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男女感情最佳的状态应该是一种包含亲密的温情脉脉的状态,它不够热烈,但是极为长久。从激情到温情,转换好了才能永远在一起。老在激情中争吵,分手是迟早的事情。我觉得这好像是大自然安排的,你必须要转到温情,否则即将出生的小孩子受不了。我觉得冥冥中有股力量在安排男女感情,在为后代做准备。
小孩出生后,需要温情、关怀、祥和的环境。对于年轻的夫妇来说,新生的孩子是个新问题。对他的照顾,对他的教育,都需要磋商。前面我讲过磋商的原则,平等、互惠、民主,这些都导致家庭是一个温和的地方,而非充满大起大落的激情的环境。
爱情是属于精神范围的东西,我觉得这样一种爱的状态是神圣的。就像我们做生意也有理想一样,对于爱情,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
父母的形象遗产
在我的记忆里,我爸爸非常勇敢和乐观,妈妈非常善良。一个心理学家对我说,一个孩子如果对父母有这么正面的印象,那这个孩子一定是健康和幸福的。他这样说我感到非常庆幸。父母良好的形象会伴随孩子一生,永远会激励孩子、启发孩子,我把它称之为“父母的形象遗产”。仔细想想我国传统文化里面讲究的孝道,就非常强调父母的形象。
一个人如果被人注意,他就要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努力完善自己的仪表。而一个人没人注意,他也就变得灰头土脸,衣冠不整了。现在我们的“父辈形象”在哪里呢?被“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打砸抢了。重建父母的形象非常重要。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指导老师,其经验、智慧和道德,都无可避免地传给了孩子,这是传统中“孝道”的实际内容,我觉得是十分优秀的。我们要从社会价值的角度重建父母的形象,要有一种制度,将父母放在广阔的社会中来评定。作为父母本人,也应该时时刻刻明确自己对子女的社会责任,一定要拿出优秀的东西可供传承。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我小时候生长在封闭的农村,贫穷而单调,也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我的幼年教育90%都来自于我爸爸的言传身教。即使我现在有了很多阅历,遇到一些事,我也会首先想到小时候父母的做法,他们的很多做法都成为我现在处理问题的原则。
有几件事情给我印象特别深。我爸爸在一个军官家庭里长大,又是大学生,一直处在很好的环境里。后来被划成右派下放到农村,他个子矮小,不会干农活,很受气,但他永远是乐观的,而且话多得不得了,天天高高兴兴的。我记得有一次,我爸爸穿着只有一个袖子的衬衫到学校接我,手臂上都是血,我问他为什么衣服只有一个袖子,他说他到我们镇上卖瓜,结果让城管(当时应该叫“民兵小分队”)打了。即使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我爸爸带着我回家的路上还唱着歌。这件事给我特别大的震动,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从中感觉到了乐观的榜样力量。这种学习的有效性,超过我后来的任何一种学习。
还有一个关于我爸爸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他为了糊口到一个小型的造纸厂去干活,有一个滑轮掉下来把我们村一个农民的腿砸坏了。所有人都吓得哭了起来,因为腿断了,得花很多钱去看,但大家都非常穷,怎么办?这时工厂里来了个人,说赶紧往医院送!大家都说没钱,真的没钱。工厂来的人说:“没钱写个借条,先借上200块钱,你们谁会写字?”当时大家为了找个活干,大学生都不说自己会写字。我爸站出来说:“我认识几个字。”于是,他写了一个“领条”。工厂的人问他怎么把“借条”写成“领条”了。我爸就说,我们生产队穷得不得了,你这200块钱相当于我们全村一年的总收入,借了也还不起,所以只能写一个领条。有了这200元钱,农民的腿就治好了。在我的印象里,我爸真是一个乐观、勇敢和有智慧的人。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是强大的,父母的形象在他心里处在一种接近圣贤的地位。我看到一则故事,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妈妈天天教育孩子怎么写字,念四书五经,而孩子爸爸天天看书,不管孩子,妈妈就埋怨爸爸说,你老不教育孩子,光看书怎么行。爸爸就说,我坐在这里看书就是教育孩子。我觉得这个父亲的办法很好,于是我就与自己的孩子共用一个书房。我坐在里面看书,孩子在旁边玩。我们其实是在相互启发,他在学习我,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而孩子纯净天真的玩耍,其实包含着很多质朴的真理,对我也相当有启发。
于是,我和孩子建立了“父与子工作室”,我们在这里一起读书,学习,也一起搞一些其他活动。现在如果隔一阵“父与子工作室”没活动,孩子就会问我,什么时候活动呀?我觉得这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很好,我会坚持下去。我相信行动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语言,与其一千遍地教孩子做一个好人,不如自己去做一个好人给孩子看。
一个好的父亲,能够给孩子留下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他喜欢周围每一个人,能够给他们带去爱的温暖,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留给孩子的形象。我坚信父母的形象问题,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因为父母的形象,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道大门,也将是长存于孩子一生的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拥有善的力量,你就是圣贤
我们通常会觉得圣贤离我们太远,其实圣也好,贤也好,都是永恒精神的象征。躯体死了,就没有了,可是你的灵魂是不断在进步的。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快乐、慷慨、愿意为别人服务的人,你的灵魂的能力就会非常强大。如果你是一个非常邪恶的人,心里面有很多的阴暗面,你的能力就会比较弱。那些能力足够强大的人,可以用精神力量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他们不会死,他们在每一个时代都发挥作用,他们就是圣贤。
如果你灵魂健康,不断拥有善的力量,你就是一个圣人,一个贤人;如果你的灵魂有病,病还很大,是传染病,你就是一个恶人、魔鬼。这种认识不仅仅在中国,在各个国家的文化中,都是共通的。世界各国对掌握权力和金钱的人都非常警惕,都觉得金钱和权力是一个人成为圣贤的障碍。除却金钱和权力,个人某些特有的优势反倒成了一种负担。有才华的人过早毁灭,漂亮姑娘嫁不出去,这些在世俗生活中容易成功的优势反倒成为负担,所以有优势的人尤其需要谦虚谨慎。
精神价值源于对灵魂的相信,我从心里面相信人的灵魂是存在的。我认为承认灵魂,了解灵魂发展、成长的规律,就可能会更主动一点,一步步会让自己完善。完善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向圣贤靠拢,圣贤就是灵魂不灭的标志。
创造力的启示
说到《道德经》产生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学者做了认真的研究,也有很多考古学上的发现。在民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传说,类似神话般的传说。如果仔细推敲这些传说,会发觉它们大多只是《道德经》的一些花絮,有许多是不可靠的,也是没有逻辑的。我想这些传说也主要是为了在民间更广泛地传播《道德经》吧。就《道德经》五千言本身而言,它一定是中国古代曾受到神圣启示的智者、教育者的作品。《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显圣者和先知。
远古时期,交通和信息都非常不发达,人类文明要不断地进步,不仅要依靠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来推动,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推动文明不断发展的创造力。在这种神圣创造力的启示下,在世界各地,乃至各个角落都有受到启示的智者,由这些智者来教育人类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不断推动人类的演进。越是在远古时期,越是交通和信息不发达,这些受到启示的智者越多,因为世界太大了,不可能靠一两个人漂洋过海地进行传播和教育。人类文明的演进正是在这种“创造力”的启示下,同时依靠人世间的智者不断往前推进的。这种“创造力”在世界各个民族中的叫法也各有不同,例如西方就管它叫“上帝”、“神”;而我们中华民族则叫它“天”、“上天”、“老天爷”、“道”等。在不同的年代,“道”也启示了许多显圣者、人类的教育者,如耶稣基督、摩西、亚伯拉罕、老子、索罗亚斯德、穆罕默德、佛陀、巴哈欧拉等等。《古兰经》曾经说过,在穆罕默德出现之前,世界上已经有十多万个受到这种力量启示的显圣者。
老子的《道德经》到底给我们启示了什么呢?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处在孩童时期时,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道德经》启示的核心是“平衡”。它一共分为上下两篇,这两篇从头到尾贯穿了平衡的思想。人类的发展与成长和个人成长一样,会经历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熟期等。当人类刚刚进入幼年期时,就像一个幼儿刚学会走路、做事,此时平衡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平衡才能站立,才能行走,才可能去做事情。《道德经》把各种各样的平衡都归纳成阴阳平衡。这种平衡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绘画、音乐,包括建筑艺术。在中国的建筑艺术中平衡的思想表现为对称美,在建筑、家具和城市的规划中强调对称。
《道德经》上篇《道》启示了这种“创造力”的大计划。“道”是自然规律,是人类所不能及的,人类只能顺从它,遵循它,这是道的力量,是上帝的力量,也是道和上帝在用心做的事情。下篇《德》启示了这种“创造力”的小计划,以及人类要做的事情,人类要遵守的法则,人类应该具有的美德。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这种“创造力”的大计划和小计划并没有改变,只是不同的显圣者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这一大一小两个计划,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所以在《道》中虽讲的是“道”的大方向,但也谈到了小方向。
《道》教我们顺其自然,“上善若水,无为而治”。而社会的和谐则来自于它的统一,不要进行人为的高低、好坏划分。反对英雄,反对个人崇拜,重视天的力量,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不尚贤,使民不争”。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本身没有坏人,也没有好坏之分,太阳照耀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同样受到上天的惠泽。受《道德经》的影响,当佛教传到中国时,禅宗三祖僧璨也强调同样的道理,他的《信心铭》开篇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对那些不偏执的人来讲,接受伟大的道并不困难。人只有成熟的人和不成熟的人之分。不成熟的人就需要成长,需要知识,需要受到教育,从而让他们变成成熟的人。世界上还有健康的人和病人之区别,病人就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医治疾病,需要我们的扶助。人们应该和谐相处,如果天天搞阶级斗争,天天抓坏人,和谐社会就会远离我们而去,与伟大的道相悖离。
此外,“小国寡民”是老子设想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的是美好的”思想不谋而合。《道》篇则讲的是上天的事情,上帝的事情,充满着神秘。
《德》讲的是美德,人的美德、国家的美德、民族的美德。它教给我们的第一个美德就是“超脱”:从困难中超脱,也从物质世界中超脱出来。
在我们做事遇到困难时,先要想一想是不是符合了“道”这种创造力的大方向,如果不符合,我们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都是没有结果的。如果我们做的事符合了“道”这种创造力的大方向,就一定会有更强大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完成。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最好的状态是把自己变成婴儿的状态,空心竹子的状态,水一样的状态。让周围的力量和创造力之水像穿过空心竹子一样流淌过我们,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在《德》篇中,老子拒绝一切的欺骗、花言巧语,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强调没有诚实就没有了一切,所有的“德”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该篇还指出,人要保持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的法则是利于万物而不加伤害;人的法则是奉献而不与人争夺。
《道德经》是上天在漫长历史的发展初期给予中华民族的最好赠礼,它的核心就是教会中华民族应该如何掌握平衡。
当人类继续成长,人类文明继续演进,人类的发展迈过幼儿期,进入童年期和青春期,上天又不断地给我们新的启示,像老子在《道德经》中启示了“平衡”一样,基督在《圣经》中启示了“爱”。当今时代,新的人类教育者巴哈欧拉,在《亚格达斯经》中启示,当今人类所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团结”。在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离开了团结和合作,我们将寸步难行。我们在以团结和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想要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诚实和磋商,没有了诚实的品德和磋商的态度,长久的团结是无法建立的。在老子启示《道德经》的年代,人类活动的范围比较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很松散,只要人类能掌握平衡的思想,就可以生存和发展下去。但当今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了,人和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我们只考虑小范围内的平衡已经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团结和合作,为别人提供服务,同时也接受别人的服务,成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和品德。
“团结之光是如此强大,它将照亮整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