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商人曾经也是有名的商业大亨。果然,没过多久,商人就在一次生意种咸鱼翻身。他从胡雪岩那里赎回了自己的资产,并且付给221胡雪岩很多利息。更重要的是他将胡雪岩作为朋友来看待,在生意上给予他很大的帮助。
商人经常给胡雪岩提供机会信息,并且成为胡雪岩最忠实的生意伙伴。加上商人的朋友遍及天下,胡雪岩帮助商人的义举同样感动了很多人,并且对他敬佩不已,胡雪岩的商业伙伴越来越多。胡雪岩在商界里成为美谈。
这时,胡雪岩才对属下道出了自己当初那样做的原因:“商人的产业也是几代人积攒下来的,若是按照他自己开出的价格,那肯定是占便宜。但是人家很可能一辈子就翻不了身。而我压低价格,实际上是救了他一命。所以,能帮就帮,这绝对是没有坏处的。”
雪岩启示:
商人并不代表着冷漠,商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意外得到讯息。机会无处不在,在商界里,及时为别人分担困难,也会是一个机会。因为商人之间的情分同样重要,一次偶然就能够铸就好的人脉。胡雪岩为商之道就是如此,他能够为人分担,这样他也就得到了良好的口碑,为自己铺平了一条宽阔的商业之路。
5.对症下药,送礼也要有技巧
送礼是想办成一件事情最有利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一般来说礼品都是要送给身份和地位比自己有利的人,带有一定的目的性。送礼是要求回报的。送礼是联系朋友之间感情的纽带,也是在社会上行走的必备手段,更是升官发财不可获取的工具。当然,送礼是需要技巧的,送对了礼,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懂得送礼技巧,即便礼品层次再高,也不见得别人会领情。
送礼要送到人心里去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人情的地方,很多事情如果要是靠公事公办是无法达到目的。于是送礼就成了在社会上行之有效的社会资源,送礼能够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起来,同时也能够更加顺利而便捷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胡雪岩既善于经商,更加善于经营自己的关系网。而他所采用的手段便是送礼,他的精明指出在于他能够精准地抓住要攀附的人的喜好,他送礼往往能够送到别人所需要的地方。因此,胡雪岩的商界地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胡雪岩要经营自己的势力,自然是离不开银子的。胡雪岩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很多时候,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礼物。当时有一个官员需要调离浙江,但是因为他在任期间,官府亏损了两万多银子需要填补。于是此官员想找人帮他填上。
此官员当时并没有明对胡雪岩说,但是他只是说也许他今后的势力可以帮助胡雪岩在商界里更加大展宏图。当时胡雪岩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第二天晚上,胡雪岩亲自将两万两银票送给该官员当作践行的礼物,该官员“激动”不已,连声称赞胡雪岩够意气,送的“礼物”他非常喜欢。当时该官员就承诺,一定不要客气,趁他现在还在杭州,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该官员一定帮助他达成愿望。
相反,胡雪岩并没有提出特别的要求,他只是希望该官员到任之后,若是有关浙江方面的公款往来,胡雪岩希望该官员能够指定让他的阜康钱庄来代理。
这件事情对这位官员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更重要的是,该官员看重了胡雪岩的气度。他与胡雪岩保持了良好的联系。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胡雪岩的送礼技巧,他对症下药,正中官员的下怀。
送礼要送人之所需
在商界与人相处,只靠讨好的手段显然是不能够达到长远目的,讨好只是一个短期的索取。而要是想和一个人能够有长远的并肩作战,送对礼便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人送礼加强感情头痛,这与一个人的诚实、正直、勤劳、与人为善的人品并不冲突。在商界中打拼,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调节各种利益冲突和关系不和。而对症下药,送对礼显得十分必要。
胡雪岩刚开始与左宗棠拉关系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左宗棠的信任。
而正是因为他的送礼手段,才让他和左宗棠的关系更家亲密。
当时正值战争期间,胡雪岩回杭州时带去了1万石大米和十万两银子。本来这批大米是胡雪岩和自己另一位官员朋友准备用来解救杭州城在战争期间断粮之急的。但是因为粮食太多,根本无法进城,况且胡雪岩很容易被冠上携款逃命的罪名。
胡雪岩刚好知道左宗棠的几十万大军肯定需要粮食,于是他就将这些粮食当作礼物送给左宗棠,而那十万两银子,胡雪岩也送给左宗棠,作为官兵进城不扰民的犒劳。
当时,清朝有个规定,攻城部队只要能够攻下一座城池,就可以在三日之内肆意作为。
左宗棠的大军每个月需要很多饷银,而这些饷银从各地征集根本征不上来。左宗棠和胡雪岩谈起此事的时候,胡雪岩当即表示他原意尽一份力。
胡雪岩的确是做到了,他送粮送银子这两件事情都深深打动了左宗棠。他正是对阵下药,知道左宗棠最需要什么,他就提供什么。并且一下子药到病除,他为左宗棠解决了困难,左宗棠自然不会亏待他。
左宗棠后来大力向朝廷举荐胡雪岩,胡雪岩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封赏,成为一代红顶商人。
雪岩启示:
对阵下药,送礼要有技巧,说到底,就是在坚持自己的原则下能够投其所好。送礼要送的合适,送的及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让对方喜欢。正如胡雪岩对左宗棠,胡雪岩所送去的东西正好是他所急需的,所以其效果也就更加令人意想不到。
6.忍痛割爱,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忍痛割爱在商界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为商之道。忍痛割爱就是一种舍弃,这与收获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一个成功的商人,只有真正把握了忍痛割爱的机理与尺度,才能够把握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224忍痛割爱方能有所收获忍痛割爱看似简单,其实寓意深刻。只有忍痛割爱的细碎事情就充满在商界的日常活动中,甚至每天都在演绎着成功和失败的故事。
忍痛割爱也是一种哲学和艺术,也是一种选择和商场智慧。如果想达到心中的目的,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行为,只是等待机会亲自来找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你能够掌握主动,那么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当初,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刚开设时,并没有名气,无法与那些着名的老字号药店相比。所以生意十分清淡。每年到了五月的梅雨天气,许多药材因为卖不出去又无法存储就发了霉。于是有的人建议将这些药材拿出去晒晒太阳,然后降价出售,这样也不会损失太多。
但是胡雪岩坚绝不采用此种意见。他从刚开始创办胡庆余堂的时候就下定决心绝不欺瞒顾客。于是药店伙计只好将这些发了霉的药材倒掉。这些药材里有很多是比较名贵的,这样一来,损失就大了很多。
结果胡雪岩有一阵子连店中伙计的薪水都没办法发。
胡雪岩看到店里的生意这么差,他心里也十分着急,但是一时也想不出好的方法来。
有一天,伙计刚将药材倒掉,就来了几个江湖郎中在这些药材中挑拣还能用的好药。胡雪岩不由地心中一动,他立即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来打响名声。
胡雪岩吩咐店里的伙计,以后再倒掉霉药的时候,一定要在里面放上一些好药。伙计很是疑惑,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这么一来,损失岂不是更大了?但是胡雪岩并没有多做解释。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虽然店里也损失了一些。但是那些拣药的郎中非常奇怪,胡庆余堂居然连这么好的药材都倒掉,可见这里卖的都是好药了。
于是,经过一传十,十传百,胡庆余堂的名气就传开了。来买药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胡庆余堂的生意兴隆起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卖不出去药而发霉的情况了。
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留住客户,胡雪岩一再告诫伙计一定药卖真药,坚绝不卖假药。时间一长,胡庆余堂因为货真价实而名扬四海,成了真正的老牌子。
正是因为胡雪岩的忍痛割爱,他舍弃一些好药材,将他们当成坏药倒掉,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胡庆余堂的名声传播开来。胡雪岩的舍弃为他赢得了丰厚的收获。在商界里,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句话同样适用。敢于舍弃,才会有所收获。
商机是无处不在的,作为商人,若是你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仍旧不满意,那么你就一定药学会忍痛割爱,因为也许,你会就此而开启另外一扇机会之门。要想能够在商业种掌控局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之后,有远见的商人会发现经验能够让你明白,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忍痛割爱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有利局面,从而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
雪岩启示:
成功的智慧就在于何时懂得忍痛割爱,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能够在利益面前懂得如何巧妙选择。如何舍弃小的利益而获得大的收益,如何变自己的弱势为强势。这一切都需要暂时的忍痛割爱,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为自己赢得有利地位,同时顺应时局随时变化自己的角色。这便是忍痛割爱,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本质意义,同时也是为商之道的明智之举。
7.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谋得出路
天有不测风云,更何况身处商海之中。当面对瞬时万变的局势时,怎样才能求得自身的出路?胡雪岩以自己的经商经验告诉我们:以不变应万变,就能谋得出路。他曾说:“局势坏起来是蛮快的,现在不趁早想办法,未雨绸缪,等临时发觉不妙,就来不及补救了。”这就是说,只要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做不到未雨绸缪,就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胡雪岩一向都很注意未雨绸缪,但当他生意达到鼎盛的时候,他在一些很大的事情上,一方面由于客观情势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他管226的事情太多而疏忽,也更由于他自恃实力雄厚,反而把这一条驰骋商场必要的原则忽略了。所以,最后在挤兑风潮来临之时,终于因无法自救而使自己彻底崩溃。
为了帮左宗棠西征筹饷,胡雪岩向外商行借债。但由于具体运作上没有为自己留好退路,而使自己跌到河沟里。实际上,胡雪岩向洋人借债是很不合算的,洋人向来重利,本息又太重,而这项借款又不是商款,可以楚弓楚得,牟利补偿。但左宗棠为自己西征成功却志在必得。光绪四年,他要胡雪岩出面邀集商股,同时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华、洋两面共借得商款达六百五十万两用于西征粮饷。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胡雪岩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为了帮左宗棠,他还是照做了。
胡雪岩心想按照左宗棠的计算,在七年中就能还清洋债。可是,事实让人出乎预料,左宗棠计算出:在七年中,陕甘可得协饷一千八百八十万以上,以这笔饷款清偿“洋债”足够了。由于协饷到期不一,所以他要求不定期来还这洋债。可以说,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笔借款实际定半年一个还款期,六年还清。到左宗棠奉调入京之前,为了替后任刘锦棠筹划西征善后,左宗棠在近乎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又借汇丰银行招股贷款四百万两。由此看来,胡雪岩、左宗棠的债洞越来越大了。
一般来讲,用于军需粮饷而借洋债,是属国家的责任。但这两笔共计一千多万的债务风险,却都落在胡雪岩一个人身上。光绪四年,左宗棠将借“洋债”之事上奏朝廷,一个月以后接到朝廷批复,批复上款说:“借用商款,息银既重,各省关每年除划还本息外,京协各饷,更属无从筹措,本系万不得已之计。此次姑念左宗棠筹办军务,事在垂成,准照所议办理。嗣后无论何项急需,不得动辄息借商款,至贻后果。”此批复中所说“京协各饷”即“京饷”,是京内的各项开支。因左宗棠息借商款,以致京内各项开支都无从筹措,自然还款也就不能帮你左宗棠了。朝廷是一推六二五,对这笔借款采取了“概不负责”
的态度。这样,借款的风险无形之中都加到了出面商借的胡雪岩一个人肩上。因为虽然这笔借款都由各省解陕的协饷还付,但协饷解到时间不能一定,而且原议解汇的协饷还有可能被取消。协饷不到,无法还款,洋行自然是找胡雪岩,而胡雪岩为了自己的信用,也必须尽力筹措还款。正常情况下,以胡雪岩的财力当然问题不大,但局势如果发生变化,后果必将不堪设想。可事实就是难料,怕什么偏偏来什么呀!
在乱世之中,胡雪岩要以一人之力而担国家的债务,这确实没有为自己绸缪计划。当时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了,上海市面已经极为萧条,市面存银也只有百万两。特别是此时李鸿章要整掉胡雪岩的端倪已现。
这时,胡雪岩又接受为左宗棠筹集近五十万粮饷任务,更是没有为自己留下一点退路。而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还决心在生丝生意上与洋人一拼到底,“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不肯将囤积的丝、茧脱货求现,则是不仅不留退路,甚至是自己将自己的退路堵死而致背水一战。胡雪岩没有做好未雨绸缪的计划,从各个方面来看,他都是必死无疑啊!在风波突起之时,等待他的则是破产被查封清偿已无别路可走。
做好预防突发事件的准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抱着侥幸心理,或者麻痹大意,都有可能在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出现失足。所以,胡雪岩以自己的经商经验告诫人们:大船常翻在小河沟里。
雪岩启示:
凡能成大事者,对不测事变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
特别是事业一帆风顺成功接踵而来之时,更应该有所警醒。但是,胡雪岩作为成功的商人,也有失足的时候,而且这一失足让他再也无法有翻身之地。其中的道理胡雪岩自然极懂,但具体做起来,也不免会失足。可见,要想做到真正的未雨绸缪,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8.雷厉风行,当断则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