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接着讲一讲南京路,侬晓得伐?上京闹市的地价要数南京路最高,据民国二十二年的估价,南京路两旁平均地价每亩银二十一万两,较公开租界中区、也就是东至外滩,西至西藏路,南至延安路,北至苏州河这么一块地段,其平均地价高出六成以上。
尤其是南京路外滩转角地每亩估价银接近四十万两白银,比西面国际饭店基地价高出近两倍,比北面上京大厦基地价高出近四倍。
曾经有好事者记算过南京路该地段的地价,每亩地价银三十六万两,如果换成银元,足以铺满整整的一亩地皮。
南京路的地价,成了当时上京滩房地产价格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而且很敏感,据说南京路的地价、房价要比其他区域的房地产物价指数涨得高,涨得快,跌得高、跌得快。
其间每次涨价幅度在25%以下的有4次,超过25%、在50%以下的有11次,超过50%、在100%以下的有1次,超过100%的有1次,而下跌的只有1次。南京路地价上涨最多的是清光绪三十三年,较光绪二十九年上涨172.9%。以上是以在清同治八年为起点计算,事实上在清同治八年地价已较初开埠时涨起百余倍,如沙逊大厦基地道光二十四年永租时每亩银42两,在清同治八年估价是6000两,涨起143倍,如以原始地价与民国22年估价相比,前后90年间涨了8571倍。
(1869~1933年南京路地价增涨情况示意图)说明:本图系根据工部局历年估价绘制。其单位为每亩估价银两。
南京路的地价走向曲线也是顺着东段高、西段低,早年尤为陡峭的演进趋势延伸的。
如果试将南京路自东至西,按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贵州路、西藏路分成八段,求其每段平均地价。再按清同治八年、光绪二十五年、光绪三十三年、民国九年、民国十六16年、民国二十二年、也就是一八六九、一八九九、一九零七、一九二零、一九二七、一九三三年六个年份制成一幅南京路分段地价增涨比较图,更加牢固明白的说明问题。
其中第一段清同治八年平均地价为每亩近六千两,民国二十二年为三十万两,狂涨竟达接近六十倍;而第八段清同治八年平均地价每亩为二百三十两,民国二十二年为十八万两,狂升竟达八百倍。
真实的数据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南京上京滩房地产炙手可热、甚至虚火的闹猛情形,由此可见南京路地价涨势之猛、之迅疾。
早期外商在南京路所建房屋,都和外滩一带相同,是一座座四方形瓦顶或铁皮顶二层砖木结构的“本格楼”。
自从华洋杂居之后,出现华国式的木结构市房,多属二层,下面是木排门,楼上木窗木裙板。后来有所改进,有高大的石库门,二楼有挑出的阳台,也出现了三层楼房。
到本世纪,由于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市面的繁荣,清光绪三十一年和三十二年,五层的惠罗公司和七层的汇中饭店先后在南京路东段落成。
民国四年和五年,先施公司、永安公司两座大楼在南京路西段矗起。十年以后,建成的大楼有七层的新新公司,十三层的沙逊大厦,九层的大陆商场,十层的大新公司,十四层的迦陵大楼,最后是二十一层的新永安成为南京路上的最高建筑。
原有中式房屋除一部分翻建成大楼外,其余也在清宣统二年至民国二十九年、公元一九一零到一九四零年之间,陆续翻建成三四层的市房,后面的旧式里弄,也多数是三开间的石库门二层楼房。
南京路房屋的租金与地价同步上涨。这里又以大家熟悉的哈同的名下产业为例,民国二十四年慈乐里店面房屋十九幢,里弄房屋十四幢,建筑面积九千平方米,每年收租九万两,合月租每平方米差不多一两白花花的银子,虽说寸土寸金华国说辞有些夸张,不过讲地上流油,也是不算过分。
哈同名下的产业还有余兴里值得一提,这里的店铺房有四十三幢、里弄房二十三幢,建筑面积一万六千平方米,每年收租十八万两,合月租每平方米也差不多一两上京纹银;而另外的慈兴里店铺房三十八幢、里弄房五幢,建筑面积近九千平方米,每年收租接近十二万两,合月租每平方米超过了一两白银。
而大家都晓得的哈同大楼建筑面积高达一万二千平方米,分拆出租每年收取的租金高达二十万两,合月租每平方米差不多一两半,更是让人咋舌。
而就在民国二十四年这一年哈同全部房产共收租二百五十万两,南京路的租金占比三分之二。
南京路,站在侬的上头,真切的感受到了曾经的上京滩房地产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