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最早发展攻击型核潜艇的国家,1954年就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至今已发展了六代共13个级别,100多艘。现役数量最多的是洛杉矶级,一共建造了60多艘,水下排水量为6900吨,水下航速30节,潜深450米,艇员127人。攻击型核潜艇一般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装备反舰导弹。“洛杉矶”级除继续装备上述武器外,从1989年起开始装备远程对地攻击的战斧巡航导弹,每艘艇装备12枚,采用垂直发射方式进行水下发射。海湾战争中,这级艇首次向伊拉克本土发射了十多枚战斧导弹。目前最新的潜艇是海狼级,1995年才服役,水下排水量9150吨,每艘艇造价29亿美元,是最先进的一级艇。它的主要特点是噪音小、隐身性能好、水下航速高、携载武器数量多,鱼雷和导弹加在一起有50多枚。图185
前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攻击型核潜艇,已经发展了四代。最有名的是第三代A级艇,1983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这级艇的水下排水量不大,只有3300吨,但航速特别高,达到了42节;潜深非常大,可达600~900米,从而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潜得最深的一级艇。第四代中的麦克级,水下排水量达到9700吨,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攻击型核潜艇。英国和法国都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核潜艇,其中尤以法国的“红宝石”级最为著名。这级艇1983年开始服役,水下排水量只有2670吨,是世界上吨位最小的核潜艇。它的水下航速为25节,潜深300米,有66名艇员,装备4个鱼雷发射管,艇上备有18枚鱼雷,同时还可使用鱼雷发射管发射飞鱼反舰导弹。
攻击型核潜艇是采用核动力推进,但并不发射核导弹的战术潜艇,所以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对它没有约束力。由于核动力装置使续航力几乎没有限制的巨大优点,所以使这种潜艇可以毫无顾忌地长期在水下航行,跟踪敌方潜艇或水面舰艇,必要时发起突然袭击。原来的攻击型核潜艇武器比较单一,后来发展到可以装备各种导弹之后,成了一个综合多用途的水下攻击平台,实际上它完全可以取代战略导弹潜艇、巡航导弹潜艇、常规潜艇等各种潜艇。
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主要分布在美、俄、英、法等国,而美国占据着攻击型核潜艇的霸主地位。美国迅速研制并装备的攻击型核动力潜艇是以鱼雷、反潜导弹和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潜艇。主要任务是搜索和攻击敌潜艇,攻击敌航战斗群和水面舰船编队,为弹道导弹潜艇和航母战斗群扫清航道和执行护航任务。实施战略侦察,破坏敌海上交通线等。按动力形式可分为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和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两类;按装载武器类型可分为鱼雷攻击潜艇、飞航导弹潜艇、巡航导弹潜艇等。美国1954年建成的“鹦鹉螺”号攻击型核潜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目前美国拥有100余艘这样的潜艇,共发展了六代13级。
第一代是“鹦鹉螺”级和“海狼”级,1954年在美国海军开始服役,各建有1艘,主要是用作试验。“鹦鹉螺”级长97.5米,水下排水量4040吨,水下航速40节;“海狼”级水下排水量4110吨,潜深200米,艇员105人,装6个鱼雷发射管。
第二代“鳐鱼”级1958年服役,共4艘,是第一次批量建造的核潜艇,水下排水量2861吨,水下航速25节,潜深220米,艇员87人,装8个鱼雷发射管。有较强的攻击能力。
第三代“铿鱼”级1961年服役,共6艘。第一次使用水滴形艇体,并且第一次采用装在指挥台围壳两侧的水平舵,速度大大提高。该艇水下排水量3513吨,装6个鱼雷发射管。
第四代为“长尾鲨”和“鲟鱼”级,分别造了13艘和37艘。“长尾鲨”级1968年服役,水下排水量4300吨,潜深300米,装4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反潜导弹,反舰导弹。“鲟鱼”级1975年服役,水下排水量4646吨,潜深400米,装4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这一代首次采用HY80特种钢,使潜深达到400米;首次采用主、辅和应急三套推进装置;首次将鱼雷发射管从艇首移至中部;首次装有多用途综合声纳和水下射击指挥系统;首次装备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和从鱼雷管发射的巡航导弹,使潜艇具备对舰对地的攻击能力。
第五代为“洛杉矶”级,1976年服役,已有43艘在役,准备建60余艘,是世界上同级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核潜艇。该级艇水下排水量6900吨,艇长109米,水下航速30节,潜深450米,艇员127人,装4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重型反潜鱼雷及MK44深水炸弹。从1989年起,首次装备“战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装弹量达12枚,另外还装12枚备用导弹或鱼雷。12具导弹发射管位于艇首部内外壳体之间,由位于非耐压艇体中的水密发射筒发射。海湾战争中该级艇成功地发射了十几枚“战斧”导弹。
第六代是“海狼”级,1989年建造,是美国性能最先进、耗资最大、吨位最大的多用途核潜艇。该艇造型为水滴形,涂有专门防止回声的涂层,排水量约9150~9850吨,装有噪音低、功率大的新式反应堆作动力,功率4.8万~5.6万马力,水下最大航速35节,无噪音航速最大20节。携带的武器装备比现役的“洛杉矶”级潜艇多一倍,包括水雷、重型鱼雷、“鱼叉”式反舰巡航导弹和各型“战斧”式巡航导弹,以及新式反潜武器。
五、战略导弹潜艇
战略导弹潜艇是用艇载核导弹对敌方陆上重要目标进行战略核袭击的潜艇。它大多是核动力的,主要武器是潜对地导弹,并装备有自卫用鱼雷。战略导弹潜艇与陆基战略导弹,战略轰炸机共同构成目前核军事大国核威慑与核打击力量的三大支柱,并且是其中隐蔽性最强、打击突然性最大的一种。
潜对地战略导弹分弹道式和巡航式两类。美国从1946年开始研制“天狮星-1”型巡航潜地导弹,1951年在潜艇上发射成功,1955年正式装备潜艇部队,第一批战略导弹潜艇由此诞生。1960年6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北极星”A1潜地弹道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
二战以来,随着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发展,远程对地核攻击成为各军事大国进行战略威慑的主要力量。美国和前苏联这样的核大国,一般有三支核攻击力量,即装在地下发射井中,用于对敌方陆地目标进行攻击的洲际弹道导弹;携载核巡航导弹或核炸弹,对敌方目标进行攻击的战略轰炸机以及航行于深海大洋之中,在水下发射战略核导弹,用来攻击敌方陆地目标的战略导弹潜艇。这三支力量通常被称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战略导弹潜艇主要分布在美、俄、英、法等国。前苏联是最早发展战略导弹潜艇的国家,也是拥有潜艇数量最多、型号最全、单艇吨位最大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和建造第一代潜艇,到目前一共发展了五代,除第一代为常规动力之外,其余都是核动力推进。第五代潜艇为台风级,1980年开始建造,到1990年已有6艘建成服役。台风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级潜艇,水下排水量2.9万吨,水下航速24节,潜深450米,人员编制150人,可以携载20枚SS-N-20核导弹,导弹射程8300公里,携载7个分导弹头。
美国1957年开始建造第一代战略导弹潜艇,到目前发展了四代,第四代为“俄亥俄”级。这是一级性能非常先进的潜艇,也是世界上装备导弹最多的潜艇。它的水下排水量1.87万吨,水下航速27节,潜深300米,人员编制133人,可以携载24枚三叉戟II型导弹,导弹射程1.1万公里,可以携载14个分导弹头。英国的先锋级1.6万吨,可以装备16枚美国的三叉戟II型导弹。法国的凯旋级1.42万吨,可装备16枚射程1万公里的M5导弹。
冷战结束之后,核裁军和军备控制成为一大趋势。美国和俄罗斯多次就削减战略核武器问题进行会谈,并已经签署了一些协议,而且近年来已经着手进行实质性裁减。这些裁减主要是陆基和空基战略核武器,海基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将面临裁减。预计美俄将分别裁减一半以上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尽管如此,到21世纪初,各自拥有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数量也在18艘以上。英国和法国认为,美俄的核裁军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各自仅拥有4艘核潜艇,美俄两国再削减,其核力量仍然十分强大,所以这两个国家拒绝进行相应的裁减。因此,战略导弹核潜艇仍具有一定的、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巡航导弹潜艇
巡航导弹潜艇是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打击敌方大、中型舰艇或陆地目标的潜艇,发展这种潜艇的主要是前苏联和美国。
把巡航导弹装到潜艇上,用来攻击敌岸基目标的想法实际上在二战中就产生了。当时德国研制成功V-1导弹后,就在潜艇上改装了6个导弹发射架,准备进行导弹发射试验。后来,V-1导弹落到美国人手里,1945年开始,美国海军便致力于潜射巡航导弹的研究。1947年试射成功之后,更坚定了发展潜射巡航导弹及巡航导弹潜艇的信心。1950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种巡航导弹天狮星号,1957年建成第一代巡航导弹潜艇灰背鲸号,它的水下排水量只有3650吨,仅装4枚导弹。1960年,又研制成功第二代巡航导弹潜艇,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已经建成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所以巡航导弹潜艇便停止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虽然研制成功性能先进的战斧巡航导弹,但是,仍对专门研制巡航导弹潜艇不感兴趣,因此,开始把战斧导弹装备攻击型核潜艇,取得巨大成功。
在巡航导弹潜艇的发展方向上,前苏联和美国的思路不同。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成功第一代巡航导弹潜艇,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第二代巡航导弹潜艇,当时的水下排水量已达6200吨,装8枚导弹。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苏联研制了第三代巡航导弹潜艇,这时的水下排水量达到8000吨,已经实现核动力化,载弹量增至10枚,水下航速达到37节。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又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奥斯卡级,它的水下排水量1.6万吨,全长160米,可以携载24枚射程2200海里的SS-N-19巡航导弹,还装有6个鱼雷发射管和18枚备用鱼雷,配备130名艇员,成为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艇长最长、载弹量最多、艇员最多的一级巡航导弹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