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是魏晋间七位文人名士的总称,即:嵇康、阮籍、向秀、刘伶、王戎、山涛和嵇咸,他们都信奉老庄思想,不满当时司马懿与曹氏的争权,因此常聚竹林饮酒清谈,弄琴赋诗,寄情山水,悠悠自得。这七位名士中,嵇康、阮籍尤为突出。嵇康才高性烈,离经叛道,后被阴谋篡权的司马氏集团诬害致死。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最咬牙切齿的还正是这些能摇唇鼓舌的文人。当时,很多正直的文人学者,如何晏、嵇康、张华、陆机、潘岳,都先后被杀戮。目睹这一切,阮籍对司马氏集团虽多所讥讽,措词也只得隐约一些了。后来,他索性采取醉酒的办法,甚至装疯卖傻的态度来对付。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伊始,一些文人不满清朝统治的情绪,从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表露出来,“竹林七贤”这个题材应该是比较典型的。
清初的“竹林七贤”竹刻,冠之以七贤,但画面上同时表现这七位文人名土的却不多,多的是仅表现其中的几位,如嵇康、阮籍、向秀、刘伶,甚至集中突出嵇康一个人;这里介绍的就是刻画嵇康弹琴的单个形象的作品。
历史上的嵇康,还是一位音乐家,他用琴弹奏的《广陵散》,声调绝伦,举世闻名。据说,《广陵散》表现的主题是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相事件。明代宰相张居正有《七贤吟·嵇中散》诗:“调高岂谐俗,才俊为身患。缠悲幽愤间,结恨广陵散。”就是从听《广陵散》的角度,吟诵了嵇康伟岸的人格和悲愤胸怀。
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嵇康正双手抚琴,神情凝重,双目微闭。两旁,芳草历历,巨石罅陷。身后,一片竹林,幽邃莫测。
“竹林七贤”的那种“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人生情怀,于此很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而深谙魏晋那段历史的话,则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境界。
作者不仅精于画道,布局颇具匠心,而且雕刻技艺也很高超。如:画面上苍松之虬枝蚌叶,青竹之修干深节,巨石之罅隙凹陷,以及人物衣着之纹路皱折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清晰可见。刀法老辣,线条流畅飞动。尤其是人物身后的竹林,更显鬼斧神工;但见近处之竹,颜色浅而茎干显;“远处”之竹,颜色深而茎干隐,给人以明确的纵深感,与国画中的近山远峰的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前所述,传世的清初竹雕中,有不少是表现“竹林七贤”的,而这件作品尤其胆大艺高,思想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当是其中之佼佼者,实属传世佳制。
“兰亭雅集”山水人物笔筒
这件竹器深雕细镂,似出自嘉定艺术流派大师之手,从其滋润纯正的包浆色泽,以及筒壁所刻竹画的内容、风格来看,可确定为清初作品。
作品画面以“兰亭雅集”为题材内容。所谓“兰亭雅集”,乃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353年),由大书法家王羲之等人发起和举办的一次盛况空前的诗酒大会。据《兰亭集·序》记载,那天,会稽(今绍兴市)郊外的兰亭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许多诗人、名流与会,其中包括谢安、孙绰、叔仁、遁支、王羲之及其亲属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等四十一人。
竹画反映盛会中的一项活动内容——“曲水流觞”:在弯弯曲曲的小溪旁,各人找块石头坐下。主持人在上游将几只盛满酒的“觞”放在一块小木盘上,任其顺流而下。木盘流到哪里,端坐在那里的人当场赋诗一首。谁要是诗作不出,就罚酒三杯。
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多的人,怎样反映到篇幅很小的筒壁上?作者很有创见,他采取了“满雕”和“以少见多”“以简驭繁”的方法。
“满雕”,即遍地雕刻,画面遍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激湍清流和亭台石块,其间穿插人物。所谓“以少见多”,是以散布多处的十几位文人概括与会的全体人员,以这十多人的姿势、动态,概括“曲水流觞”的整个活动场景。综观整个画面,这样的布排,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面)反面
“兰亭雅集”山水人物笔筒(清)作者不仅绘画艺术功力深厚,其竹刻刀工也精湛之至。他表现溪流上几只飘浮的杯子,一位名士蹲在岸上正弯腰曲背,伸手取杯,神态、动作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临水的亭台,其盖顶之瓦楞、凭倚之栏饰、撑架之立柱,都雕镂得精细入微;连厘米围墙上垒起的石块、俏丽窗花、片片墙瓦,也清晰可见。
“兰亭雅集”山水人物笔筒,堆锦铺绣,遍体生辉,粲然可观,诚为竹雕中难得之精品。
竹枝蝈蝈笔筒
这是—件很有个性的作品,画面用“留青”技法浅刻而成。“留青”竹雕鹊起于明末张希黄。希黄之后,习“留青”技法之人众多,但娴熟运用、卓有成效者的出现,则从清中期开始;其中最著名的是尚勋。希黄、尚勋的作品,工艺精致,极具文人气质,而这件作品的创制,显然是受明代花鸟写意画家陈淳的画风影响,“一花半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真”,枝叶画得很大,虽无山水画那种雅致和隽永的韵味,格调却非常疏爽。
竹枝蝈蝈笔筒
这件作品的创作构思很奇特。首先,作者运用的竹茎,不取竹节之间很平整的一段,而是从平整部分截下,保留两圈竹节,致使作品仍呈现竹筒外在的自然形态。筒壁上刻画竹枝竹叶,就好像将一幅画,附到另一幅“画”上,两者融为一体,便透出竹林纵深的氛围,变成“画上有画,画中有画”了。“竹叶”与竹筒相映,竹子的坚韧挺拔、勃勃向上的生机,也在画面上充分展现出来。其次,明代的花鸟写意画,多用竖式表现,而竹筒上刻画,用横式画面更能获得理想的艺术审美效果。于是,作者取横幅形式:刻枝叶,“顶天立地”;枝叶、蝈蝈的两旁,则剔地阳文,刻草书诗一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五言四行,布排错落有致,书卷气十足。
这件作品,留青之处浅雕竹的枝叶和攀附于上的一只蝈蝈。
作者凭借竹筠、竹肌质色上的不同,使竹叶、竹枝的纹理和蝈蝈的肌体、翅羽线条,显得清晰、分明,刻画栩栩如生;竹叶轻盈婆娑、翻卷折叠,似有阵阵清风吹拂;蝈蝈细长的双足微曲,呈欲腾跃而起之状。由于形象逼真,艺术感染力就比较强了。
“竹枝蝈蝈”笔筒,品味高,画面内容含蓄,从器表包浆、色泽上观察,结合其刀法的运用状况,这件作品应出自于清中期以后。这件作品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至于“留青”浅刻,似无新意。由于传世留青竹刻作品比较少,此亦当属珍品之列。
六保养及收获
中国明清时期的许多竹雕作品,在当时就是供人清玩的,或置于客厅,或摆设于书房,既当器物使用,又洪亲朋好友欣赏;空闲时,则捧握于胸前,摩挲中把玩端详,作消遣之娱。
这些古旧竹雕器件,流传到今天,当然成为一件件艺术珍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是,竹雕作品的收藏,有它的特殊性,千万不能将这些作品封存起来,因为那样做,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收藏办法,还是向古人学习,以清玩代收藏,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器物表面产生污垢时,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而应该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做到经常化,这样可以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若遇陈年积垢,用绒布擦拭难以奏效,不妨汲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这样既清除顽垢,又起到了保护作用。
第二,竹雕所用的竹子是我国南方地区植物,只有在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竹雕作品同样也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倘若长期置放在干燥之处,它也会干裂变形,失去光彩。竹雕作品的最佳保存环境应该是: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60%。
第三,传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古色古香,呈现出棕黄、浅黄、暗红、棕红等色泽。收藏者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润。摩挲把玩,应以不损伤竹雕本身为前提,做到和缓、细致、适度。
第四,务必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因为这种摩擦或碰撞,即使极其轻微,也会损伤器物的包浆,甚至在画面上留下难堪的划痕、伤疤。
第五,根雕或大型作品,摆放位置若需移动,应该一手握持其上端,一手托住其底部,轻提轻放;搬运作品,先以棉纸包住,再以棉花裹之,然后装箱。
明清竹雕艺术品的价格与拍卖行情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竹雕,堪称文人艺术“三鼎甲”。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有人却将明清竹雕与书法、绘画艺术完全分隔开来,把它归到玉雕、漆雕和金银器一类,这其实是错解。民国以来,竹雕与玉雕、漆雕以及金银器一类工艺为伍后,由于竹雕所用材料——竹子不值钱,与玉器、金银器一比,就被比下去了。因此,初人竹雕作品收藏圈的人,对明清竹雕作品往往存在认识问题。这个认识问题不解决,对明清竹雕作品的价格,也就无法定位。
明、清两代是中国竹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一大批造诣极高的竹雕艺术家,同时又是很有文学修养的书画家,他们不仅对雕刻技法能运用自如,而且自己设计造型,自己构思和创作图案纹饰。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都脱尽一般工艺品难以避免的匠气、俗气,显得典雅、精丽,尤其是器具上的画面,韵味浓郁,意境深远,不是一般书画作品可以与之比肩的。清末以后,竹雕业“风光不再”,竹雕作品也大失艺术晶位,更谈不上有文人气息。因为,从那时开始,竹雕作品基本上都出自于一般匠人之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明清时期的名家竹雕,在中国竹雕史的崇高地位,并且可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概括。
1994年春至1996年,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瀚海等五大拍卖行,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高价拍卖成交70件明清竹雕珍品,就反映了近年来收藏界对上述这个问题,已取得一些共识。这些艺术珍品的价格,少则八九千元,多则十几万、几十万元人民币,不亚于古玉、古金银器和古代漆雕作品。
竹雕藏品的价格,主要是根据其年份、刀工、艺术品位、文化思想内涵等4个方面的因素确定的。
凡是有品位的竹雕作品,一般来说年份足的比年份不足的值钱,明代中后期的作品比清代的值钱,清代比民国时期的值钱。但是,倘若确准某件作品是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大师,如“三朱”、濮仲谦、张希黄的杰作,价格定位上就会理所当然地发生一些变化。
刀工和艺术品位问题,是连在一起的。刀法涩滞,线条呆板,构图再好也谈不上艺术;明清竹雕中的名家作品,不存在这种现象。
这里着重讲作品的文化思想内涵,因为这个问题,一般收藏爱好者都比较陌生,也不容易把握。例如,1995年春季,北京瀚海拍卖行拍出的一件清中期竹雕作品——“八骏”笔筒,因为筒壁画面的题材选得好,再加上刀工精熟,艺术感染力强,最后竟以41.8万元的高价成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中“八骏”竹画,是以西周风流天子周穆王所驾驭的八骏马为题材创作的。穆王是传奇人物,相传他当年曾驾驭日行三万里的“八骏”,西行至瑶池,拜会了玄都阿母。后世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擢发难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绝句《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更是脍炙人口。历史上,人们传颂穆王、阿母,但也关注这“日行三万里”的神马,这八匹神马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八骏”笔筒就活灵活现地把它们展示在画面上,非常难得。“八骏”竹画,也许可与宋代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媲美,所以它在拍卖行现场才引起了轰动效应。
中国民间收藏品的价格定位,是根据比质比价、优质优价,物稀为贵和随行就市的原则来确定的。因此,收藏爱好者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收藏的行情。上面提供的一些情况,收藏爱好者最好能结合一些实物,进行比较和研究,这样也许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