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西方女权运动以法、英、美三国最为突出,由法国发端成熟于英国,开花结果于美国(美国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总部)。标志着世界妇女运动正式拉开帷幕的是法国1789年7月14日攻打巴士底狱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法国一群下层妇女第一次操起武器,撩起裙子,加入攻打巴士底狱的大军。1791年第一部《女权宣言》出台,宣言提出:男女生来平等,应该享受同等权利;妇女应该拥有言论自由和结婚自由;妇女应参加政治生活。但迅速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淹没了这些成绩,最终以牺牲妇女的权利而告终。在革命革命胜利后颁布的《拿破仑法典》上明文规定:妇女必须服从丈夫,必须从夫姓;未经丈夫许可,妇女没有就医、就业权利,没有法律地位。该法典确立了“妇女低人一等”的原则。法国女权运动自此处于低潮。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和传播才使这种情况有所好转。空想社会主义再度催生妇女与男人的天生平等、妇女自由解放的意识。受其影响,法国一些妇女通过创办一系列杂志、出版书籍进行舆论宣传,并陆续建立女权组织。比如1891年托尼埃·彼埃尔女士创立妇女团结组织,1901年成立法国妇女全国委员会(由四十多个妇女团体组织而成)。在各种女权组织的共同努力下,1907年法国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妇女的改革措施:已婚妇女有支配自己工资的权利,妇女可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从事文职工作。随之而来,1930年大学向妇女开放,1939年妇女大批进入工会。二战以后,考虑到法国妇女在反对法西斯斗争中的贡献,戴高乐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妇女的政策,上、下两院通过了妇女参政政策,1944年又通过了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案。至此,法国早期女权运动为之奋斗了半个世纪的政治平等算是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当然,问题也很清楚,这种平等,这种与男子的靠拢,还主要是法律意义上的,是否经得起生活实践的检验,还是个问号。
开端于法国的早期女权运动在英国获得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机会和环境。英国的玛丽·华尔史东受《女权宣言》的启发写出《女权拥护论》,详尽地讨论了妇女权利问题,指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应当以与男子同样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妇女。她认为,女性之所以弱于男性,完全是由环境和教育造成的,男女之间彼此相依,任何一方的失落都足以阻碍另一方的发展。她的着作和思想对英国女权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给妇女就业提供了机会,使得妇女能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也促进了她们的觉醒。1832年,英国制定《选举大修正法》时,将原来的person一词(人的总称,包括男人和女人)改为了man。这意味着只给男人选举权,将广大妇女排斥在外。这一修正激起妇女们强烈不满。女权主义者为此向议会提交请愿书,提出,既然妇女和男子缴纳同样的税,触犯法律时受同样的惩罚,那么,国家制定法律时,妇女也就应当拥有与男子一样的发言权。50年代,英国中产阶级妇女不断以请愿、宣传、组织团结等形式向议会施加压力,并且在曼彻斯特成立了第一个妇女参政促进会。进入20世纪,以中下层妇女为主力的妇女参政运动采用“妨碍演说会”、不服法律、不纳税、街头示威等手段跟政府的不平等政策进行斗争。加上一战中妇女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r验,政府不得不开始从法律上承认妇女也是“人”的一部分。1981年,奋斗与不懈的努力有了好的结果,英国妇女在法律上获得了全国议员的选举权,但是与男子仍是不同。比如男子满21岁,就可以享有选举权。妇女则要到30岁以上才有选举权。为此,女权主义都又奋斗了10年,到1982年,国会通过了“妇女参政扩张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降到与男子同等的21岁,男女公民享有了同等的权利,确立了男女真正平均等的选举权。由此可见,英国妇女性的继续奋斗有了底气和奔头。但是此时的女权运动还没有意识到女人与男人一样又很不一样,女性的美貌也决不是阻碍男女平等的根本原因,美貌神话仅仅是这种不平等的附带结果。以为参政权一旦获得,妇女解放就完事大吉,也未免太单纯了。遗憾的是,事实上即使早期走在女权运动前沿的所谓“新女性”也未尝不对妇女解放存在肤浅的理解。因此,自从妇女获得参政权之后,各国妇女运动都趋于低潮,妇女们误以为自己的目标已经达到,松懈了自己的斗志,大批妇女又回到了厨房,街头呐喊、四外宣传、集会组织仿佛已是如烟往事。
少女怎样选择自己的路
选择是人生的转折,少女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是独立的基础。
对年轻人来说,人生就像盛满丰硕果实的碟子,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未来的梦想。
年轻人的梦想如同呼吸一样,是自然形成的,他们经常梦想,经过奋斗,要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学者、电影演员等等。实际上,这只是他们心灵上的一种游戏而已。他们没有想过,要达到这个目标,是要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坎坷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最重要的是选择,这就像一艘既将出海远行的巨轮一样,慎重地选择什么样的航道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一个年轻人认识到在人生中,选择是一种事业、一个梦想的开始时,这说明他已经成熟了。
从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起,很多决定性因素都是无法选择的:父母,性别,容貌,血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存有时显得很被动,是在一种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有人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成败祸福,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上帝已经为人类写好的人生剧本,每个人,不过是对号入座。充当这个剧中的某个角色而已。所以人生是毫无意义而言的,人只要随波逐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相反,有的人认为人生并不是上帝安排的,人也不是上帝写的剧本中的角色:如果说人生剧本真的存在的话,那么这个剧的作者就是自己,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通过选择才写进人生大剧本中的。实质上,拥有这种认识的人在人生奋斗过程中已成功了一半。
当一个年轻人开始追求自我梦想时,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拥有这种认识,因为只有懂得选择,你才能头脑清晰,才会脚踏实地开始自己的人生奋斗。一个成功的奋斗者,总是能看清脚下的路是通向哪里,它绝不会通向冰山和沙漠,而只能通向陆地和绿洲,只有这样的路才值得为之奋斗。如果你在开始不懂得选择,那么倾尽人生的拼搏之力却发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一条黑暗的没有尽头的路,那葬送掉的不仅仅是你的青春,甚至是你的生命。
付出同样的努力,走过相同的奋斗道路,结果是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一个在成功的颠峰上迎着朝阳叱咤风云,一个在失败的脚下面对自我悄悄哭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选择对了人生,一个选择错了人生。
独身主义面面观
这是新人类女性的个性,不拘于生活形式的规范,但只能说她们生活的很“酷”。至于幸福呢?看来不能用这个传统的思维去理解她们。
北京目前的独身主义者有多少?这可能是个有趣而又无法说清的问题。据一家权威机构的查证,目前在北京的独身者(30岁以下的未婚人)已达到87万左右。这个数字从某一方面印证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独身已是一部分人的重要选择。
在北京,研究独身主义者,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故事或者现象。当然,我所观察的这一部分人也包括了本书述及的那一部分人一都市新人类。如果说许多人独身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则他们的选择却十分干脆和明了,并且没有任何禁忌。
因为他们选择的是一种生活——独身生活。
在京城东北角的一家“单身人俱乐部”里聚集着形形色色的奇装异服而又个性十足的人群。他们的快乐,听歌,偶尔会认识到新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他们在这里蹦乐在这个俱乐部里显得十分贴切,尽管不可能去尽述他们这样生活的理由,但有一点儿可以肯定,他们的日子过得不赖。
独身的艺术者
一个人坐在边上抽烟的卫卫今天显得有些忧郁。她是个外地来京的流浪画家。她的肖像油画在北京的画市上很抢手,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布面画作起来很麻烦,而且由于细腻所以价钱也挺高。她的气质和技术在这个圈里也是一流的,当然,也包括魅力。但让所有人不解的是,她至今还保持独身,人们很少见她有固定的男伴,即使有,也不会超过两个月。而每个离开她的男人。均三缄其口,不愿道出其中的内情。这使她更显出几分神秘,她也由此成了一个特殊的女人。
特殊的女人如同一道不固定的风景。所以,她是个让人找不出规范感的女人。同她在一起,你只会觉出一种超越性别的不安。而那件让“圈儿里人”十分震惊且引起许多人瞠目的“行为艺术”作品,更令人无法看清楚她的本质。1996年的冬天,她在自个儿的寓所里进行了以“男人目光”为题目的行为艺术。就是自个儿脱光衣服,把自己那神秘的裸体横陈,让自己所熟识的几个男人依次从自己的裸体前走过。这试验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她宣称,男人的目光帮她完成了这个从客观上永远不可能公之于众,但却已在艺术试验的世界里走出很远的“生活艺术品”。而且,她觉得自己是个胜利者,因为她从男人们看她的身体的那一瞬间。她首先觉察出了男人们不同的欲望和态度。
这就是全部。而她的生活也由此为人们提供了标本或者样板。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她选择独身是因为自己不愿永远被一个男人给束缚着,因为家族和婚姻不是艺术的终点,而是坟墓。是妨碍着个人自由与艺术的杀手。
这种论点在玩艺术的人中大有市场。附和者的理由都是如此堂皇,但他们内心的自由和心态是什么?
她们的心态
不管怎样,反正这样的宝贝正成为这个城市的主要风景。我由此要说的是,独身主义者的主义比我想像的要复杂,并且已不再同我们以前被媒体所说的千篇一律的年龄大了,找不到对名胜或者被各种各样的原因给耽搁了等等。而今,用这种解释显得非常幼稚和一厢情愿。剧烈的变革是精神上的极端。我所触及的这群宝贝儿中的人,已没有一个不是挖空心思地成为自觉的独身者。自觉的东西往往让你无法反驳,因为它郑重,而且显得如同一种理论。这群“都市新人类”所要触及的可能早就不再仅仅是父辈们与最初的单身汉原则那一套了。
独身与自由
活着,最好的方法是自由。而自由,就是远离秩序,主要的是家庭。
不成文的独身主义原则就是这样滋生着一群群的背叛者。
他们最大的不安不是来自自身,而是别人评判他们的尺度。因为当另外的规则在关注这样的现状时,惟一的感受便是,这伙儿“新人类”们准有病了。诊疗者的途径无非是使人们迅速走向婚姻。这种斗争很有趣,但你却不可能回避。
有人把这群独立者叫做“中间一层”,因人他们确实是些令人无法接近和理喻的现代享乐者。没有一个人会以传统为自己的信仰的,这种结构的破坏可能显现在传统和精神的势力方面。他们根本就没有传统,又生活在传统的阴影之中,因为传统而痛苦。反对和破坏传统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但逃避和拒绝又使他们成为背叛的一族。矛盾其实无法解决,但力量又源自何处呢?
这群面前空白的人群,对于下一代来说,可能又是一种新的道德方法。不需要解释道德,传统只是下一代睁开眼睛看到一切。
关键在于,他们正是下一代睁开眼睛时最先看到的一群。
纯粹的解释令人厌倦。“都市新人类”之单身一群中,已无法再归类去看清他们。他们的方式可能正是我们所困惑的。
敢想敢做的少女惹人疼
(一)自己就是自己
独立就是自己承担一切,也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要渐渐地学会掌握很多点滴小事。独立也是人们为了树立自信。别人的看法不是主要的,首先自己的头脑要成熟起来。不依附于人并不等于自己去挣零花钱(当然为别人帮忙也可以挣点零花钱),而是意味着有主见、想法并能坚持它们。你不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女孩或者随便某某人的小妹妹,你是一个有自己名字和个性的女孩,这不归功于任何人。让别人尊重你吧’,你完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二)自己做主
一个两岁儿童说的第一句话是:“让我自己来!”“自己来”也就是说“我能独立”。奇怪的是儿童的这种独立意识随后多半会消失。到你现在这个年纪独立意识又重新出现了,但你显得摇摆不定:一方面,你想独自和女友们出去看电影。独自参加晚会,独自去乡下…这种独自主要是指“撇开父母”。另一方面,如果你需要做一道褶边或烫衬衫时,你的独立意识就会烟消云散。瞧瞧,如果想让别人把你当作成人看待,你必须受这种好处同时带来的不利的一面。向你的父母证明你有能力照料好一切。比如自己铺床和吸地毯(使用吸尘器的好处是它的噪音很大,这样别人能知道你干什么)。不要总让你妈妈给你缝这补那。不如问问她怎样做并自己动手。她会欣赏你所作的努力。那么当你以后想“独自”出门时她会倾向于说“好”。同样,如果家里还有婴儿,时不时给他换块尿布、塞个奶瓶,这会减轻你妈妈的劳累并向她证明你同样也可以照料别人。这一切小事都能慢慢地建立起你对自己的信心,没有什么比自我独立更让人满足的了。
你的房间是你的天地。你讨厌(这是正当的)别人以帮你整理房间为由而进来乱翻你的东西,这是你个人的事务。应该由你自己去做。你可以在4点钟时做一个三明治或者为晚餐做一个煎鸡蛋加干酪。做这些并没有什么难的,只要你想做就行,你肯定能做到。
挑战男性的秋瑾
少女们应当向秋瑾学习那种大气和民族精神,这是少女心中的真正的英雄形象。更是吸引别人尊敬目光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