大背景毫无关联,也不可能互无影响。举例来说,我们曾在辽东盖州一带农村做过多次访谈,最早迁居此地的“老户”谈及自己家族的历史时,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和感受,但对于祖居地和迁居辽东一事的记忆,乃至有关迁居的传说却都大同小异,这说明他们曾是一批经历过同样事件并具有某种共同身份的人。为了探究这些人迁居辽东的原因、准确时间尤其是到辽之后的确切身份,我们翻阅了大量文献,包括官私文书、档案和家谱、碑文,才最终判定这是一个在清朝官书中从未被明确记载过的人群,他们于清顺治朝从山东迁移辽东,并被清朝统治者纳入八旗组织之内,虽然成为旗人也享有过旗人的诸多特权,却也保留了不少山东汉人的习俗,尤为有意思的是,他们始终未完全与满族认同,而自称为“随旗人”,辛亥革命之后,绝大多数又回归于汉族之中。这个人群在东北近代政治舞台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却为研究清代迄至近代东北历史的学界所忽视。如果我们不亲临其地,不曾到一个个村落去从事口述访谈,就不会对辽东这一移民群体的存在和民族认同有具体的认识,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访谈上而不再从文献中做艰苦的求索,这些访谈就只是漫漶散乱的一团乱麻,从中找不到学术上的意义。同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老北京人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一事,无不具有异乎寻常的深刻记忆,但旗人后裔与汉人和回民对此的述说却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我们不了解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不了解清朝统治者的少数民族身份和生活于八旗社会中的旗人特点,对这些差异就无法理解和做出正确的解释,而对于这种大的历史背景的把握,又不可能离开当时的文字记录。总之,当我们把以个人为主的口述看作是“点”,将文献记载的历史背景看作是“面”时,置于大事件之中的小角色的感受才会变得饶有兴味和深具学术价值。所以我认为,这是文献之于口述史的不可替代的功用。

这话当然是有限定的,在没有文字文本的时期和地域,也许同样可以做口述史,完全不依赖于文字文本的口述史作品,现在有,将来也一定还会存在。但是在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如果研究者对文献还是根本不予理会,则其成果肯定不会精彩。在这样前提下所作的口述,不仅不可以抛弃文献、看轻文献,反而需要更深厚的文献功底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正因为有文献的介人,口述历史才有可能从其他的口述传统中分离出来而别具一格,换句话说,将文献与口述相结合的口述史,是区别于人类学、民俗学的口述传统的主要特征。

在这次笔谈开始之前,为了借鉴国外口述史学界的成果,也为使议题集中而不致流丁无的放矢的空谈,曾由胡鸿保选择了一些专论口述的学术著作以供大家传阅,其中包括《口述史读本》(Roben Perks&Alistair Thomson(eds)The Oral History Reader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8)中的部分片断和美国口述史学家史特斯·特凯尔(Studs Terkel)的《艰难时世:大萧条时期的口述史研究》(Hard times:An o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PanthronBooks,1970)等。为便于读者参阅,今由韩俊红与贺小燕节选有关内容编详成中文,经由纳日碧力戈、胡鸿保两位先生审校之后作为相关链接附刊于本栏目之后。

此次讨论采取的是各人将稿件写好之后再互相传阅的方式,没有面对面交流,所以各篇文章所用术语不免有些歧异,因尊重作者原意起见,均未加统一修改,特作说明。

由于杂志编排的缘故,这里不得不把本来并不存在主从、前后美系的几篇文章排出一个线性的次序,我想不妨借用孙庆忠先生文中所戏言的从文到史,即从“生”到“熟”的说法,将纳日碧力戈那篇论述从“史前民族”直至如今“文明社会”无不存在的民间口述文化的《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一文作为篇首,而将史学家刘小萌比较知青口述与文献短长的文章压轴,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将主要讲“口传”的文章作为一端,将也同时强调文献的文章作为另一端,其他诸篇则依次排列在两端之间。但愿这样的编排能给读者展示出从“生”转“熟”的线索。至于文章的撰写者个人的写作风格和观点,自有不同甚至牾之处,但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口述史,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口述与文字:谁能反映历史真相[N],光明日报,2002 -07-18。

[2]定宜庄,郭松义,李中清,康文林,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历史文献、人口统计与田野调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定宜庄(1948-),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自主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北京,邮蝙:100732;电子信葙:dyzhuang@263,net。

同类推荐
  • 活着的学问

    活着的学问

    但我被自己雇佣了,这就毫无办法。被别人雇佣可以偷懒耍滑,可以请病假,被自己雇佣就只有拼命干了。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李白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李白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信马由缰

    信马由缰

    本书是作者阅读一些中外名家名著后写下的文字。包括国外的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无知》,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乌拉尼亚》,还有国内当代作家,如池莉的《熬至滴水成珠》、《来吧孩子》,叶兆言的《后羿》,赵本夫的《无土时代》等。作者以随笔的方式,想到什么写什么,不在乎评论作品本身,而在乎抒发自己的心情。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兴趣有时,随手找张纸片,记下联想或者心境,自娱自乐,信马由缰”。
  • 朱湘全集·书信卷

    朱湘全集·书信卷

    书信卷收录了朱湘的《海外寄霓君》(1934年,北新书局出版),《朱湘书信集》(1936年,天津人生与文学社出版),以及陈子善编的《孤高的真情朱湘书信集》(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的《集外》,另新收朱湘逸信1封,将朱湘书信比较完备地收录,全面展示了朱湘与当时文化名家的交往和朱湘的生活、一些作品背后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感知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和社会世情。
  • 谁不说俺家乡好

    谁不说俺家乡好

    本书是灵璧县文联、作协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集,分辉煌灵璧、魅力灵璧、文化灵璧三篇,包括《乡村的集市》(许辉)、《灵璧赋》(徐子芳)《话说灵璧》(时红军)《因为爱情》(苗秀侠)、《若是你到这里来》(余新峰)等50余篇散文、诗歌、纪实文学,话说灵璧的往事和今天的灵璧人的故事,全方位多层次反映灵璧的发展变化、人文历史、风景名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识见独到、文笔优美、图文并茂。
热门推荐
  • 灵感的碎片

    灵感的碎片

    我的灵感破碎,我的思想前卫,写作风格多变,无数世界呈现,你若有那自信,可以自由编织,让我看你表演,是否完美惊艳!不过有一件事,后宫不能出现,历史不能重演!(建议脑补忍者神龟主题曲的曲调)
  • 坊间诡录

    坊间诡录

    一些听来的事情,也许是以讹传讹,切莫当真,仅做茶余饭后的消遣。
  • 异界英雄

    异界英雄

    海军陆战队中尉,蒙古族,巴特尔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发生意外,并离奇地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和地球上一样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弱肉强食,巴特尔最後能否成为强者生存下去?几个小时後,巴特尔爬出石洞。回头一望,把巴特尔吓了一跳,自己爬出来的地方,赫然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石头,象鸡蛋,放大上千倍的鸡蛋,会不会是龙蛋?差点晕过去,自己是从龙蛋里出来的,MD,那我还不成了龙子了。
  • 名师独尊

    名师独尊

    挽大厦之将倾,保炎黄之精魄。一个高中老师将华夏文化推向世界的故事。“我从未想争过些什么,我只是想守住些什么。”——张星衍
  • 爱情么么哒

    爱情么么哒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痛苦的过去,但是我们都相信,拨云见日的美,会迎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路雪有个不愉快的童年,家庭的阴影,初恋的美好,学业的压力,青春的叛逆,她会怎样选择?命运多舛的她将历经怎样的人生洗礼?最终等待她的又是怎样的美好?史上最虐心的情节尽在这里......
  • 悲天如梦

    悲天如梦

    我本凡人,奈何苍天不许!废尽修为,回到这一切开始的地方是重生也是毁灭,是捷径也是救赎与天才针锋相对,与传说一比高低面对曾经仰望的存在:我不识时务,你又能奈我何!
  • 凤乱江山

    凤乱江山

    新君登基,小宫女趁乱偷了大批金子欲逃离深宫,却不料被神秘侍卫抓了现行。为保性命,只好谎称肚子里怀了龙种……问题是,她连昏君的面都没有见过,情非得已,抄把菜刀敲昏某侍卫,偷偷蒙混过关。却不料,一不小心误把某大人物给强了……大人物威逼、昏君要滴血验亲……怎么办?
  • 惜春华

    惜春华

    恐婚严重的大龄女青年在婚礼当天出逃发生意外醒来却发现……十三岁的样貌不知名的古代国家莫名一身绝世武功还有贴心十足的白衣少年不如就此闯荡江湖却不想一路救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奶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醉月舞萤

    风醉月舞萤

    这是个可歌可泣可笑可泣的生活,三世的恋人,千年的等待,也只是一场漫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