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装备德军外,毛瑟手枪还装备了意大利、俄国、土耳其等很多国家的军队,用一句话说:毛瑟手枪走遍天下。20世纪初,国外各种手枪大量涌入中国,其中毛瑟手枪最有竞争力。清朝末期,袁世凯在小站训练的新军即装备了毛瑟手枪。清王朝覆灭之后,全国各地割据的军阀纷纷进口各种武器装备,据不完全统计,进口的木盒枪托的毛瑟手枪竟达几十万支,它不仅可作军官佩带的自卫武器,还能改装成骑兵用的马枪,也可当步枪手枪。可以这样说,大威力毛瑟手枪是当时中国数量最多的一种手枪,人们给它起了多种不同的绰号:盒子炮、驳壳枪、自来得等。我们从电影、电视上看到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指战员及国民党中下级军官配带的多数是这种手枪。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元帅解放前一直使用的就是一支毛瑟手枪,这支枪是他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时使用的,上刻“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此枪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双方的兵工厂均仿制过毛瑟手枪。
自动手枪通常由套筒、套筒座、枪管、复进装置、弹匣和击发、发射机构等6大部件构成。套筒是手枪的主要部件,其用途类似于步枪上的枪机,可完成闭锁、击发、抽壳、抛壳、推弹以及使击锤待发等动作。套简座类似于机匣,用来连接全枪零部件和导引套筒前后运动。枪管、复进装置、弹匣和击发、发射机构都靠套筒座而连成一个整体。复进装置由复进簧及复进簧导杆组成,复进簧是用来承受活动部件的后坐,后坐结束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长,将活动部件推向前,枪在后坐和复进过程中进行抽壳、抛壳、推下一发弹入膛,然后闭锁待击或击发,整个过程大约需0.1秒。击发机构大多采用击锤回转式,即击锤翻转打击底火。发射机构有单动式和双动式,一般都采用双动式,弹匣则装在握把内。
将自动手枪和我们前面已介绍过的左轮手枪相比较就会发现,自动手枪的结构要比左轮手枪复杂得多,威力也比左轮手枪大得多。不过,自动手枪实际上是一种半自动步枪,须射手每扣一次扳机才能发射一发枪弹,这与自动步枪的概念完全不同。那么,人们为什么将理应称为半自动手枪称为自动手枪呢?原来,在手枪研制之初,人们把自动装填但不能自动待击的手枪称为半自动手枪,而把既能自动装填又能待击的手枪叫自动手枪。后来,人们把本应称为自动手枪的连发手枪称为冲锋手枪或突击手枪,我国则习惯上将这种能连发的手枪称为战斗手枪。
四、手枪逞威总统丧命
美国第16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就是死在手枪枪口之下的。
1865年4月14日,正是耶稣殉难日。这一天,林肯到福特剧院观看著名剧作家泰勒的流行喜剧《我们美国的表兄弟》。那些日子,林肯内心充满了喜悦。因为不久前,南方联军指挥官罗伯特·李将军宣布投降,北方联军攻克了南方聪明的“首都”里士满,持续4年之久的南北战争即将结束。
由于战争胜利在望,加上总统光临,剧院老板情不自禁地将这一消息提前透露给报界,不料无意中埋下了祸根。
早在几个月前,一个同情和支持南方黑奴制的秘密集团已潜入华盛顿,为首的是26岁的三流演员蒲斯,他受命谋杀林肯总统。
4月14日这天晚上8点半钟,林肯夫妇准时来到福特剧院。戏演到一半,负责总统安全保卫的卫兵帕克因在包厢过道里看不到精彩的演出,便私自下楼找了一个座位。
就在这个时候,躲在暗处窥探时机的刺客蒲斯乘机悄悄溜上楼来,随后轻轻地拉开包厢的门,猫着腰溜了进去,他右手紧握着一支大口径手枪,左手拿着一把匕首。
在距离林肯1.5米时,蒲斯举起枪从背后对准林肯的脑袋扣动了扳机,子弹从林肯的左耳上方射入脑颅,只见林肯身子向前倾了一下,接着便仰面倒地。负责警卫工作的雷斯波恩上校立即一个鱼跃动作扑向凶手,凶手扔掉手枪,用匕首向少校刺去,然后跨过包厢栏杆下跳,拖着摔伤的腿跑出剧院,骑上早已备好的马逃跑了。警卫人员没能追上。
凶手蒲斯行刺林肯用的是一支11.18毫米的德林杰击发式手枪。所谓击发式手枪,就是使用击发火帽点燃发射药的手枪。该枪是由美国人亨利·德林杰于1825年发明的,由于当时这种手枪被刺客用于杀害林肯,因而一时声名鹊起。德林杰比林肯晚去世3年,当他听到林肯被刺客用自己设计的手枪暗杀的消息时,深为痛惜。
10天后,刺杀林肯的蒲斯在弗吉尼亚加勒特的一个农场因拒捕被警方击毙。
可是这件事并没有了结。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作家尼亚克斯在他的新作《事实:捏造还是传说?》一书中披露,那个被击毙的蒲斯实际上是一名替死鬼。1873年,即案发7年之后,有人还在太平洋的卡路林群岛上看见蒲斯和他的妻子在一起。因此,林肯之死成为美国历史上12件特大谜案之一。
自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独立以来至1980年的204年间,美国共换了40位总统,其中4位就是在任期间死在枪口之下,被谋杀身亡。他们是亚伯拉罕·林肯、詹姆斯·加菲尔德、威廉、麦金莱和约翰·肯尼迪。另有7位总统被谋杀未遂,他们是安德鲁·杰克逊、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哈里·杜鲁门、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以及罗纳德·里根,从而使美国成为最高首脑遭暗杀数量最多的国家。
五、勇登榜首——美国M1911式军用手枪
美国高特厂生产的M1911式军用手枪堪称当今世界上最好的手枪。它是由一个叫邦宁的美国人发明的,原名“高特0.45M1911式”。它的枪长为217毫米,重1.09千克,口径为11.43毫米(0.45英寸)。平时这种手枪的弹夹带弹7发,必要时它可装上枪盒作为枪柄,还可以配用容量为20发子弹的大型弹夹。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显身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部曾对世界上最著名的军用手枪进行评比。参加角逐的有世界上5种著名的手枪。它们是德国的陆加手枪和华达手枪、美国的高特45式手枪(即M1911)、前苏联的杜加宁手枪和日本的14型手枪。在评比中,美军专家就手枪的构造、命中率、杀伤力和射速等项逐一打分。结果,美国的M1911式手枪以满分夺得第一名,德国的陆加手枪获得第二名。从此,M1911式手枪被誉为军用手枪之王,成为美国陆、海、空三军及陆战队的制式武器。到目前为止,M1911式军用手枪的生产数量已突破1000万支。除此之外,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它手枪的资料。
(1)短命的漂亮手枪
外观最漂亮的手枪要数德国毛瑟兵工厂生产的毛瑟HSC自动手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华达P38手枪曾独霸德国市场。毛瑟厂为了打破华达手枪的这一垄断局面,争取占领市场而全力制造了毛瑟HSC型手枪。这种枪长15.7厘米,重量为0.6千克,子弹夹容量为8发,其外观十分漂亮,完全是流线型,枪的表面十分光滑,没有凹凸不平之处。可惜的是,该枪问世不久,德国即吃了败仗,因此该枪也就停止生产。
(2)世界上生产手枪最好最多的国家
手枪的发源地在意大利,世界上第一支原始手枪便诞生在这里,这给意大利人带来了荣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人近于狂热地大量制造手枪,以满足战争的需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和半个世纪的磨练,意大利的手枪制作工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堪称世界一流。意大利生产的手枪流行于世界各地,受到各国军队和枪手的青睐。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伯莱达股份公司生产的M92式9毫米伯莱达手枪、M93R式9毫米伯莱达冲锋手枪,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优秀的手枪和冲锋手枪之一,M92式伯莱达手枪被美国军方作为最新制式手枪装备部队,经改造后定名为M9手枪。(图J)
手枪的另一个故乡是德国。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手枪、第一支真正的军用手枪、第一支冲锋手枪都是出自德国。德国还是一个“枪王”倍出的国家。世界著名的手枪之王——伯格曼·毛瑟和沃尔特都是德国人,他们开创了德国手枪发展的黄金时代。德国还是世界上拥有手枪生产厂家最多的国家之一,像毛瑟股份公司、沃尔特武器制造厂、HK股份有限公司都在世界手枪界享有很高声誉。
六、轻便隐秘,防不胜防——间谍手枪
1978年,欧洲发生了一桩引人注目的暗杀事件:保加利亚前驻英国文化官员马科夫在伦敦街头等候公共汽车时,被人用英国人习惯携带的布伞顶尖刺了一下,后来因全身中毒而死亡。
原来,他是遭到一种毒伞枪的射击。这种毒伞枪的子弹虽然很小,但在近距离内足以将人杀死。由于这种枪以伞作掩护,所以一般难以防备。这种以日常生活器具作为伪装的奇形怪状的枪,一般称为间谍枪,或者称为袖珍特务武器。b97
为了掩人耳目,这些间谍枪通常都暗藏在其他器具中,体积较小,结构复杂,而且射击时声音微弱。例如一种公文箱式袖珍枪,外表看起来和普通手提公文箱没有多大差别,然而里面却装了一支特制的枪。枪口对着箱子侧面一个孔,一个触发杆连着箱子的提手铜环。使用时,压动铜环,使触发杆启动扳机,于是枪就发射了。由于箱内有减音器,所以它发出的响声很小,一般不易察觉出来。
间谍枪形状奇特,式样繁多,据说达好几千种。从钢笔、钥匙、打火机到照相机、手杖等等,都是它们赖以藏身的地方。它们射出的子弹,往往使人防不胜防。就拿香烟盒枪来说吧,该枪构造很巧妙。把烟纸一撕开,烟盒顶部就露出小小的枪管,而在烟盒的侧面装有控制击发的压杆式触发器(与公文箱式枪的结构类似)。它能在相互送烟的近距离内进行射击,但被害者还无从察觉。
据报道,美国还制造了一种微型火箭手枪,在它里面装有4个和钉子头一样大小的反冲器。在枪内装上小火箭(约2.5厘米长)后,扣动扳机,即可将火箭发射出去。
冲锋手枪的演进
冲锋手枪不是一个新枪种,但是人们却对它越来越重视起来。这不仅是由于此类武器本身有了许多发展和改进,而且还由于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骚扰、歹徒作恶和恐怖分子活动所致。警察、保卫人员甚至军人需要配备一种有相当火力威力可随身隐蔽携带的轻便武器。直升机和各种战斗、值勤车辆上的乘员也需要一种冲锋手枪类型的武器。
一、诞生历程
什么叫冲锋手枪?冲锋手枪与自动手枪和微型冲锋枪基本上是一类武器,不过美英等国习惯上把半自动手枪(自动装填手枪)称作自动手枪,而微型冲锋枪以外形看是一般冲锋枪的缩小型。
冲锋手枪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通常是单手发射;
2.可全自动射击,也可半自动和全自动选择射击,有些可定长点射3~5发;
3.大多数发射手枪弹,20世纪70年代后研制的有发射小口径枪弹的;
4.重量比冲锋枪轻得多;
5.配有肩托或附加肩托,有时带消音装置。
冲锋手枪这个名称非常不稳定,人们往往根据具体枪的特点以及个人爱好和习惯还称它为突击手枪或突击队卡宾枪等。
冲锋手枪的发展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19世纪末,枪械发明家开始试验全自动发射的手枪,只要扣着扳机,一梭子弹一下子可以打光,试验结果大多是只有第一发弹丸可以中靶,第二发以后的弹丸几乎全飞了。这是由于连发时的后坐冲量使射手无法单手控制重量很轻、枪身很短的手枪的跳动。解决的办法必然走“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射出一发子弹”的路子。次发弹可以自动装填进膛,但必须松开扳机,才能再次待击,如再扣扳机便可击发发射。这样,射手就有可能重新瞄准和调整枪的位置,射击精度自然有所提高,同时大大节省了弹药。这就是半自动(自动装填)手枪的来历,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卫手枪大多是这种形式,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它为自动手枪。
早期的自动手枪有些带有附加肩托以便抵肩射击,这种附加肩托兼作装手枪的匣子,利于保护手枪和携行。(图107)
冲锋手枪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使手枪型发展为长枪管带固定托或折叠托的卡宾型,有的甚至有前护木,并且使用了大于一般手枪弹威力的特种弹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强曾经考虑使用自动手枪代替左轮,但是当时各国军队当局并未感觉到手枪全自动射击在军事行动上有什么必要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堑壕战的严酷条件下,发现自动手枪易出现故障,而左轮要可靠得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曾试图提高手枪的持续射击能力,比如为11.43毫米柯尔特自动手枪配装30发装弹匣。在大战中,美国人又发明一种挂在军人腰带上的弹匣托,上面可以固定几个装满子弹的弹匣,但是未投入生产。美国人也曾经仿制过卢格手枪的蜗形弹鼓,由于不切实际,也未被采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枪械发明家思想非常活跃,思路也十分开阔,比如有人研制了一种号称“堑壕斗士”的冲锋手枪,带有匕首、短棒和弹匣,可惜未经正式评审鉴定,结果放到兵器陈列室了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克利夫兰市有一个名叫威廉·安德鲁的陆军部军械署退役军官研制过一种上方供弹的冲锋手枪样枪,不过后来也未被采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在欧洲和美国报刊上大肆宣传冲锋手枪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西班牙许多厂商将一些军用自动手枪改造为冲锋手枪,在20年代大量投放市场。西班牙的冲锋手枪是仿德国毛瑟手枪制造的。德国战败后由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他们只好把毛瑟手枪作为民用武器出口。
德国毛瑟工厂,根据该厂设计师约瑟夫·尼克尔1930年11月份的专利研制了一支新的7.63毫米冲锋手枪,定名为“速射手枪”。
两次大战之间的冲锋手枪大多是根据当时使用半自动手枪模式并做了某些改进研制的。较好的一例是西班牙的星式冲锋手枪,结构中配装了减速装置。用以缓解冲锋手枪通常射速太高,不易掌握,导致射弹散布过大的缺点。
20世纪20~30年代典型冲锋手枪的特点是:闭膛待击,使用分离式弹匣,枪盒兼枪托。20世纪30年代冲锋手枪虽然大量生产和在市场上销售,但是这种武器主要配装于治安部队,作为军用在战场上使用的甚少。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中国例外。他们从德国和西班牙购进大量冲锋手枪,广泛配备于战斗部队。30~40年代,特别是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游击队甚至某些正规部队使用冲锋手枪作战的事例在各种文献中记载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