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①,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②忘,近“粗”。伏亦不伉③,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奸者,功名可期;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④;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观人所忽,十有九八矣。
①内刚柔:内心的阴阳刚柔之气。
②辄:就。
③伉:高大,引申为情绪激动。
④胜人以寿:比一般人寿命长。
前面所说的五行,是人的阳刚和阴柔之气的外在表现,即是所谓“外刚柔”。除了外刚柔之外,还有“内刚柔”。“内刚柔”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激动或平静的情绪和有时深、有时浅的心机或城府。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乐不可支;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粗鲁”;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激动的时候也昂扬不起来,这种人阴柔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愚蠢”;遇到事情,初一考虑,看起来想得似乎很肤浅,然而一转念,想得又非常深入和精细。这种人阳刚与阴柔并济,其气质接近于“奸诈”。凡属内藏奸诈的人外柔内刚,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日后必有一番功业和名声可以成就。既粗鲁又愚蠢的人,刚柔皆能支配其心,使他们乐天知命,因此其寿命往往超过常人。纯奸的人——即大奸大诈者,其心能反过来支配刚柔,遇事往往能以退为进,以顺迎逆,这种人最终会获得事业的成功。那种外表举止粗鲁,内心气质也粗鲁的人,只是一味地刚,做起事来必定要半途而废。以上这一点,也就是“内刚柔”,它往往被忽视,而且人们十有八九都犯这个毛玻
“智慧解读”
这里说的刚柔,主要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配置及其判渐,这是纯相术的内容,外行是难识其中玄理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在此介绍一些有关五行与相人术关系的知识。
古代相士认为,人是禀五行之气而生的,有的人得金气较多,就是金形人;有的人得木气较多,则为木形人,依此类推。不过,大千世界,人无完人,不可能有十足的五行之灵,不过是取其大体近似而已。
据相书上讲,五行之人,各有命运。不过凡是褥正金、木、水、火、土者,不论哪一种,都有富贵功名。怕就怕在头部为金形,腹部为木形,产生了相克,那么命中的富贵就要打折扣了。不过,如果眉毛为木,眼睛为土,那就是相生关系,如此就是增福。总之,依此可类推。
“智慧应用”
龚定庵:有名有实的傲才
狂傲之人大多不满现状,以狂放不羁、恃才傲物为个性特征。他们愤世嫉俗,为人耿介朴厚,有高人之风,但宽容不足,机巧圆润不足,因此为人行事自成一格,既不为他人理解,也不肯屈尊去迁就他人。但他们能沉心于个人兴趣之中,终于有过人的成绩。历史上诸如郑板桥等人物,皆属此类。
由于过分狂傲,不肯屈就,往往会给自己添麻烦,甚至引来杀身之祸。三国时的杨修,恃才傲物、不事收敛,又不遵从军纪、随意乱说军秘,结果惹恼曹操,掉了脑袋。祢衡,年纪轻轻,不仅不服人,还公然擂鼓大骂曹操,曹操也是文武全才的一代雄主,一气之下,借刀杀了祢衡。杨修与祢衡的死,曹操当然要负责任,而二人的狂傲个性,则是惨剧的诱因。
狂傲,多半以充足的信心为基础,常以为天下人皆不如己,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有利于将个人才智淋漓尽致地发挥;但失于分寸,忘记自律,不分场合,皆以己意行事,则会坏人坏己之大事,而难得善果。另有用狂傲态度来掩饰真心的情况,不可不细察。
不宜区别的是真假狂态。狂,一种是因为身怀绝技,有傲物之资;另一种狂,则是志大才疏、自命不凡、眼高手低。“骄傲”二字本是分开来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是傲,后来连用为骄傲,其实骄与傲是狂的两种状态。
清代嘉庆年间有个怪人叫龚定庵,以狂闻名。康有为、梁启超所倡导的思想深受他的影响。这个人才气高,文章也非常好,而且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注重国防建设。蒙古、满洲边疆,他都去过。他认为中国的隐患问题,都是边疆问题。边疆有漏洞,西北有俄罗斯,东有日本,将来一定会被侵扰。他也狂,做了一篇文章,讲“才难”,说天下将要大乱,因为缺乏人才。文章骂得很厉害,说“朝无才臣,巷无才偷,泽无才盗”,连有才的偷盗都没有了。因此他感叹这是一个人才的没落时代,过不了多少年,天下就要大乱。果然不出半个世纪,内忧外患接连而来。
孙休:先柔后刚诛权臣
三国时期的吴国,在孙权去世后,就陷入了权臣相争的内部倾轧中。继孙峻诛诸葛恪之后,吴国朝政又为孙峻所把持。孙峻素无名望,且骄矜残暴,招致朝臣与百姓的极大怨愤,不断有人试图谋杀他,都被他发觉处死。他在擅权三年之后,于吴太平元年(256年)九月病卒,临死将大权交给其从弟孙休。
孙休与孙峻同祖,受命之时只有24岁,又无战功,所以当时在外征讨魏国的吕据等大将很不服气,曾与诸葛恪辅政孙权的滕胤更不甘心受孙休节制。吴太平元年(256年)九月和十月,吕据和滕胤先后举兵讨孙休,孙休派从兄孙虑迎击吕据和滕胤,后因吕、滕二人配合不好,兵败,被夷三族。
铲除了朝中政治敌手,孙休遂无所顾忌,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他自任大将军,封永宁侯,总揽政纲。孙虑曾为孙峻诛除诸葛恪出谋划策,孙峻对他礼遇备至;孙休征讨吕据、滕胤,他又挂任主帅。但孙休对他却很轻视无礼,于是孙休又受到了来自宗族内部的威胁。吴太平元年(256年)十一月,孙虑联合将军王敦,密谋杀死孙休。事泄,孙休杀死王敦,孙虑被迫饮药而死,孙休又一次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吴国权奸肆虐时,曹魏政权内部也矛盾重重,李丰、夏侯玄、毋丘俭等人先后举兵反对司马师被诛族,大将诸葛诞自感危机,遂于吴太平二年(257年)五月叛归吴国。魏国以20万大兵将诸葛诞围困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孙休急欲收降诸葛诞扩充势力,先后派出三批军队共11万人去为诸葛诞解围,均告失败,孙休怒而斩杀了大将朱异。这场战争劳民伤财,没有救出诸葛诞,孙休还自戮名将,引起了吴国上下一片怨声。
孙休自知招怨甚大,遂称疾不上朝,并让弟弟孙据掌管宿卫,另外三个弟弟孙恩、孙干、孙阎分掌诸营之兵,拥兵自固。他这样总揽兵权,不仅是为了防备诸臣叛伐,而且要防备吴主孙亮对他动杀机。
孙亮这时已年满16岁,于诸葛诞叛魏前即已亲政。他对孙休擅权的不满日益显露出来,对孙休所奏表章,常常不客气地质问不休;他还精选15至18岁的士卒子弟3000人,令大将子弟为将帅,在皇家林苑中终日操练。当孙休救诸葛诞未成,大失民心之时,孙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遂与公主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共谋诛除孙休。
孙亮之妃是孙休的外甥女,她听到孙亮等人的密谋,就派人告诉孙休。孙休先发制人,于吴太平三年(258年)九月,派兵夜袭全尚之宅,将他拘捕;又遣弟孙恩杀死刘承。孙休亲率士卒将孙亮的宫殿团团围住,孙亮闻讯,执弓上马,对宫内大臣们说:“我是大皇帝(孙权)的嗣子,即位已经五年了,谁敢不跟从我去拼杀!”众人上前劝他不要去送死。不多时,孙休就冲了进来。他宣布废孙亮之帝位,降之为会稽王。尔后,孙亮被送往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全尚被杀于流放的途中。
孙休在废黜孙亮后,很想自己即位称帝,左思右想,唯恐诸臣不服,只得派人将孙权的第六子孙休从会稽接来,拥之为帝。孙休知孙休势力强大,为稳住他,不惜对他及其宗族封官晋爵。不仅孙休本人被任为丞相、荆州牧,增加五县封邑,他的四个弟弟都分别被任为将军,封为县候;亭侯。《三国志·孙休传》说:“林一门五侯,据皆典禁兵,权倾入主,自吴国朝臣未尝有也。”
其实,孙休对孙休家族权势过盛早已心存不满,他也不愿做傀儡皇帝,只是不敢贸然行事,以免重蹈孙亮的覆辙。然而矛盾渐渐激化,就迫使孙休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了。一次孙休向孙休进献牛和酒,孙休拒绝了,孙休大为恼怒,乘酒酣之时,故意对孙休的近臣张布说:“初废少主时,多劝吾自为之者。吾以陛下贤明,故迎之。帝非我不立,今上礼见拒,是与凡臣无异,当复改图耳。”这是对孙休的公然威胁恫吓。孙休听了张布的汇报,一面对孙休屡加赏赐,以稳住其心;一面将孙思加侍中之职,与孙休分掌其原来独揽的职权。当时有人告孙休欲谋反,孙休不加审讯,就将其交给孙休处理,弄得孙休很尴尬。
孙休感到孙休不像孙亮那么好对付,就想到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吴太平三年(258年)中历十一月,孙休正式提出到武昌屯兵,孙休满口答应。他又请求将他以前统领的中营精兵万余人带往武昌,并要求取走武库中的兵器,孙休也一一应允。当时,朝中大臣看到孙休对孙休如此不加防备,暗暗为之担忧。事实上,在麻痹孙休的同时,孙休已与近臣张布、左将军丁奉密议诛除孙休之策。当年十二月戊辰日(259年1月18日),朝中按例举行腊会,孙休似已感到将起变故,称病不赴会。孙休连续派了十几个人去请他,孙休不愧为诡计多端之人,他整装准备赴会,又暗嘱家人说:“速将应付事变的兵卒集合好,待我一入宫,你们就在府中放火,我可以借口回府灭火,尽快离开皇宫。”
果然,孙休入宫不久,就传来其府内起火的消息。孙休请求回府,孙休说:“外面兵卒那么多,何劳丞相亲自操劳此事?”孙休还是要强行离去,丁奉和张布忙向左右亲信使眼色,大家一齐上前,将孙休牢牢地捆绑起来。孙休失去往日的威风,跪地叩头说:“我愿流放到交州!”孙休说:“你怎么当初不将吕据、滕胤流放到交州呢?”孙休又说:“我愿投入官家为奴!”孙休说:“你当初为什么不以吕据、滕胤为奴呢?”孙休是在指责他逼死吕据、族灭滕胤,孙休对此无以辩白,只好引首就戮。此后,孙休令将孙休夷灭三族。其弟孙阎闻讯欲乘船逃奔曹魏,途中被追杀。其从兄孙峻虽早已死去,也被掘出棺材,将其所佩印绶取走,豪华的棺材被砍得七零八落,才重新埋葬。
孙峻和孙休这一对专权欺主的兄弟,最后落了个夷族灭门的下常
唐伯虎:诈疯远祸
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唐寅,字伯虎,与祝允明、徐祯卿、文檄明齐名,称“吴中四才子”。关于他一生的风流韵事多有传说,但这位江南才子,不仅能书善画,最难得的是他能够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运用计谋保全自己。
明太祖分封谱王时,第十七子宁王封在大宁。当时太祖诸子之中,以燕王最为善谋,而以宁王最为善战。燕王靖难起兵之时,用计将宁王迁到北平,把大宁给了朵颜三卫;后来又迁宁王到江西。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朱宸濠嗣宁王位。武宗时,宁王见皇帝整日沉于游乐,不理朝政,就认为有机可乘,想要图谋不轨,他通过向宦官刘瑾行贿,恢复了原来已被夺去的护卫职务。但是刘瑾倒台以后,职务又被取消。于是他又勾结皇帝身边的亲信钱宁,终于又恢复了护卫职务。当时术士李自然、李日芳等人,胡说他有奇异的相貌,当为天子,又说南昌城东南有天子气。宁王本是个有野心的人,这就更使他的野心迅速膨胀起来。他特地在城东南建立了一座阳春书院,并且用重金到处招聘人才,打算发展自己的势力,为起兵夺取皇位做准备。这时,宁王久闻唐伯虎的才名,特地派人带了重金去苏州礼聘他。唐寅以为这位宁王是爱才之人,是礼谦下士的贤王,所以就欣然前往了。到了南昌以后,宁王以别馆居之,待为上宾。但是唐寅在南昌住了半年以后,渐渐感到气氛不对。宁王经常强夺民间田宅女子,豢养一群强盗,在江湖上打家劫舍,当地地方官员无人敢管,任他胡作非为。唐寅见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不法之事,所以料定他日后必会阴谋反叛。于是他感到宁王府是个火坑,必须想办法脱身。但怎么能够脱身呢?
唐伯虎采用了—个锦囊妙计——佯装癫狂。从此,他饮食起居一反常态。宁王朱宸濠派人给他送东西,他假装发狂,借着酒醉,当面脱去衣服,赤身裸体,使人无法接近。并无端哭闹,捡吃脏物。又装着发狂的样子,见到妇女就追。宁王得知后,说:“谁说唐寅是个贤才子?他不过是个癫狂之人而已。”就把他撵出了王府。这样,唐寅平平安安地回他的老家苏州去了。
后来,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宁王果然发动叛乱。他以庆贺生日为名,设宴诱骗地方官员进府,随后将不服从他反叛的官员全都杀掉,并亲率舟师前去攻打安庆。当时明朝巡抚都御史王守仁与吉安知府伍文定急忙派兵会剿。王守仁先将他的老巢南昌攻下,不久捉住了朱宸濠,平定了叛乱。宁王事发后,那些他礼聘为上宾的所谓名士们,都被列为逆党,无一幸免。只有唐寅,因为早有察觉,及早地佯狂脱了身,所以没有受到诛连。他在苏州桃花坞筑室而居,终老于故乡。
唐寅用计,平安脱身,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名声,显示了他既有远见又有计谋,而愚蠢的宁王,还真以为他只不过是个癫狂的书生。唐寅运用此计将想要达到的目的完全实现了,这正是他运用此计的妙处。
唐寅是一位极为聪慧而有才能的人,他的一生,表面上狂放洒脱、放荡不羁、不受礼俗的羁绊,实际上政治上的不得志与怀才不遇的苦闷,一直郁积在他的心底。年轻的时候,他和同乡不拘小节的书生张灵纵酒放荡,不事科举。经祝允明劝说,考中了乡试第一,即解元。后因科场案牵连下狱,从此断送了一生的政治前程。在宁王重礼聘请下,他初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抱恨终生的日子可以结束,能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了。但他毕竟是个精明过人的人,在南昌目睹了宁王的所作所为以后,很快判断出宁王将有异志。而经历过科场案的他,决不愿再卷入一场叛乱之中。于是他只得以计脱身,保全自己。当他佯装疯狂之时,必定要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举动来,这样才能使宁王府上下都相信他是真的疯癫,而不会对他起疑心。他知道如果当时他要辞职回乡的话,宁王决不会答应,而且弄不好反会使宁王对自己生起疑心,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采用计谋,以计脱身,这在当时不仅完全达到了目的,而且在宁王叛乱被平息下去以后,也保全了自己不被诛连。
相貌仪容尽显个性——容貌鉴
观人形貌,相貌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命运。人体为各个部位,如果相互照应、匹配,彼此对称、协调,那么就会为人带来福分;如果相互背离或彼此拥挤,使相貌显得乱七八糟、支离破碎,其命运就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