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初中的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描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争辩欲望: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总觉得父母什么都懂,父母说的总是对的,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就乖乖地做什么。那时候,父母在我的眼里,是最伟大的。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父母经常给我讲事物、道理,虽然我也听得很认真,但是总有些怀疑,总觉得这个好像不对,那个好像不是这样,但是不敢说出来。
到了五六年级,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我终于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经常和父母(尤其是父亲)争得面红耳赤,那时候大败而归的总是我,低着头说不出一句话。
父亲总是得意地对我说:“你还小,你毕竟还年轻,知识还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哈哈!”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上了初一,我依然喜欢和父亲争辩,结果我不再每次都输了,有时候父亲被我辩的说不出话来。我洋洋得意地看着父亲,而父亲笑了笑,叹着气。而妈妈的眼光,则是带着一种“后生可畏”的神情。
孩子和父母争辩的时候,往往是他最来劲儿、最高兴、最认真、思路最活跃的时候,这对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培养积极的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因此,父母应该树立一种新的观念,不但要允许孩子争辩,还要鼓励孩子争辩,主动和孩子“较量”一下,比比争辩能力。
在美国,很多家长经常鼓励儿女和自己争辩,他们甚至在家里举行一些辩论会,孩子作为一方,父母作为一方,通过激烈辩论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有一对美国夫妇,经常在家里举行“模拟法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全家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审判长、受害人、辩护律师等角色。在“庭审”过程中,他们的孩子经常扮演的角色是控方的“专家证人”,和父母那方展开辩论。
为了能在辩论中获胜,孩子不得不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每次辩论获胜之后,孩子都会感到无比高兴,他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然而,受传统教育影响,我们国家很多做父母的当孩子不听话还和自己争辩的时候,就会生气地说:“你还敢顶嘴,你给我住口。”有的父母甚至会把孩子打一顿。认为孩子没礼貌,不懂得尊重父母。
其实,让孩子和父母争辩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争辩就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双方沟通思想,通过争辩形成共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敢于开口提出不同的意见,说明他动脑筋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
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表达能力强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因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争辩有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增强,例如,妈妈对儿子说:“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而儿子却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比坐在这里要好。”这正是孩子积极思考的表现,说明他对自己的情况做了分析。
况且,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孩子的争辩可以使父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的争辩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针对性地进行有成效的教育。
当然,让孩子争辩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不允许孩子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父母自然应该进行制止和教育。值得提醒的是,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则,这种争辩就是不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