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及其分类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一、坦克的应用
坦克的研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当时为了突破敌方由壕沟、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等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于是,英国于1915年开始研制坦克,1916年就投入生产,并参与了1916年9月15日的对德作战。这种称为“游民-1”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建造了十几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战武器。
二、坦克的分类
从结构看,坦克通常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系统和电气系统等部分组成。驾驶室位于坦克前部,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有炮塔。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塔身有一门火炮。坦克乘员一般为4人,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驾驶员负责驾驶坦克,车长负责全车指挥,炮长负责射击,装填手负责装填弹药。有的坦克采用自动装弹机,没有装填手。坦克火力强大,除装有一门火炮外,大多数还有高射机枪、并列机枪和航向机枪。随着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成就的应用,坦克的总体性能有显著提高。
从外形看,最重的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50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此外,还可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分为侦察坦克、喷火坦克、架桥坦克、扫雷坦克、水陆坦克等。
从性能看,坦克是一种野战武器。它经常在没有道路、充满沟壑、弹坑、泥泞松软的原野上机动作战,如何提高其越野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坦克的机动力主要体现在加速性、制动性、转向性和越野机动性方面。要能够越野、越障、爬坡、涉水和潜渡江河,并能够快速规避、通过弹坑及怠速转向等。现代主战坦克通常能够爬30度左右的坡,攀垂直墙高度1米左右,越壕宽2.17~3.15米,潜渡水深2~5.5米,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要能涉过1~2米的水深。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内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进行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防护力是坦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采用三种方法来提高防护能力。首先是减小坦克的外形尺寸,降低红外、声音、雷达反射波及信号特性,以及采用外形伪装、迷彩、隐身和发射烟幕等措施,尽量减少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其次是增加装甲的厚度,采用高性能材料或悬挂披挂式装甲,以降低坦克被命中和击穿的概率。最后是在中弹之后,要尽快进行有效的损害管制,对坦克进行抢救和人员救生,保留战斗能力。
根据形体和重量,坦克可分为轻、中、重型三种。
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一般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这一时期,轻型坦克的主要代表有美国的M41轻型坦克、前苏联的T-76轻型坦克、法国的AMX-13轻型坦克等。其中,T-76轻型水陆坦克在水中航行时靠两个喷水推进器推动坦克前进,使坦克的最大航行时速达到了10公里,比靠履带划水的水陆两用车辆的航速要高得多。
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毫米。与轻、中型坦克相比,它的火炮口径最大,炮管最长,火炮威力也最大,身上披的装甲最厚,负重轮的个数也是最多。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装甲较厚,因此,机动性较差。在战场上常常是起掩护作用,掩护中型坦克战斗。前苏联1957年装备部队的T-10M式坦克就是一种重型坦克。它重52吨,安装有122毫米口径的加农炮,车体前部上倾斜装甲板厚120毫米,全长10.6米,炮口向前,宽3.56米,高2.43米,每侧有七个负重轮,发动机功率为510千瓦,最大速度42公里/小时,装上通气管后可进行深水潜度。它还有“三防”设备。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不再生产和发展重型坦克,重型坦克已逐步趋于“退伍”。
中型坦克重30~40吨,有的国家也把50吨重的坦克算在中型坦克范围内。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中型坦克最有本领,也最受人们的器重。中型坦克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上具有比较好的综合性能,作为主要战斗车辆使用,进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因此,战后第一代坦克以中型坦克为主。它数量最多,用途最广,成为坦克家族的代表。
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制的俄国的T-80、美国的M1A1、德国的豹II、英国的挑战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90式等。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每小时35~55公里,最大速度每小时46~72公里,载有3~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6~9发,弹药基数为39~60发。
未来陆战战场将呈现机械化、飞行化和自动化的趋势,机械化主要靠坦克来实现,所以坦克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坦克经典
在陆战史上,坦克的诞生可谓是一场重大革命。坦克以其特有的本领自诞生之日起,便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一、最早的坦克
说起它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机枪一类的速射兵器已大量使用,战场上堑壕纵横,碉堡林立,使得阵地防御战术日臻完善,交战双方往往难以突破对方的防线,谁要主动进攻,谁就会遭到惨重的损失,付出很大的代价。
1914年8月2日,德国入侵法国,不久,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远征军被派到法国作战。当时的随军记者上校斯文顿在一次战地采访中,亲眼看到躲在堑壕里的德国士兵用机枪向进攻的英国士兵扫射,结果一队队的英国士兵如推倒的城墙,瞬间全都倒在血泊之中,后面的士兵继续冲击,结果是无数士兵血洒疆场,而德军的防线仍然难以突破。目睹这一切,斯文顿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他想如果能制造一种既能进攻、又能防守、还能运动的“矛盾合一”的新式武器,便可突破对方的防御。这时他想到了如果把拖拉机改装成能够不怕敌人枪弹并且适于在地上越野的战车,就能对付德军强大的火力并越过战壕。于是,斯文顿回到英国后,便向英国国家防务委员会递交了建议生产这种新式武器的报告。图152
然而,说来也奇怪,最终坦克这个用于陆地作战的武器却诞生在海军部。原来,斯文顿的报告遭到了当时英国陆军大臣吉齐纳的反对,他认为斯文顿的建议不可取,理由是敌人照样能把斯文顿设想的战车摧毁。于是,这个报告便被搁置起来。事隔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看到了斯文顿的报告。当初,丘吉尔领导下的海军航空队编有一支装甲车部队,丘吉尔非常清楚装甲车的重要性,加上海军正在研制装甲车。于是,他感到有必要向英国首相阿斯齐兹推荐斯文顿的报告。卓有远见的首相十分赞赏斯文顿的建议,立刻作出批示。丘吉尔随即下令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并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秘密研制工作。
究竟把这个“陆地战舰”制造成什么样子?委员会的委员们颇费心思。他们当时认为,这种新的陆地武器,也应该像海上巡洋舰那样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防护和良好的机动性能。委员们竟然依照海上巡洋舰的模样,设计出一种新式武器的蓝图。它长30米,宽24米,高达四层楼房,装着三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连同携带的武器弹药,预计全重超过1200吨。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实在难以建造。后来,英国人根据澳大利亚的一种试验模型车,经过重新研究设计,终于在英国海军部里,秘密制造出一种新式武器。但是,它的样子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十分难看,也十分笨拙。身躯像一个斜方型铁盒,长8.1米,宽4.2米,高3.2米,全重28吨。铁盒的装甲厚度5~10毫米,可以起一般的防护作用。在车体两侧装有两门57毫米口径的海军火炮,还有四挺轻机枪,作为进攻的武器。铁盒后方拖着两个导向轮,沿着车体外廓绕着两条金属履带,使其能自由运行。身上还有一台77千瓦的汽油发动机。这种新式武器走起来在现在看来也是慢极了,一般每小时仅1~3公里,最快也只有6公里。在车体里,乘员竟有8人之多,其中半数是从事驾驶的。
由于这辆战车的样子非常可笑,像是战舰上的水柜,于是,有人就开玩笑叫它“水柜”。“水柜”英语音译为TANK。就这样“TANK”一词一直使用下来,并扬名于世,直至今天。
“TANK”音译汉语为“坦克”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汉字中的同音字颇多,为何专取“坦克”二字呢?其中奥妙就鲜为人知了。其实,“坦克”二字的寓意,也不难理解。“坦”寓意平坦,坦途易车行。“克”寓意攻克,进攻方能克敌。英国是坦克创始国,20世纪20年代其首次颁发的《坦克及装甲汽车战术运用暂行条令》上即规定:“坦克和装甲汽车只能在适合这些车辆特点的地形上使用”。
由此可见,“坦克”二字的使用,不仅谐“TANK”其音,而且合坦克作战运用原则之意,一词双关,可谓是外来语汉译的一着妙笔。
近几年由于美英联军的坦克在伊拉克战争中出色的表现,坦克这一陆战战场上具有独一无二优势的武器,已经成为各国陆军的“宠儿”。
20世纪80年末在坦克制造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的前苏联(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现在仍然占有优势地位。比如,俄罗斯的T-90坦克、德国的“狐”式坦克都是国际市场上比较热门的坦克。然而,在近20~25年间,坦克生产能力发展迅速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南非等国的坦克也逐渐显示出优势。近年来,伊朗、土耳其和罗马尼亚也开始建造本国的坦克。其中以色列生产的“梅卡瓦”主战坦克由于性能太好,在出口时甚至受到了美国的阻挠。而印度在推销自己的“阿琼”主战坦克时,甚至不惜与韩国一起合作。
坦克生产国数量的增加也使得国际装甲武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对作战行动提出的新的要求,各国对未来新型装甲坦克武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装甲坦克武器的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不仅需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发现、识别和打击那些远距离目标,同时还需要将打击5公里外目标的概率达到近100%。此外,根据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坦克还应该可以对直升机和无人飞行器等空中目标实施打击。而且,未来装甲坦克武器应可以在保持至少50公里/小时的速度或崎岖地形条件下进行机动作战。
二、T34系列坦克
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前苏联的T-34坦克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它是现代坦克的先驱。其装备数量之多、装备国家之多、服役期限之长,在世界各国的坦克中数一数二。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和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
苏德战争前夕,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型坦克以对付德军可能发动的进攻。1939年12月,在对样车进行改进后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
第一批T-34坦克于1940年1月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制成,总设计师是年仅42岁的M·科什金。不幸的是,由于日夜操劳而损害了科什金的健康,这位年轻的坦克设计师在T-34坦克样车出厂后不久就病逝了。
早期的T-34坦克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最大速度55公里/小时,装一门76.2毫米加农炮,因此,也称T-34/76中型坦克。T34坦克采用铸造炮塔、焊接车体,加上大倾角的装甲布置,因而具有良好的防护性;大功率的柴油发动机,独立的悬挂装置,使它具有出色的越野机动性;长身管加农炮,使它的火炮威力大增。所有这些,使得T-34坦克在战术技术性能上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连德军的将领也不得不承认:“俄国人拥有的T-34坦克远远优于德军任何一种型号的战斗坦克”。德军在1943年研制的“黑豹”坦克,明显带有仿造T-34的痕迹。
T-34坦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结构简单,便于大量制造,这在战时就是一个突出的优点。战争期间,前苏联的拖拉机工厂几乎全部用来动员生产坦克。从1940年到1945年,苏军共生产T-34坦克达4万辆以上,这一数量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T-34/85中型坦克是T-34中型坦克系列中最重要的改进型,1943年秋装备苏军。它除了换装一门大威力的85毫米坦克炮外,还加强了装甲防护,增加了车长指挥塔和一名乘员(机电员)。经过这些改进后,T34/85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32吨,其85毫米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距离内击穿有100毫米厚装甲的德军重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