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保也不保险——解读保险中的7大误区
现在的保险业似乎有些混乱,从业人员更换频繁,品种纷繁复杂,搞得人很头疼,本来想去买保险,但又不知道买什么,怎么买,怕被忽悠,出了事又怕不赔偿,很让人费脑筋,所以干脆就不买了。二十几岁的人更是如此,认为自己身强体壮,不买保险也没什么。还有的人把保险当成收益性金融产品,以是否划算来判断一个保险的优劣。如果自己没出事,没得到理赔,就认为自己赔了,买了保险不划算。
有这些想法的人,大多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风险观念,或者说对风险的认识还不够。没有正确的投保意识,很容易踏入理财误区,直接影响投保人的利益,甚至保了险也不保险。那么保险有那些误区呢?
误区1隐瞒保险标的实情
《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所以,在投保中故意隐瞒保险标的真实情况,想少交保费或出险后骗取保险金的投保者要注意了,隐瞒实情是不可能获得理赔的!
误区2不仔细看保险合同条款
据调查,有80%的投保人对保险内容不是很了解,大多数都是在保险代理人、营销员或是亲朋好友的“诱惑”下购买的。险种对自己到底合适不合适,完全不明白,稀里糊涂就投了保。
误区3保险险种越多越好
投保时贪大求多,不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也是很多投保人的通病。注意自己的经济情况,不能看到哪个险种有潜力就去“疯投”,尤其是需要十年、几十年的交费的那些长期投资险种,很容易蒙受经济损失。按需投保,按经济能力投保才是正确的投保观念。
误区4重复保险是“双保险”
《保险法》规定:“重复保险的保险金额和超过保险价值的,各保险人的赔偿总额不能超过保险价值。”也就是说,不能在两个保险公司投相同承保内容的险种,出险时,两家保险公司理赔的保险金额各承担一半。所以,双保险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能得双份理赔。
误区5多保就能够多得
本来你有10万元的产业,可你要按50万元投保,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是得不到相应赔偿的。因为《保险法》规定,只能在实际价值范围内赔偿责任。多保并不能多得,甚至会倒贴!
误区6出了事故未能及时通知
小张的笔记本电脑被偷了,过了半个多月,才想起来自己还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于是就到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但是,保险公司拒绝了他的要求。为什么呢?保险公司是依据《保险法》规定办事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后,应当在24小时内及时通知保险人,否则有权可以拒赔”。
误区7保主险不保附加险
还有的投保人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选择一两个险种,差不多就行了。有了主险,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实际上,谁也不能保证发生所投险种保险责任以外的事故,更不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
消除对理财认识的误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但二十几岁的理财规划,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风险,我们赔不起。社会的汪洋里,大风大浪是常事,风险无处不在。虽然我们没有能力预知、阻止风险的发生,但可以选择保险去转移、分散风险,以便发生损失时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
基金投资不是高收益储蓄——如何躲避基金的风险
二十几岁的时候你了解什么是基金吗?我们中的大多数对基金这个概念还不是很了解,对基金也缺乏必要的认知,对基金投资存在一些误解。
基金这种金融商品,是将不同人的钱放在一起让专家们代为投资,再将投资得到利益分还给投资者。也就是说,你的500元钱买不起一张海尔的股票,如果再找5个和你一样的人,就能买一张了。等海尔的股价上升,除去给基金运作者的手续费,剩下收入的金额就会平分给这6个人。简单来说,这就是基金。
但是有很多人,不太明白基金投资的目的,往往把基金投资当做了储蓄。有很多的投资者把原来用来养老防病的储蓄存款全部用来购买基金,甚至从银行贷款买基金,误以为基金就是高收益的储蓄。事实上,基金是一种有风险的证券投资,和几乎没有风险的储蓄完全不同。有几点是基金投资者必须要注意的:
高估基金投资收益
近两年我国股市持续上涨,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00%以上,还有不少的股票型基金回报率竟然超过200%。这就给投资者一种假象,把当前的火暴行情误认为常态,误认为购买基金包赚不赔,从而忽视了风险。
偏好买净值低的基金
还有的投资者认为基金净值高的产品,价格贵,上涨空间也小,还不如选那些净值低的便宜基金来的合算。相信还有不少的年轻人非1元基金不买。其实,基金净值和股票价格是不一样的,基金净值代表相应时点上基金资产的总市值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反映了单位基金资产的真实价值。买入时基金净值的高低和投资基金收益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真正决定我们收益的是其持有期间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这个净值增长率主要是由市场情况和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所决定的,可以说和什么“几元基金”没关系。
用炒股票的方式炒基金
还有一部分投资者把基金当股票一样来炒,“低买高卖”以获取短期收益,结果当然不是很好,频繁地申购赎回很可能影响到基金的运作。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收益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基金投资者应该树立长期投资的习惯和理念。
那又如何来防范基金投资的风险呢?
首先要认真学习基金投资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基金投资理念,然后根据自身风险的承受程度和个人偏好来选择类别。风险偏好较高的可以选择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高风险基金,风险偏好较低的可以选择投资保本基金、债券型基金等低风险产品。
现在投资基金的类别很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我们要具备敏锐独到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理性投资。
干任何事都是有风险的,何况有了风险才能回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随时要做好面对风险的心理准备,力争将风险降到最低,让财富保值增值。三十岁眼看就要到了,有志青年不开始你的理财规划还等何时?选择基金,也许是你最合适的方式。当然,更不要把基金当做储蓄!
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莫入预期收益误区
小刘开始也不懂投资,每个月老老实实地把钱存进银行里。直到有一天,他去存钱的时候发现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似乎很不错,预期收益要比储蓄高很多。于是,他就把刚到手还没捂热乎的工资买了外币理财产品。
等过了一段时间,小刘去银行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投资失败了。原来,因为汇率变化等原因,外币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预期收益”,他几乎没拿到什么收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小刘以后再也不敢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实际上,小刘走入了“预期收益”的误区。当初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对产品缺乏了解,后来再也不相信“预期收益”,这都是很明显的理财错误。很多刚开始投资的二十几岁的人都犯过这样的错误,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就让我们看看关于“预期收益”有哪些误区:
误区之一:凡是“预期收益”都有风险
银行监管部门有这样一个要求:除了银行储蓄以外,其他多数理财产品均要用“预期收益”来表示。实际上,大部分稳妥型产品的实际收益基本等于预期收益,而投资国债、金融债等理财产品有时实际收益还会大于预期收益。不能谈虎色变,看见“预期收益”就害怕!
误区之二:“预期收益”越高越好
大部分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都有一个收益区间,如4%~15%。有些产品在宣传时直接说“最高收益15%”,这种高收益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可能”离真正的收益水平相差甚远。如果产品运作不到位,再高的收益都是空话。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要只看“最高收益”,不妨问一句“最低收益”是多少?想投资,还应对产品以及投资的方向进行分析。
误区之三:不注明“预期收益”的产品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