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认证:UL采用科学的测试方法来研究确定各种材料、装置、产品、设备等对生命、财产有无危害和危害的程度;确定、编写相应的标准和有助于减少及防止造成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资料,同时开展实情调研业务。其最终目的是让市场得到具有相当安全水准的商品,为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得到保证作出贡献。
GS认证:以德国产品安全法为依据,按照欧盟统一标准EN或德国工业标准DIN进行检测的一种自愿性认证,是欧洲市场公认的德国安全认证标志。
CCC认证:中国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12月3日一起对外发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对列入目录的19类132种产品实行“统一目录、统一标准与评定程序、统一标志和统一收费”的强制性认证管理。将原来的“CCIB”认证和“长城CCEE认证”统一为“中国强制认证”,其英文缩写为“CCC”,故又简称“3C”认证。
QS认证:“质量安全”的英文缩写,带有QS标志的产品就代表着其达到了质量安全标准。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强制性的检验,质量合格且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后才能出厂销售。没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
(3)精神消费安全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精神层面的消费者注重培养良好的精神素养和审美情趣,他们的消费不仅关注自身生理的健康,也关注精神的健康和提升,并延伸到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整个自然生态的安全。
消费者注重精神消费,不是去享受高档奢靡的无形商品,而是要在消费中感受自然,在消费中保持绿色健康的心灵。在消费过程中多参加公益活动,多宣传绿色环保的理念,用心去呵护自然,让自然指导我们的消费。从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未来新消费的主流方向。
七、跨越能源的鸿沟
1.远水救不了近火
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能源利用大转换,第一次是从柴薪到煤炭,第二次是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现在是第三次能源大转换,要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即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组成的可持续能源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能源大转换。未来10年能源转换存在巨大的鸿沟,世界能源结构转变到以低碳为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在10年之内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无法在容量上替代高碳的化石能源。即使在激进的政策推动下,可再生能源可以指数式地增长,但要使可再生能源在短期内替代当前由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起主导作用,至少要到2050年以后。
能源的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能源转换存在两大隐形的鸿沟,一个是能源技术,一个是能源价格。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能源转换实际上是能源技术的转换,都是从一种能源技术转换成另一种能源技术,没有技术的进步,没有新技术的实现,就不可能出现能源的大转换。现在我们的一整套能源工业,包括油井、油气管线、煤矿、电厂、输电网络、汽车、火车和飞机等都是建立在碳基能源的基础上的,第三次能源大转换不仅要重建能源工业,而且要重建一切用能设施。这实际是一次涉及各个产业的重大技术革命,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讲都要比前两次能源转换要艰巨得多。除了技术,价格优势的缺乏也成为能源转换的障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具有减排二氧化碳的优势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属于间歇性能源,即使最近几年化石能源价格暴涨之后,可再生能源仍然不具备竞争力。因此,从传统能源到低碳能源,技术与价格的沟壑是横在能源转换面前一道“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坎。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转换不是等到原来的能源耗尽了才转换的,当我们在充分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发展新能源与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是走向低碳经济的两个轮子,对于当前能源现状而言,后者的作用更加重要。今天全世界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热能一半以上都被浪费了,没有被用来满足能源需求。这表明,今后几十年提高能源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这也是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过程中重要的过渡性桥梁。
德国绿色经济学家魏茨泽克在他的新著《倍数5》以及相关的文章中指出:“提高能源生产率即通过让较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让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和能源消耗脱钩,是可以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魏茨泽克通过倍数5理论来阐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对于低碳发展的作用:“到2020年如果有5倍数的能源生产率提高,即减少能源强度或者二氧化碳强度80%,就可以达到二氧化碳减少25%~40%的中期发展目标。”
能源转换存在价格的鸿沟,对此魏茨泽克也给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提高能源生产率和二氧化碳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也是价格问题。过去两百年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价格的提高基本上是同步的,劳动生产率之所以大幅度提高,是因为劳动价格在大幅度提高。因此,未来几十年内要想让二氧化碳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同时让可再生能源具备价格优势,也必须大幅度提高高碳能源及其排放物的价格,并且尽可能做到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步。在价格机制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碳基能源的排放成本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技术层面上,通过广泛使用综合热能和动力可以发现另一个提高能源效率的巨大机会:共生生产。今天,大部分发电厂发电燃料的2/3转变成了废热,或者消失在传输过程中。在美国,发电厂产生的废热相当于日本消费的全部能源。通过把电力生产同工厂和建筑一体化,高温的废热可以用来生产电力,在另一种安装模式里,来自发电厂的废热还可以用于工厂和建筑的供热,将总的能源效率从33%提高到80%~90%。
(1)能源循环
俘获废弃的能源,实现能源循环利用,将是解决能源鸿沟的重要路径。在美国东芝加哥地区,有两家工厂通过俘获废弃能源来提供零碳能源获得了成功。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米塔尔公司,他们用一种设施俘获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废热,将其转化成不含碳的电力。另一家是美国钢铁公司,他们用类似的技术从废弃的天然气中产生了没有碳的能源。2005年,仅这两个钢铁厂的废热利用就生产了190兆瓦的无碳能源,大大高于整个美国生产的光伏电池的电力。如果将这样的战略用于整个美国,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清洁能源供应,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种方法被它的创造者、电力工程师汤姆称之为“能源循环”。
在低碳经济发展上,我们的关注力需要从以往的物质循环转移到能源循环上来。过去30多年来,环境学家已经有力地促进了物质循环的发展,例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水、生活垃圾等物质的循环,但是有关废能源的循环问题,却被媒体和决策者大大地忽略了。所谓废能源的循环,指的是在传统工业工程中没有被充分利用而遗弃到大气和水系中的具有高的温度的废热。按照最近的资料,当前整个美国的废热循环产生了10000兆瓦的电力;而按照美国环境署的研究,美国废热发电的潜力应该是这个数的10倍以上,由此可以代替30%的化石能源产生的电力。
(2)细水长流
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还有赖于人类能源节约意识的提升。这不仅将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还将使迅速增加的无碳能源使用变得更容易。通过改变城市设计,优化生活用能,比如,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的同时,增加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的作用,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