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头讲过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曾经叱咤上京滩的地皮大王哈同的来龙去脉,而到了如今上京滩大颜国和法兰西国战端开启,房地产市场动荡不安的辰光,他的故事、上京滩房地产这点儿事儿随着这位西洋冒险家的讲述,全新开始了。
晚清,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大清的一隅,上京在欧美列强的枪炮下开埠不过三十年,这时候的黄浦江两岸还依稀保留着农业社会的古朴风貌,阿拉上京人常讲上京是从渔村发展起来的,不错,站在上京县城的城墙上,从黄浦江的这边望过去,沿江帆桅如林,桨声唧唧,是运送、装卸南北货的码头,更是个收获的渔港。
其实早在六百年前元朝辰光建置上京县时,这里已经成为滨海大港,蕃商云集,人口几十万的大地方,沿着上京老城厢,就是后头名闻天下的上京滩,从沿江的滩涂地发展开来,渐渐兴旺了。
从历经几百年繁华的上京城厢望过去,浦东那边清晰可辨的是古老样式的砖瓦房,江南的青砖黑瓦、轩昂的徽派大屋,诉说着大清帝国延续千年的华夏文明的用砖石、铁木构建的房屋,虽说也有高堂华屋,不过更多的是低矮的砖木结构平房,正屋面南,三开间的有、五开间的也有,中间为客堂,东西两面建了厢房,屋前屋后留着空地,四周围着矮墙,形成天井,俗称“老宅基”“本地房子”、“三合院”或“绞圈房”。
再望过去浦东的纵深,那是广袤的腹地,上头是大片的农田,郁郁葱葱的桑树、还有水稻田和棉田,微风摇曳下,望不到头,虽说看不见蝶儿、蛾子在田间翩翩飞舞,不过一派田园牧歌的恬静安详已经隔着一条滔滔奔流的黄浦江扑面而来了。
这辰光有个人来到了后世着称于世的上京滩,只见正午的骄阳下,这位身穿灰不溜秋的亚麻布无袖长袍、头戴着一顶有些像窝头的旧帽子的汉子,勒了勒腰间的宽大皮带,想不到随着他的这一举动,“咕噜噜”一阵腹鸣,此人的脸上露出了一阵难受的表情,显然是饿了。
在眺望了一眼对岸之后,面对如歌如画的田园风光,这个洋人一脸露出了某种急切的期盼。
“上帝啊”,这位叫做亨同的年轻人嘴里喃喃的嘟囔道,一边他在胸前划了个十字,想必在向天上的上帝求告着啥。
忽然有个农夫挑着担子过来了,看过去亨同的双眼顿时发亮了,“上帝啊”,他的话音里头充满了惊喜,一边说着,一边有些踉踉跄跄的朝着农夫走了过去,其实说是走,还不如讲一个饥饿的人扑向了面包。
“哦哟”,这个农夫一见有个洋人像老鹰扑小鸡似的冲了过来,不禁发出了一声惊呼道:“侬要做啥?”,望过去他的脸上有些惊慌失色。
要说这边农夫惊诧的对着扑过来的亨同问道,可是伊上京话讲勿来,在饥饿的驱使下,亨同顾不得面子,眼看着这位华人箩筐里头有许多的番薯,带着些湿润的黄泥,就躺在竹筐、哦,不,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幻化成了面包,还有些黄油抹在上头。
人家农夫眼睁睁的看到这位洋人一双手就像鹰爪似的,朝着红薯抓了下去,“这鬼子”,他嘴里惊讶的嚷嚷道,忽然他的嘴巴闭上了,随即很快的梭巡了四周一眼。
阿晓得,先前同治八年、公元一八六九年,阿拉上京滩道台应宝时贴出告示来讲,伊个西洋各国朋友概称“洋人”,鬼子的旧称不许再提。
眼看着退招势的这个洋人,顾不得体面,只是抓起一个红薯,往肮脏的外套上头稍稍擦了擦,然后急不可耐的就往嘴里塞。
“搿个红薯浪向还有泥巴”,农夫终于惊诧的发出了一声惊呼道:“勿来三”。
农夫担心的望着狼吞虎咽的亨同,“吾听上京滩上的传教士讲,生吃东西容易感染细菌”,他的嘴唇嚅嗫着,道出了担忧。身无分文个犹太流浪汉亨同到上京浪向的辰光,就是搿个样子,又饥又渴的顾不得体面,现世了。
“哦哟”,农夫索性放下了挑子,一副大惑不解的样子,“桥归桥,路归路,各人头浪一爿天”,他嘴里嘟囔道。
“说起这些洋人蛮稀奇唻”,农夫望着连皮带泥都统统咽下去的亨同,疑惑的嘀咕道:“伊个跟大颜国不搭界,生生的轧一脚,缠勿清爽,关侬啥事体?”。
想起外滩里厢越来越多的洋人来到了,他着实不解的瞪着眼前这个洋人,拎勿清爽亨同究竟来做啥?
要说亨同从香港一路坐船而来,在海上颠簸了好几天,为的就是到上京滩浪向混枪势,也叫做扒分,路上可是实在吃了不少苦头,瞧瞧他面黄肌瘦的样子,想必好几天没有吃饱了。
埋着头的亨同又是接着连皮啃了个硕大的红心的番薯,这才抬起头来,不好意思对着农夫笑了笑,在骄阳下,他的面色有了一丝红润的血色。
紧跟着亨同伸手就怀里头去掏了去,里头有个小小的棉布包裹,上头织着卍字纹,看上去颇有些印度的格调。
小心翼翼的打开了包裹,亨同望着里头的几块银元,这是墨西哥银元,俗话讲的鹰洋。
望着反射着阳光的银白色光芒,亨同微微的闭上了,他心头晓得手掌心里头一共有六块,依次叠在一起,承载着这个初到上京滩的极大的希望。
显然亨同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脸上流露出了颇有些舍不得的神情,只是一瞬间,他露出了毅然的表情,咬咬牙,拿起一块银元递了过去。
“哦哟”,农夫一见,一声惊叹道,顿时他的脸红了起来,连忙的对着亨同摆摆手,示意不要眼前这位洋人的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