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与现代人的处世之道?有些人看了这个题目或许会产生疑问,那是一本兵学书而已,怎么能与处世扯上关系,难道让我们用其中的“诡道”谋略去处世?然也,我们正是建议你用“诡道”去处世,当然前提是正确理解孙子所谓的“诡道”,万不可把它当成你走入邪道的工具。
《孙子兵法》教你处世就是告诉你:做人不妨活一点。
1.以迁为直,暂时让步以图更好的选择
【原文】“军争之难者,以迁为直,以愚为利。”
【大意】与敌人争夺有利条件时,最困难的地方是如何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达到最佳目的,如何化不利为有利。
中国有一句老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今天的忍与退是为了明天的海阔天空。儒家的忍术,要来有宽广的胸襟,做人的气度,而这与孙子所说的“以迁为直”是相同的。
暂时的让步不是吃亏,而是为了更好地选择,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就是做人的道理,赢在结果,不强调于过程。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职而杀头的危险。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渊当时是内外交困,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的退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而且,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虽然有很大牺牲,不管是从名誉还是物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这当初的让步可谓是九牛一毛了。
由此看来,明谋善略者暂时的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2.投其所好,动人心者先以情
【原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大意】古时所说的善于打胜仗的人,总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
“投其所好”是兵法中的“胜于易胜”在交际过程中的一个体现,这就好比钓鱼要先知道鱼爱吃什么,再以之为饵的道理一样。
这一招对于初次见面就一心要吸引对方的你极为有效,明白他的兴趣、他的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容易引起共鸣。白居易说:“动人心者先乎情。”情动而心动,心动后理顺,理顺了,自然万事大吉。
长期以来,“投其所好”一直被人们视诈谀媚对好,拍马奉迎。的贬义词。其实,如果投其所好的目的是光明磊落、合乎情理的,那它则可称得上是与人交往中的一把万能钥匙。它的含义常指从对方的喜好、兴趣中的“闪光点”入手,从而博得人的好感,进而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等行为效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一个钓鱼爱好者说:“我每年夏天都爱去钓鱼。我自己喜欢草莓和乳脂,而鱼儿则喜欢小虫。因此,我每次钓鱼时不想我所要的,而是想鱼儿所要的。我在鱼儿面前垂下一只小虫或蚱蜢,说:‘你不想吃吃这个吗?’”
当你“钓”别人的时候,为什么不同样使用这样的方法呢?
美国内战时的领导人乔治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常常有人问他:有些战时的领导人被踢开或遗忘了,你为何仍能掌握大权?他说:如果你的出人头地有任何理由的话,可能是因为你早已学到:要钓鱼的话,饵必须适合鱼儿。
这就表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你感兴趣的是你所要的,你永远对自己所要的感兴趣。但别人并不见得对你所要的感兴趣,他们只对他们自己所要的感兴趣。因此,惟一能影响别人的方法,是谈论他所要的,教他如何去得到。换句话说,一个人要逐渐学会以别人的观点思考,以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如果你掌握了这一点,它就可以轻易地变成你事业中的一个里程碑,你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在对方迫切需要的状况下有所收获。例如,有一天,美国哲学家爱默生和他的儿子要把一头小牛赶回牛棚,但是他们犯了一个一般人易犯的错误——只想到他们所要的:爱默生在后面推,他儿子在前面拉。但小牛所想的也正是它所要的,所以它四脚蹬地,顽固不前。爱尔兰女仆看到这些,想到了那只小牛所要的,便把她的拇指放人小牛的口中,让小牛吮着手指,同时轻轻地把它引入牛棚。从这一事例中可看出,这位女仆虽然不像爱默生那样博学多才、洞恶人间学问,能著书立说留传后世,但由于在此应用了投其所好这一方法,所以能解除这一困境。
所以,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牢记这样一条定律:交往之前,知晓别人内心的渴望。
3.临危不乱,随机应变
【原文】“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不因敌变化而取胜者,得之神。”
【大意】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如同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而取胜的,就叫用兵如神。
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能做到用兵如神;能根据对方变化的心理,审时度势,采取不同的对策,就能做到处世如神。
善应变者,克敌制胜,惟一的办法就是临阵不慌,沉着应付,依据客观情况,采取不同对策。打仗如此,处世亦是如此。
1945年“五四”那一天,云南大学在操场上举行纪念大会。
到会的人很多,大家情绪也都很热烈。
但大会刚开始,天公偏不作美下起雨来。许多人争相避雨,秩序开始乱起来。
主持会议的人连声嚷道:
“不要动,大家站好,就要开会了!……”
可这样的嚷嚷几乎毫无效果。
此时闻一多正好在讲台上,主持人就请他出面稳定秩序。
闻一多站起来向正在朝四面移动的人群讲道:
“同学们!我给你们大家讲一个故事。两千多年以前,周武王决定起义,去打倒暴君纣王。
就在出兵的那一天,像我们现在一样,忽然下起雨来了。许多人都觉得很不吉利,建议武王改期。
这时候管占卜的,就说是当参谋的人吧,出来啦,他说这不是坏事,这是‘天洗兵’,是老天爷帮我们忙,把兵器上的灰尘,都洗得干干净净的,打敌人更有力啦!
我们今天也碰上了这样的机会,这就是天洗兵!不怯懦的人回来!走近来!勇敢的人站过来!……”
闻一多先生的话打动了人心,大家都不再走动,会议顺利地开始了。
闻一多先生面临天气环境突然恶化的情况,巧借武王伐纣出师“天洗兵”的典故,使听众深受鼓舞,从而抑制了避雨而造成的混乱,人们冒雨听讲,秩序井然。
闻一多先生称谓上“处世如神”。他根据突如其来的情况借题发挥,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才能。
应变有术,也叫随机应变,以突发事件为话题,能够有效地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保证活动正常进行。心理学以为,突然的事件、刺激,是引起人们注意的重要原因,在这些突然刺激出现时,人都会被吸引而忽视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一味劝说人们不去注意突然刺激,效果并不理想。
闻一多先生未像会议主持人那样焦躁地大喊,而是以“雨”为题,大谈“天洗兵”典故,这就适应了听众的注意特点,加之他又引申出“不要怯懦,勇敢地接受‘天洗兵’,像武王伐纣那样同黑暗势力斗争”的含义,巧妙地扣住大会主题。
因此,闻一多先生随机应变的演讲就牢牢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控制了会场局面。
闻一多先生之所以能做到应变如神,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闻一多先生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镇定自若的气势和机敏的思维,做到孙子所说的“不因敌变化而取胜”。所以才能够在此变化中游刃有余。
4.察微知著,细节决定成败
【原文】“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
【大意】树林里很多树摇动的,是敌军向我袭来;在草从中有许多遮蔽物的,是敌人想要疑惑我;群鸟飞起,是下面有伏兵。
孙子这段话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所谓的“察微知著”,它不仅是用兵的关键,在处世中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它能使你从细微的小处着眼迅速分析出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随机应变,把握机会。它还可以帮助你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图,做到知已知彼。
现如今吴士宏在中国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名人。她的经历与业绩就不断见诸报端,成为很多年青人效力的对象。
在吴士宏努力向上的过程中,以她初次到IBM面试那段最为精彩。
当时还是个小护士的吴士宏,抱着个半导体学了一年半许国璋英语,就壮起胆子到IBM来应聘。
那是1985年,站在长城饭店的玻璃转门外,吴士宏足足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观察别人怎么从容地步入这扇神奇的大门。
两轮的笔试和一次口试,吴士宏都顺利通过了。面试进行得也很顺利。最后,主考官问她:“你会不会打字?”
“会!”吴士宏条件反射般地说。
“那么你一分钟能打多少?”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说了一个数字,吴士宏马上承诺可以。之前她环顾了四周,发现现场并没有打字机。果然考官说下次再考打字。
实际上,吴士宏从未摸过打字机。面试结束,她飞也似地跑了出去,找亲友借了170元买了一台打字机,没日没夜地敲打了一个星期,双手疲乏得连吃饭都拿不住筷子了,但她竟奇迹般地达到了考官说的那个专业水准。过了好几个月她才还清了那笔债务,但公司也一直没有考过她的打字功夫。
吴士宏的传奇从此开始。
我们在这里作一个假设,如果吴士宏当时没有注意到考场内没有打字机,而贸然回答自己不会打字,或者考场有打字机,而她没能发现,那么她肯定会失去这个良机,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传奇人物吴士宏了。
5.“不受君令”,敢于挑战权威
【原文】“君命有所不受。”
【大意】有时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君命”放之于处世就相当于“权威”的论断。
权威是一种很坚硬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但是权威也并不是坚不可摧的,真正有作为、有创意的人往往是那些有勇气挑战权威,不被权威所束缚,所吓倒的人。
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在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趋同权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则不然,因此,他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
处世没有智慧不行,没有勇气也不行。谁也不敢说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气;但缺少智慧的人,大约也没有勇气,或者其勇气亦是不足取的。
怎样是有勇气?不为外面威力所慑,视任何强大势力若无物,担负任何艰巨工作而无所怯。没勇气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面,往往把既成的局面看成是不可改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孙中山先生,他真是一个有大勇的人。他以一个匹夫之身,竟然想推翻二百多年大清帝国的统治。没有疯狂似的野心,是不能做此想的。然而没有智慧,则此想亦不能发生。他何以不畏强大无比的清朝所慑服呢?他并非不知其强大,但同时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变的。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晓得是可以增长起来的。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观察理解,则其勇气更大。而正惟其有勇气,心思乃益活泼敏妙。智也,勇也,都不外其生命之伟大高强处,原是一回事而非二。反之,一般人气慑,则思呆也。
没有勇气不行。无论什么事,你总要看它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无论任何面临的是怎样强大的一个“权威”,你都要敢于不受“君命”。
一个人如果在权威面前一旦养成屈膝哈腰的“好”习惯,不但自己只能生活在人家的影子中,而且人家也未必看得上你。要成大事就要脱离权威的阴影。
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挑战权威的,像孙子说的那样“有所不受”,只有当你觉得权威是错的,或者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时,才可以。而前提是你的挑战不能与法规、制度相冲突。
6.交往贵在相互理解
【原文】“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
【大意】了解敌人和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
兵法中的知己知彼,运用到为人处世上,就可以得出那句颇为感人的话“理解万岁”。理解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对方考虑,同时也给对方一个机会进而了解自己。打开心扉,包容别人,不仅会增进双方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沟通与理解中,自己也拥有了一份幸福,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类德。
人与人之间如果缺乏了解,就会产生误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喜欢用他们自己的反应来判断别人的反应,即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即使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性格不同、观点不同,或者是性格很相似却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因而造成种种矛盾。
有一位有才能、有进取心的24岁青年在被老师问及有什么问题时,他答道:“有!……我的母亲……事实上,我已决定在这个周末离开家庭。”老师向他分析道:“你的行为和你母亲的行为似乎是十分相似的,就像两种同极磁力相互作用时,它们就互相抵抗与排斥。如果你能够根据对待她的方式来确定她将如何待你,你也许能通过分析你自己的感情来评价你母亲的感情。那么,你就能轻易地解决你的问题。”老师告诉他,“如果你能够了解你的母亲与自己性格的相似性,主动做出一些友好、积极的表示,比如,当她告诉你去做什么事,你就愉快地去做;当她给你一个建议,你就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完全接受;当她发火时,你说些好听的话等等,这样,就会取得令人高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