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把装疯卖傻的商战诡道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强大的美国人就吃了亏。由此可见,生意场上切忌轻视对手,尤其不能以貌取人,否则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10.金融鳄鱼巧破“毒丸”
【原文】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大意】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无从事先规定的。
孙子在论述诡道之术时说出了上面这一段话,他认为诡道之术无固定之模式,其运用在于灵活,万变不离“诡诈”,其经典有毛泽东之“四渡赤水”。
在你死我活,争夺激烈的商战,要完成一场大规模的商战,诡道之术往往也是连环应用的。
通常的兼并收购,是一家企业将别的企业联合到自己旗下,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华尔街,最时髦的并购却是由金融资本家发动的。他们买下一家公司并非为了长期经营,而是将它肢解后立即转手倒卖,赚取中间的差额利润。由于这种并购一般都会彻底瓦解被收购企业的原有架构,破坏原有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因此,工业企业对这种收购战恨之入骨。
拥有英法双重国籍的戈德史密斯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金融资本家,外号“金融鳄鱼”。美国企业家们对他简直又恨又怕。
戈德史密斯的第一笔交易就一鸣惊人。1972年4月,他一举斥资7亿美元,兼并了经营不理想的“大联合超级市场集团”。这是一家居美国同行业第九位,下辖600家商店、职工2.7万人,年营业额12亿美元的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戈氏将它一口吞下之后,急速扩展集团规模、新设销售网点,使连锁店增至900家,销售网遍及美国东海岸和加拿大,年营业额达到15亿美元。然后,戈氏便开始将这个企业逐步肢解。短短一年之内,他就转让了所有商店的一半,仅留下450家规格、档次较高的分店,当年攫取纯利1亿美元!以致华尔街盛赞这是:“金融探险史的壮丽诗篇”,而实业家则惊呼“新冒出了一条金融鳄鱼”。戈德史密斯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如法炮制了几次,每次都获利500—700万美元。
1977年,戈氏又把目标对准了经营不善的大型木材企业钻石公司。钻石公司有100年历史,曾因发明火柴而成为美国250家大企业之一。其经营领域横跨森林、纸品、罐头、塑料泵等15个行业,年销售额12亿美元,但现在由于经营状况不佳致使股价严重超跌。但最使戈氏心动的还是:该公司在美国西北部有70万公顷森林,这笔巨大的财富在钻石公司的股价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来……
戈德史密斯为了出其不意,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只吸纳了钻石公司4%的股权,直到1980年,该公司的效益继续大幅下滑,其董事会内部也出现了权力争斗,戈氏这才抓住时机,发动了总攻。他迅速调集了几亿美元的资金,大量吸纳钻石公司的流通股票,并公开了兼并的意向。
遭到袭击的钻石公司顿时方寸大乱,他们一面与戈氏协商妥协的办法,一面十万火急寻求别的大财团的支持。但两方面的进展都极其缓慢。
1981年钻石公司的经营愈发恶化。戈德史密斯又适时发动了攻心战。他首先劝说公司的中小股东,“规模过于庞大是公司的真正灾难,不把它的多种经营缩掉,就不能有良好效益”。戈氏回过头来又劝钻石公司的管理层说:“人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卓有成效地管理15项各不相同的业务活动,兼并是实现适度规模、取得最佳效益的催化剂。假如经营继续恶化,董事会和经理们都无法对股东交待,反使被兼并的过程加快。”
在戈德史密斯紧锣密鼓的攻坚攻心战面前,钻石公司的斗志土崩瓦解,董事会宣布缴械投降。这样,戈氏只用6.6亿美元就吞掉了销售额达12亿美元的公司。他接下来又用一年时间卖掉钻石公司中与木材生产不相关的各种企业,最后相当于只花了很少一笔钱就获得70万公顷的森林。他看准木材价格将在世界范围内上涨,这70万公顷森林是无本万利的大买卖。
1984年1月,戈德史密斯三度出手,准备收购美国排名前400位的大企业克朗公司。这一次的难度与上两次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越发体现出戈氏不凡的身手。
克朗公司是一家大型造纸企业,与钻石公司一样,戈氏也是看中它拥有的90万公顷的森林。若与钻石公司的那70万公顷森林加起来,戈氏拥有的森林面积将是比利时国土的一半!
克朗公司知道来者不善,火速请防卫专家制订出了“毒丸计划”,即那种让袭击者就是得手也会被拖垮的财务计划。克朗公司希望以此吓退这条可怕的金融鳄鱼。然而一切准备就绪,戈氏反而毫无消息了。一直等了11个月,克朗的董事长长舒了一口气,“毒丸计划”果然有效!
谁料12月12日,戈德史密斯正式宣布将收购克朗公司,吓得刚做完手术的克朗公司董事长立即出院,从三个方面完善原有的“毒丸计划”。
一是压低股息,让收购方无利可图;二是宣布新股东没有选举权,董事会每年最多更换1/3,任何重大决定须经董事会2/3票通过,让收购者无权控制公司;三是公司高级负责人离职时须支付其3年工资和全部退休金,总计1亿美元,公司骨干离职时须支付其半年工资,总计3000万美元,这将使收购者背上沉重财务包袱。该计划将在对手持股超过20%时自动生效。谁知宣布了上述计划,戈氏又无声无息了。一连4个月,克朗公司的管理层被这种沉默的恐惧气氛所笼罩着。董事长觉得这还不保险,又找了一家平时关系不错的梅德公司,以每股50美元的价格全面收购克朗公司的股票,当然包括了戈氏手中以每股42美元吸纳的克朗股票。
1985年4月,戈德史密斯表示对50美元的价格很满意,此次将净赚1亿美元,因此同意放弃收购。梅德公司没想到戈氏如此爽快,其实它根本就没有做好收购克朗公司的准备。就在双方签订协议前十几分钟,梅德公司主动取消了交易。
孤立无援的克朗公司只好回过头与戈氏谈判,由于戈氏坚持要持有公司30%以上控股权,双方的谈判破裂了。六神无主的克朗公司本以为戈德史密斯会加紧吸纳自己的股票,谁料第二天,等到的却是戈氏宣布撤消这次8亿美元的收购计划!消息一宣布,毫无准备的人们大肆抛售克朗股票,导致股价大跌。克朗公司的管理层如坠入五里云雾,搞不清戈氏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经过分析,他们认定,还是“毒丸计划”发生了作用。于是,克朗公司上下一扫愁云,开始兴致勃勃地制定公司的“振兴计划”。
这次克朗公司又大上其当,其实戈德史密斯正趁克朗股价大跌而加紧收集筹码。5月13日,他已拥有克朗公司19.88%的股权,并给克朗发去最后通谍:不取消“毒丸”,5月13日后将增持股权至20%以上。克朗公司先是一惊,继而暗喜:这样“毒丸”计划就会生效,戈德史密斯就会大吃苦头了!
谁知戈德史密斯暗地里去做各位大股东和董事的工作,说服他们把手中股票卖给自己。这一招果然奏效,到7月10日它悄悄控制了公司20%股权,到7月15日已超过50%,其实已暗中控制了公司。
7月25日,戈德史密斯召集了临时股东大会,他利用手中的股权成为克朗公司的新任董事长并宣布取消“毒丸计划”。原任董事长这才如梦方醒。
接手克朗公司之后,戈德史密斯把这个庞大的公司予以解体,到年底,除保留一家小公司外,克朗公司几乎被全部分割出售干净。戈氏只把主要精力放在兼并来的90万公顷森林上。这次兼并定成之后,戈氏再度成为华尔街的风云人物,当然,企业界对他也更增加了一份仇恨。
11.灵活取舍,不与对手硬拼
【原文】“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大意】有的道路不要通行,有的敌军不要攻打,有的城池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争夺。
孙子提出“四变”的灵活作战原则,是根据古代交通、通讯落后,将率不可能随时掌握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为了胜利,随着战局变化,就要以变化求胜利,灵活取舍,不该攻打或占取的地方就要懂得取舍。
这个道理告诫诸位商家,经商应灵活取舍,不要吃力不讨好。
经商不是靠弯刀,而是靠智力。李嘉诚主张以智取天下,所以在纷纭复杂的商海大战中能够挺立不败。
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黄埔船坞则可追溯到1843年。100多年的发展壮大,和记黄埔变成资产庞大的商业巨人。
但是,和记黄埔在1973年受到股市大灾和世界性石油危机以及连带香港地产大滑坡的严重影响,加上和黄主人祈德尊家族经营不善,陷进了财政泥淖,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港元。
因此,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
汇丰于是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和记成了一间非家族性集团公司。
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
当时,汇丰表示,在和黄经济好转后,会选择适当机会,出让其大部分股份。
其实,李嘉诚在凯觎九龙仓的同时,也垂青着和记黄埔。他放弃九龙仓,必然要全力并吞和黄。
李嘉诚一直密切关注和黄的发展。与九龙仓一样,他通过充分的研究,认定这是一家极具发展潜力只是目前经营不善的集团公司。
另外,李嘉诚洞悉到汇丰不会长期持有和黄股,因为汇丰银行身为香港金融至尊,不会长期背上“银行操纵企业”的黑锅。也就是说,汇丰出售和黄股权势在必然。
事实上,李嘉诚知道汇丰一直在等待适当机会和合适人选出售和黄股权。
于是,在1978年的九龙仓大战中,当汇丰大班沈弼出面规劝李嘉诚时,李嘉诚果断地放弃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借以与汇丰增进友谊,为下一步收购和黄埋下伏笔。
之后,李嘉诚频频与沈弼接触,二人交情日深。李嘉诚又进一步知道汇丰急需扩大实力,增强储备资金。就是说,汇丰有可能急于抛出和黄股。
最后就不能不说是缘份和运气了。沈弼十分赞赏李嘉诚精明强干、诚实从商的作风及其如日中天的业绩,对李嘉诚情有独钟。
此外,沈弼慧眼识珠,认定李嘉诚堪托大任,可以重振和黄。
原来,汇丰出售和黄股权,不是单纯地卖出股票套利,而是希望和黄得遇明主,重振昔日雄风。
因此,汇丰银行于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将其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万和黄普通股售予长江实业。
当时,对汇丰的和黄股垂涎者甚众,但沈弼及汇丰根本没有考虑让别人角逐和竞争。
汇丰让售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的现金,对李嘉诚真是优惠之极。
接下来,李嘉诚集中火力乘胜追击,继续在股市上大量吸纳和黄股票。
经过一年的集中吸纳,到1980年11月,李嘉诚成功地拥有39.6%的和记黄埔股权,控股权已十分牢固。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注:包玉刚入主的怡和系九龙仓不属独立洋行),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当时,长江实业实际资产是6.93亿港元,而和记黄埔的市价总值是62亿港元。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成功控制巨型集团和黄,难怪被称为“蛇吞大象”。
匪夷所思,难以置信,然而这又是不争的现实。因此,李嘉诚被冠以“超人”之誉。
这与包玉刚夺得九龙仓的作风截然相反。包玉刚以其海派的气势,雷霆万钧重锤出击,怡和系殊死抵抗,因此两虎相斗,彼此都受重创。
而李嘉诚收购和黄则是和风细雨,兵不血刃,其间并没有遇到和黄大班韦理组织的反收购。
对李嘉诚此役中超人的战略战术作了透彻的分析。
其一,李嘉诚成全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心愿,实则是让出一块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块瘦肉。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会以牙还牙,殊死一搏反收购。
包氏收购九龙仓,代价沉重,实际上与怡和大班打了个平手。怡和在香港树大根深,收购九龙仓,自然是一番血战恶斗。
反之,沦为公众公司的和记黄埔,至少不会出现来自家族势力的顽强反击。身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记黄埔,各公司“归顺”的历史不长,控股结构一时还未理顺。各股东间利益意见不合,他们正祈盼出现“明主”,力挽颓势,使和黄彻底摆脱危机。
只要能为股东带来利益,股东不会反感华人大班入主和黄洋行。这便是李嘉诚最初的出发点。
其二,和黄拥有大批地皮物业,还有收益稳定的连锁零售业,是一家极有潜质的集团公司,市值高达62亿港元。
其三,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根据公司法、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接管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一旦该企业经营走上正轨,必须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其他企业,而不能长期控有该企业。
李嘉诚在吸纳九龙仓股时,获悉汇丰大班沈弼暗放风声:待和黄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对象,将所控的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
这对李嘉诚来说,不谛是个福音。长实财力不足,若借助汇丰之力,收购算成功了一半。
其四,李嘉诚梦寐以求成为汇丰转让和黄股的合适人选。为达到目的,李嘉诚停止收购九龙仓股的行动,以获汇丰的好感。
李嘉诚卖了汇丰一份人情,那么,信誉卓著的汇丰必会回报——还其人情。这份人情,是否是和黄股票,李嘉诚尚无把握。
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诚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多万股九龙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李嘉诚一石三鸟,既获利5900万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购的九龙仓让给包氏去收购,还获得包氏的感恩相报。
在与汇丰的关系上,李嘉诚深知不如包玉刚深厚。包氏与汇丰的交往史长达20余年,他身任汇丰银行董事(1980年还任汇丰银行副主席),与汇丰的两任大班桑达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诚频频与沈弼接触,他吃透汇丰的意图: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黄经营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马敲边鼓,自然马到成功。
可以说,灵活变通是李嘉诚决胜商战的拿手好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