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那家跨国的服装企业里工作时候,唐采莲与那位外方的区域总经理聊天时,曾经谈论到的话题中,就有谈过创办新的企业后,企业怎么能保持活力,企业的生命周期怎么得到延长,他们谈到企业的生命周期这话题时,是围绕当时电视台财经频道里的一档节目谈到的这话题展开,节目里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又不同的观点,唐采莲和那位外方总经理也就谈开这个话题,比较开不同类型的新创办企业延续的生命周期,以及怎么能够延续企业的生命周期,当时那档节目的嘉宾给出一组比较,在那组数据里,国内新创办企业的生命周期比较短,依据提供的那组资料数据,现在国内新创办的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就是企业的生命周期,平均大约是在二点七年时间左右,而那组资料里,也有作为比较的美国新创办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美国这类新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大约七年时间左右,还有一组日本的数据,资料显示日本新创立企业的生命周期持续时间较长,能达到平均大约十年左右时间水平,当时那位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是在分析国内新创办企业的生命周期,为何持续时间比较短的问题,而那几位外方总经理就要唐采莲说说这个话题,唐采莲记得她看到的数据,印象中的国内新企业的生命周期数据,似乎不同于那位嘉宾的数据,要比那位嘉宾说的平均持续时间要长些,她就告诉那位外方总经理,说这组数据似乎不可靠,她有另外的数据,那位外方总经理说以后给他看看她的数据,不过以后,他们也没有再就这个话题谈过话。
当唐采莲看到陈立凡他们创办的企业,那公司只是专做机械保养维修业务,是个服务类型的小公司,公司能够坚持办下来,而且还能够坚持办这么多年,还能够一直在坚持做他们的机械维修保养业务,将机械维修业务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她就想起那次与那位外方总经理的谈话,他们谈到的新创办企业的生命周期问题,想起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还在谈论,如何来延续新创办企业的生命周期,其实他们应当有陈立凡公司这样公司作为嘉宾,听他们谈他们公司怎么能坚持下来,而且公司还能得到发展,得到很大的发展,就只要看他们公司目前的规模,现在他们还是有几十名员工的公司,他们公司不是IT企业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而只是家传统的服务企业,他们能发展过来,那是会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说,也会有很多的经验可以传授吧?
在这段他们公司走过来的路上,他们遇到过多少难题呢?他们应当能说出很多的克服难题的故事吧?说出很多克服难题的经验吧?那陈立凡呢,他是怎么看待他们公司遇到的难题呢?他又是怎么来看待他们克服难题的经验呢?陈立凡是否就是有克服难题的经验,而对周慧英说的市场环境问题,也看成是他曾经克服过的难题那样呢?唐采莲想到两句诗,‘行到小溪深处,看黄鹂百千’,想到他们的公司现在还真有这样的意境,公司发展到今天有一定的规模,业务运作管理也达到一定水平,那不就是‘行到小溪深处,看黄鹂百千’这样意境吗?那陈立凡呢,他是否能体会到诗句意境,认为这样来形容他们的公司还贴切呢?而面对小溪深处,黄鹂百千,陈立凡是否就忘乎所以呢?唐采莲觉得高兴起来,她还记得那位外方总经理的话,就想这家公司就能提供最好的例证,提供国内的新创办企业如何能得到生命周期延长的例证,她想到如果再见到那位跨国公司外方总经理时,她可以与他说说陈立凡的公司,可以拿他们的公司为例子,与他一起分享陈立凡的公司能够坚持办下来的经验。
再就是他们公司经营方面,在公司业务的经营上,在公司的业务操作上,都可以看到公司的成熟,唐采莲还特别注意到,公司业务的坚持下来,是与陈立凡的坚持分不开,她欣赏陈立凡的坚持,欣赏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刚才听到周慧英说起他的坚持,说起他身上的这股劲,刚才也听到许韵如说起他的坚持,说起他身上的这股劲,她们说话时候都提到他的执着,提到他在维修旧机器设备上的那份坚持,那份执着,她们都说到,他从来也没有过放弃维修旧机器的念头,总是对能修理好这样的旧机器旧设备抱有信心,她们也都说到,他的坚持能得到有回报,在他的坚持下,他总是能够找到办法,找到修理好这类旧机器的办法,找到修理好这类旧设备的办法,唐采莲她们说起陈立凡的那份坚持,说起他的那份执着,她能听得出她们话语中的得意,周慧英,许韵如都对陈立凡的那份坚持认同,都对陈立凡的那份执着的认同,也能看到她们公司发展,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规模,是与陈立凡的维修技术高超分不开,是与陈立凡的修理手艺高超分不开,是与陈立凡不懈的努力,是与他的那份坚持执着分不开,那些小企业是完全相信陈立凡,相信他手中的技术,相信他的技术能够使得旧机器妙手回春,相信经过他的手保养后的机器,维修过的机器好用,即使是旧得只能报废的机器,破得无法修理的机器,只要经过陈立凡的手修理过,就还都能保持良好的运转状况,还能继续生产,那些小企业对陈立凡的信任,使得他不想改变公司里的维修保养部门的现状吗?
唐采莲听到周慧英他们对陈立凡坚持维修旧机器的赞美,她内心里认同她们的说法,她也很欣赏陈立凡的坚持,认同周慧英他们说陈立凡的坚持执着,他的不懈的努力,为维修好机器的那份努力,对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唐采莲清楚,像陈立凡这样类型的服务修理公司,在公司成立初期普遍规模很小,公司业务的开展都要在市场的缝隙里面挤出来,那些在使用旧机器生产的小企业,小工厂,它们有维修保养的需求,是需要对工厂里使用的旧机器旧设备进行保养,定期维修,但是即使市场上有这样的需求,那些有需求的小企业小工厂就一定要找陈立凡公司来做机器保养吗?就一定要找陈立凡公司来做机器定期维修码?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呢,这又不像是在当下,公司已经有十几年,二十年时间的发展,那些小企业小工厂经过多年的合作,已经是他们公司的老客户,与他们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公司创办初期,他们能知道这家公司?他们能知道这家公司的技术服务好吗?他们能知道陈立凡的维修技术高超吗?这些都不会存在,当时只能有他们在市场的缝隙里找到市场的需求,他们容易做到的吗?他们怎么做到的呢?因为他们是家小公司吗?因为公司开出的设备定期维修的价格,开出的机器保养的价格便宜吗?看来这些都会是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技术,维修技术水平高。
唐采莲也以为技术服务水平,是很难说得清楚的事情,那些老客户肯定满意陈立凡公司,肯定满意公司的技术服务质量,但是就技术服务质量概念的本身来说,说到底就是项综合的概念。在公司的技术服务质量里面,究竟有多少复杂因素综合在其中呢?就说到这价格的因素,就说到这技术的因素,那他们公司的坚持呢?公司做出的努力呢?他们在不懈进行的技术方面改进呢?还有作为总经理的陈立凡,他的那份执着,那份坚持呢?难道就不能是其中的因素吗?唐采莲在想,不知道陈立凡会是如何看待公司的综合因素这事情,不知道他是如何看对维修技术的不断改进呢?陈立凡做技术改进,只是有做这事情的心情呢?还是他有意识的行为呢?看来对公司服务质量事情,还有与公司服务质量综合因素的事,是可以与陈立凡进行讨论,也能与周慧英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