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奖评语
因为他历史小说的写作极为出色。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
颁奖词
C·D奥·威尔森
产生丰硕、充沛文学的民族,必有生活富裕、精力昂扬的人民,这是可以确定的;因为贫瘠的土壤中开不出绚丽的文明之花。但每个国家总有少数几个足以表现该民族精神的天才;他们把民族的特性让世人认知。他们珍爱民族以往的历史,这样做是为了增强全民对未来的冀望。他们的才思深植于过去的土壤,正如巴伯利(Baubls)的橡树深植于立陶宛(Lthuan)的沙漠里一般,但其枝桠则摇曳在今曰的风雨中。瑞典学院将今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就颁给这样一位象征全民族文学及文化结晶的代表人物。他就是亨利克·显克维支先生。很荣幸他今天也出席了。
显克维支生于1846年。年轻时期的作品《炭笔速写》(Szkceweglem,1877)流露他对社会上遭受压迫及财产被剥夺的民众的深切同情。早期其他作品至今一般人还经常提起的是:《音乐家扬各》(Jankonmzykant,1879),是一部感人之作;《守灯塔的人》(Latamk,1882),有优异的描写。短篇小说《鞑靼监狱》(Newolatatars—ka,1880),已露出他以后在历史小说杰出表现的端倪,但还不很成功,直到他著名的三部曲出现,他才真正发挥他的才力。三部曲是指《火与剑》(Ognemmeczem,1884)、《大洪水》(Potap,1886—87)及《牧羊神乌洛狄约斯基》(PanWolodyjowsk1888—89)。第一部叙述1648至49年鞑靼人支援哥萨克人起兵的故事;第二部是关于波兰对抗查理斯·高斯塔夫的大战;第三部是描写波兰对土耳其之战中,波兰士兵英勇守卫康明尼克要塞而不幸失陷的故事。
《火与剑》故事开展至撒拉兹(Sbaraz)包围战,不屈的斗士维希尼欧艾基(JeremWsnoweck)内心的交战达到最高潮。维希尼欧;基足智多谋,但内心始终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够格去篡夺总统的统率权。最后他终于克服自己的野心。顺便一提的是,三部曲中作者分别描述了撒拉兹、雷斯度乔瓦及康明尼克三次包围战,但每次表现手法不同,绝无重复。
〈大洪水〉包括许多令读者难以忘怀的动人情节。卡密西亚(Kamca),小说开头是一位与国王对立、无法无天的人;然而在他所爱的一个贵妇的熏染下,他重又赢得别人的爱戴,并维护法纪,立下一连串优异的功勋。奥兰卡,宗教信仰深笃、性格坚毅不屈、忠贞爱国,是显克维支塑造的美德兼备的女性之一。这篇故事里即使是反派角色都是可爱的。例如罗杰威尔(JamwzRadzwll)亲王,为人阴郁,自视甚高,率众叛国,显克维支生动地描写他在宴席上诱唆军官背叛波兰的场景。他振振有辞、慷慨激昂,甚至使人感到一种美。一位英国评论家曾经指出:显克维支运用精妙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那王子内心的争辩,及他如何狡诈地使自己相信他的叛国是为了波兰的正义。后来不堪这种长期的蓄意自我蒙骗,王子终于悔恨而死。即使在不能信赖、放荡的保格斯劳亲王身上,也依稀可以找到吸引人的勇敢、文雅及欣然无忧的气质。显克维支太了解人性,因而不会生硬地、规格化地把人类划分为正派、反派两种。
显克维支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决不漠视自己同胞的缺点;相反地他毫无保留地指点出来,而对敌人的能力及勇气则给予公正的评价。像以色列古代的先知般他把真理揭示给国人。他在历史小说的大场面上,借着主要人物之口,谴责波兰人过度要求个人自由。他说一个人太过自由就会放纵不羁,也就不愿为大众的公利而牺牲个人的小利。他指斥在上者争权夺利,罔顾国家的迫切需要。然而显克维支终归是个爱国分子,他把波兰民族勇敢的骑士精神发扬光大。波兰从前是基督教国家对抗土耳其人及鞑靼人的坚固堡垒,显克维支要强调的就是这种精神。这种非常客观的描写充分显示了显克维支的智慧,也代表了他的历史观。身为一个优秀的波兰人,他当然反对查理斯·高斯塔夫侵犯波兰,但他仍然极详尽生动地描绘了查理斯王个人非凡的勇气,对瑞典军队的严守纪律及团结精神也颇有美辞。
一般人认为《牧羊神乌洛狄约斯基》是三部曲中最弱的一部。这种观点我们很难苟同。乌洛狄约斯基的妻子芭夏,从一身兼具蛇、虎两重性格的鞑靼人阿基亚处逃脱,光看这一段精彩的情节,以及这位既美且勇的军人之妻,就已经够了。准备与堡垒同归于尽的乌洛狄约斯基,和他妻子诀别的那一幕,凄美又动人。三部曲中最后这一部不乏这类高雅纯洁人物的描写。当胜利的土耳其军队重重包围住康明尼克堡垒时,救援的物资已经用罄,悲惨的命运已经迫在眉睫。八月里的某一个夜晚,这对夫妇终于在用门壁围成的龛里面相会。他安慰她,提醒她过去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并告诉她死亡只是由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如果他们之中有一个先到了另一个世界,那只是为了等另一个人。这段情节生动而有魅力。作者写来虽不落于情绪化,但其中所流露的真诚与纯情,却令人读来衷心感动,不能自已。
乌洛狄约斯基葬礼的场面壮伟庄严,是用另一种手法表现的。灵柩旁是伤痛已极的芭夏,跪在教堂的石板上。牧师敲打着法器,似在跟死去的英雄打信号,诱导他从棺柩内爬起,像往昔一般奋勇杀敌。然后,强忍满怀的苦楚,他赞颂死者大丈夫的气概及懿德,并向上帝祝祷,希望在国家极端危急时,能有真正的领导人物来拯救国家。就在这时,苏比耶斯基走进了教堂,所有的眼睛都转向他。牧师像狂热的先知般高喊:“Salvatore”(他就是领袖!)苏比耶斯基立即双膝跪下在乌洛狄约斯基的灵柩旁。
这些描写非常接近真实,可以充分反映出故事发生的时代。显克维支曾广泛搜集资料,再加上他敏锐的历史感,所以他笔下人物的言行都能切合其时代。显然在提名亨利克·显克维支角逐诺贝尔奖的人中,有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学者。
三部曲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绘,最值得称道的是意象清新。《火与剑》里简短而令人难忘的佳句俯拾皆是:春风吹拂下苏醒的大草原,花朵从土中探出头来,昆虫嗡嗡作响,野鹅飞过,鸟儿鸣唱,野马见到一队士兵驰近,马上鬃毛耸立,鼻孔翕张,如旋风般飞逝。
这宏伟的三部曲另一个特色是幽默。矮小的骑士乌洛狄约斯基固然描写得活灵活现,快活的贵族拉格罗巴(Zagloba)留在我们脑中的印象更深刻。他的自我吹嘘、大腹便便及嗜酒如命,在在使我们联想起法斯塔夫(Faktaff),不过他们相同的地方也只有这三点。其他方面,法斯塔夫本性挥霍、猜忌;拉格罗巴则古道热肠,朋友有急难他总是倾力相助。拉格罗巴外表道貌岸然,生来就是好牧师的样子,但骨子里却酷嗜杯中之物。他既如此爱酒,便断言只有叛国的人才会不爱酒,因为他们害怕酒醉时会吐露心中的秘密;特别使他憎恶土耳其人的原因是他们不喝酒。拉格罗巴也是个可怕的饶舌鬼——他认为冬天若不多说话,舌头是会冻僵、麻痹的。他吹嘘军容如何威武,军队建立了多少汗马功劳,实际上他却连兵都没当过。他的勇气——他确是有勇——是一种跟其他人不同的勇气。每逢遭遇敌人时,他会像懦夫般颤抖不已,然而一旦交战开始,他便会对那些即将破坏他安宁生活的敌人油然生出一股愤怒,然后他就能鼓起真正的勇气冲上去。他击败恐怖的哥萨克人伯拉杰的情形就是如此。
他像奥狄修斯一样富于计谋与机智,每当其他人走到穷途末路时,他总能找到柳暗花明。本质上他是个豪爽而感情脆弱的人,朋友遭逢不幸,他会潸然泪下。他是一位对国王忠贞不贰的优秀爱国分子。有人猜测拉格罗巴的性格所以前后不连贯,是因伪三部曲中最后一部奇怪的谣言耸人听闻,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因素。这种观点是有欠考虑的。显克维支要我们确实了解拉格罗巴成长的过程,受环境的熏陶,他逐渐变得稍为高贵,然而,同时又对老毛病执迷不忘。撇开他的缺点不谈,拉格罗巴的改变是挺自然的,因为拉格罗巴本性就像孩童一样善良。如拉格罗巴这类人物,永远要列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喜剧典型;他完全是作者原创的人。
显克维支的才华是多方面的,1890年他把他在三部曲中为那些战士塑像的才华,转移到现代心理小说上,发表了《没有原则》(Bezdo gmatu),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本著作。这本小说以日记体裁写成,但不同于其他日记,读来绝不沉闷。运用无与伦比的文字技巧,显克维支把一个世俗人的典型呈献在我们面前。他怀疑宗教、怀疑道德,不断地自我分析,是个病态而无能的人。由于他的疑忌,不仅招致自己不幸,也牺牲了他人的幸福,最后走上死亡之路。普洛佐斯基(Plos zowsk)天赋高,但缺乏道德勇气,即是说:他没有原则。虽然他崇尚美,有高尚的教养,但这些无法弥补他没有信仰,缺乏主动精神所造成的缺憾。安妮尔卡(Anelka),—个提得起放得下的女人,一生美好的梦想由于普洛佐斯基的自私而破灭了,但直到最后她仍坚持人必须要负起责任。作者以内心观照的方法,让我们洞察了一度是基督徒的普洛佐斯基的灵魂深处,他对美有一股狂热,然而不足以填满因失去宗教信仰所造成的内心的空虚彷徨。显克维支把每个国家都看得到的人物勾勒出来,这种人聪明优秀,却被神经衰弱症搞坏了。《没有原则》是一本深刻、严肃、发人深省的好书,同时是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才思尽现的叙述中交错着抑制的哀思,有时读来令人感到冷漠,不过这种冷漠是许多精美尊贵的雕刻作品所常有的,例如歌德的作品就给人以这种感受。
继《没有原则》一书之后,1894年《土地之子》(Rodzna Polaneckch)问世。这本书较《没有原则》缺少才思的涌现,不过特点在于传神地述说了充实的乡村生活跟空洞的世界主义之分野。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一位优雅、胸无城府、热情、温柔的女性——玛丽妮亚(Marvma)。评论家对波拉尼克区(Polaneckch)所犯的情欲之罪不表苟同。作者不站在为波拉尼克区辩护的立场,只是把他的生活呈现出来;波拉尼克区待人处世有节度,与常人无异,只是一时误入歧途,因而铸下错事,不过他很快就觉醒了,毫不自瞒地忏悔前愆。波拉尼克区与玛丽尼亚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又重归于好,甚至比以前更巩固。这本小说主旨在歌颂家庭道德及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书中最富于魅力的一段是叙述缠绵于床侧的女孩莉卡,如何为了成全玛丽妮亚夫妇而牺牲了自己对波拉尼克区纯真的爱。这段情节洋溢着纯情、感人的诗意。
抱怨三部曲过于冗长的评论家,又吹毛求疵地责怪显克维支另一篇短篇故事《让我们跟随它》(Pojdzmyzanm,1892)调子太快。《让我们跟随它》简洁地描写患有忧郁症及幻想症的女伯爵安蒂亚(Antea)如何被死而复苏的救世主治愈的故事,全篇节奏紧凑,遣辞用字洵美隽永。上述两种批评都是不中肯的,因为不同的题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手法。《让我们跟随它》固然是艺术大师简单几笔在纸上速写,不过其内容深刻,具有感情;更重要的是,其塑造的人物足与作者其他较精雕细琢的作品等量齐观。《让我们跟随它》是出于虔敬的信念写成的;是一朵长在十字架脚旁,由于沾染了救世主一滴鲜血而盛开怒放的花朵。
宗教题材很快地驱使显克维支创造出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终使他赢得国际声名。1S95至1896年间显克维支写下了《你去什么地方》(QuoVads)。这部记述尼罗王统治迫害的历史小说,获致了罕有的成功。英美两国一年内单是英文译本就卖了八十万册。布鲁克纳教授,柏林研究波兰史的专家,1901年估计,这本书单在英美两地就销售了大约两百万本。
《你去什么地方》迄今已被译成三十种以上的文字。虽然不必特别强调这方面的成功——内容差劲的书只要能蛊惑人心一样可以卖得很好——不过这件事至少指出一点:主题高尚,表现手法新颖而不诉诸读者感官的好书,也会受到欢迎。《你去什么地方》以洗练的笔触点出了尼罗王统治下社会的种种对立现象:狡诈、腐化的异教徒对谦逊、自信的基督徒;自私对博爱;骄横、奢华的王室宫廷对死寂、阴森的地下墓穴。罗马大火,圆形剧场流血场面更是惊心动魄,无可匹俦。显克维支谨慎地不让尼罗王变成主要角色,但只是简单几笔就已将这位帝王附庸风雅、好大喜功、趾高气扬、嗜好俗丽作品、个性善变、残酷无情的形象勾勒出来。
裴特洛纽斯(Petnmus),作者落墨较多,人物的个性也更为突出。这个角色是作者参照达希特《年鉴》?第十六卷的两篇短文创造出来的。以《年鉴》上极简短的提示为起点,显克维支再深刻地观察,身临其境地体会,终于成功地把这个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呈显出来。世故老练,有“风雅大师”(arbterelegantae)之称的裴特洛纽斯,是多种矛盾的化身。他是艾比顾拉斯的信徒,更是怀疑论者,他认为生命是空幻的海市蜃楼。享乐使他变得柔弱,所幸他仍具有大丈夫的勇气。一旦摆脱成见,他有时还是迷信的。他的善恶感并不强烈,不过他的美感却是惊人的。他是实事求是的人,处在不利的情势下他也能用手段及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武装自己,使自己的尊严丝毫无损。怀疑论者庇罗(Pyrrho)及诗人安纳克莱庸(Anacreon)的作品比史托亚学派(thestoa)的道德论带给他更大的乐趣。他瞧不起基督徒,也不太了解他们。基督教义所谓的以德报怨在他来说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他认为基督徒祈求来生是很奇怪的,就像有人宣称一天从晚上开始一样。为提格里挪斯(Tgellnus)所陷害,裴特洛纽斯终于平静地死去,这是他自找的。全文充满作者的才思,独具一格。
《你去什么地方》还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最美的一节是:夕阳映照中,即将殉教的使徒保罗,不断重复念诵他自己以前写下的一句话:“我已打过一场光荣的战斗,我已走完我的行程,我已坚持了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