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建立之初,周围存在着几个由外族所建立的敌对国家和许多由汉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在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在西北有党项族的强大势力,夹在二者之间的则是割据山西一带的北汉。北汉受到契丹的支持,与以前的后周和刚建立的宋王朝一直处于公开敌对的状态。在江淮以南,则存在着南唐、吴越、后蜀、荆南、湖南、南汉、南平、漳泉等8个割据政权。虽然这些割据政权处于物产丰富的地区,但由于其各自疆域狭小,又互不联合,因而大多国力不盛,软弱怯懦,不得不向以前的后周和刚刚建立的宋王朝表示名义上的臣服或通好。
在这种形势下,摆在赵匡胤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乘南方诸国名义上表示臣服的时机,继续周世宗的政策,进行北伐,收复为辽所占领的燕云16州领土,割断辽与北汉的联系,进而消灭北汉这一公开的敌对势力,然后统一南方诸国;另一条道路则是南征,在完全征服了南方8个割据势力以后,再伐北汉,攻取燕云16州,将契丹赶回长城以北。经过君臣之间的反复争论,宋太祖集思广益,最后终于在公元962年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自公元962年9月首次对外用兵起,至公元965年正月,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宋太祖就平定了南平、荆南、湖南、后蜀4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南方大片领土。公元970年9月,宋太祖决定攻取南汉,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
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60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将就曾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指示后,很快就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4州,大败南汉军10余万于莲花峰下。至次年2月,即攻克广州,南汉灭亡。
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3个割据政权个个自危,震恐异常。势力最强大的南唐皇帝李煜这时也不得不主动要求取消国号,放弃皇帝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另外两个割据政权吴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称臣,接受宋朝的官职。
经过3年的准备,公元974年10月,宋太祖令曹彬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步、骑兵在采石一线强行渡江,进围金陵;同时令吴越国主钱俶统率吴越军5万,由宋将丁德裕监军,从东面攻取长州,然后会师金陵;令王明为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屯驻在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援救金陵。
11月中旬,宋军依照樊若冰的图示在采石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获得成功,其主力部队通过浮桥,顺利跨过了长江天险,大败南唐水陆兵10余万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与此同时,钱俶率兵攻克了长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11月27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况下,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虏。
灭南唐是宋太祖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宋太祖战略部署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公元976年,宋太祖死去。宋太宗赵光义按照宋太祖的既定方针,继续对吴越和漳泉施加压力,终于不动一兵一卒,迫使钱俶和陈洪纳表献土,以两浙和福建地区的15州1军100县归降北宋。南方至此完全统一。在此基础上,宋太宗一鼓作气,灭掉了北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终于结束了。除了辽所控制的燕云16州外,汉族所聚居的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广大区域重新获得了统一。这时,离宋太祖逝世仅3年。
减轻徭役奖励农耕
建国之初,由于战争需要,宋太祖曾大力征役人民,百姓负担很重。当政局逐渐稳定之后,宋太祖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公元961年,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当急递铺递夫的劳役,改用军卒担任。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运戍军衣物的劳役。若州县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检举。宋太祖减轻徭役,主要是指那些官吏可以从中私取其利的劳役,还有些是兵役,如他一再减少各县的弓手名额。政府征用的劳役,主要是用来发展生产,特别是修河。宋太祖自己说:“朕即位以来,平常没有别的差役,只有春初修河征用劳役,那也是为人民防患。”在平息藩镇、统一南方的战争中,宋太祖每攻下一个地方,除收编一部分精兵外,其余军士一律遣散返乡,派人帮他们修盖房屋,发给耕牛、种子、粮食,鼓励他们积极生产、认真耕作。这样,大批的人力从繁重的徭役中解放出来,进行农业生产,对于宋初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代时期,连年战乱,田地荒芜比较严重。为了刺激农民垦荒,宋太祖下令,凡是新垦土地一律不征税,凡是垦荒成绩突出的州县官吏给予奖励,管辖区内田畴荒芜面积超过一定亩数的,要给予处罚。
桑、枣、榆等树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桑对蚕丝业的发展关系密切,枣、榆可帮助人们度过凶荒之年。因此,宋太祖明令严禁砍伐:凡剥三工以上,为首者处死,从犯流三千里,不满三工,为首者减死配役,从犯徙三年。”(宋时412尺为一“工”,如毁树长度共达412尺,即为一工。)可见政府对滥伐树木者惩治之严。
除此之外,太祖还鼓励农民种植桑枣,曾发布种树令:每县将农民定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100棵,第二等种80棵,依次递减。如果是种植桑枣,只要达到半数,即可完成任务。由于鼓励种植桑树,使蚕丝业发展较快。北宋时的纺织业中仍以丝织业最为发达,工艺水平也达到相当的高度,如定州刻丝用各色丝线,织出鲜艳美丽的花草鸟兽,堪称丝织珍品。
在宋初实行的农业政策中,水利建设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水利除了灌溉、运输之外,对于防止洪害、稳定社会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出于使皇权长治久安的需要,宋太祖对有关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五代时期,黄河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太祖在公元962年,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如建隆三年(公元965年)太祖诏曰:“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为黄河堤坝例修期,宋太祖下令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因此,素以黄害着称的黄河在太祖在位的17年中,只有十几次溃决的记载,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除了黄河之外,宋太祖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这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振儒学文化统治
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除了需要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之外,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孝文帝的倡导佛教、唐玄宗的尊崇“老子之术”……无一不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先代的统治经验,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统治百姓。
宋太祖登基之后下令制止符命迷信,反对元象图谶。因为这一类的胡谈,可能会教唆出一些图谋不轨的野心家来,赵匡胤自己就是这样发迹的。他曾流浪于市井,赌博斗殴,无所事事。一次赵匡胤进了一个庙宇,碰见香案上有占卜吉凶命运的竹茭,他一边祷告,一边抛掷竹茭,第一次问的是可否当个小校,可连问几次,终是不吉;又问可否当个节度使,仍是不吉;他有些气愤,壮着胆子问能否当个天子,不料竹茭一下现出吉兆。从此,他在心中立下了要当皇帝的宏愿,现在他果真当了皇帝,心想天下难保不会有像他当年一样的人。因此,宋太祖在即位之后,严令禁止谶书、符命之谈。他颁布诏令:“禁元象器物、天文图谶、七曜历、太一、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私于家,有者并送官。”如有违者,处以极刑。曾做过通事舍人的宋惟忠,就因“私习天文,妖言利害”被杀了头。
为了制止这一类东西在民间流行,宋太祖命人大量收购旧的图谶,组织一帮人将内容故意删乱颠倒,胡乱掺杂,抄写了约100本伪本,流放于民间,因此引起民间伪本流行,难辨真假,从而达到破坏人们信仰的目的。
宋太祖的另一文化统治策略是重振儒学,恢复纲常名教。五代时期天下混乱,君臣之道破废,父子之道不讲。因此,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宋太祖又开始极力提倡儒学,用等级名分的封建纲常来统治臣民。他命人在国子监和祠宇内,修饰“先贤十哲”,绘画“先贤”、“先儒”肖像,让学子后人顶礼膜拜,他还亲自为孔子、颜回做像赞。他教育大臣说:“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意思就是要武将克服骄悍之气,学会以文雅治天下。同时,由于佛教可以使百姓忍受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以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享受幸福,宋太祖一改周世宗反佛的政策,开始提倡佛教。他亲自到京城中的佛寺,如大相国寺、开宝寺中礼佛,以示尊崇。于是,天下信佛者日渐繁盛,僧尼人数大大增多。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十分高明的封建帝王。他结束了从唐中叶就已开始的200多年的分裂局面,稳定了大宋王朝的政局。他所创造的许多政治策略,对大宋王朝的昌盛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从制度上防止天下混乱,促进华夏民族的统一,扭转武臣乱政,提倡安民为本,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但是,他的这些策略也有很大的弊端,他的一系列集权的军政措施,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军队;政府官僚化,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兵权过于集中,将不知兵,兵不认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官僚机构重叠,互相牵制,办事效率极低。
他的后人只会效仿而不懂得变通,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徽、钦二帝被掳做了亡国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