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对中国之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很大影响。
而《孙子兵法》一书自问世以来,就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封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军事家、政治家甚至是医学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其自身的实践。
进入近代以后,《孙子兵法》则奇迹般的成为了商人们的经营“圣经”。
1.孙子其人
孙子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原名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人,其出生年代据推算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540年之间。
孙武的祖籍是春秋时一个小国陈国,位置大概在现今的河南与安徽的交界处。孙武七世先祖陈完本是该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由于宫廷内发生内讧,陈完怕祸及自身,逃难到齐国。其时齐国由桓公当政,封陈完为工正,即掌管齐国手工业生产的官职。这时的陈完改姓田,原因是当时陈与田音同义通。及至田完的四世孙无宇时,生有二子,一为恒,二为书。田书被当时齐国君主齐景公派往讨伐齐国的邻国莒国,立有战功,被王室赐姓孙,食采于乐安(一说今山东省惠民县)。自此开始,孙氏一家成了军事世家。
孙武的父亲叫孙凭,孙凭是孙书的儿子。其时,由于齐国发生内乱,他为避祸乱而率全家逃难到了南方的吴国。这时的孙武虽只有20余岁,但钻研兵法颇有成就。他藏形而不露,过着亦耕亦读的田园生活。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族联盟首领舜,据传是陈国人的祖先,孙武因此也被视为是舜的后裔。《吴越春秋》里记载,孙武发怒时,“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项旁绝缨”。可见其双眼有神、声音洪亮、体魄健壮、满头乌黑硬发,是一位标准的豪侠之仕。他的性格内向、耿直,语言明快,思想深刻。
孙武在吴国期间,发生了一件对他的命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的事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宫教战。
原来,当孙武到吴国后,被楚国亡臣伍子胥发现,相谈之下,引为知己;后又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阖闾对孙武的兵法极为赏识,当即派180名宫女,以作练兵示范。孙武严于军令,当着吴王的面,斩掉两名不服从军纪的队长,而这二人正是吴王爱姬。吴王虽万分婉惜,但在伍子胥一再劝导下,确认孙武是一位既能运筹帷幄,又可决胜千里的安邦定国的奇才,于是封孙武为上将军,令他日夜练兵,为争霸诸候而做准备,而吴国争霸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当时强大的楚国。
几年后,吴国正式向楚国开战,并以孙武和伍子胥为统帅。孙武利用楚国内忧外患的时机,联合唐、蔡两国军队,与伍子胥一起,率水师溯河西上,中途突然决定改变沿淮水进军路线,在今河南潢川淮河的一个弯曲部位舍舟登陆,迅即通过大别山与桐柏之间的黄岘关、武胜关、平靖关三道关口,直插楚国要害部位。楚军被迫仓促应战,经过前哨战和柏举决战,楚军大败而逃。孙武率军乘胜追击,11天行军700里,五战五捷,占领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弃城南逃,吴军则声威大振。这次战役中,吴军以3万人对楚军20万,出征千里之外,竟取得辉煌战绩,令人不胜感叹。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赏说:“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可见对孙武用兵之神推崇备至。而近人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也把柏举战役称作“东周时期第一大战争”。
吴楚战争结束后,吴国的霸业在继任者夫差的手下已初具规模,而这时的孙武却看穿了其刚愎自用、暴戾残仁的本质。明智的选择了退隐山林,终老其身。
2.《孙子兵法》的思想与智慧
《孙子兵法》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书,自诞生一来就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该书对中国历代军事家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共13篇,约6000余字,但言简意赅,回味无穷,正可谓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它从“始计”开始,到“用间”结束,把用兵中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都论述得细密而周全。特别是由于它使用“舍事而言理”的叙述方式,将战争中的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迂与直、数与胜等等的相互冲突又相互连结的辩证关系,分析得鞭辟入里,更显示出它特有的哲理之光。
如孙武最著名的论断:“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武认为,战争有客观的法则,这些法则可以被人认识,因此,战争双方的胜负也可以预知。这些法则究竟是借助于哪些条件而起作用呢?他提出道、天、地、将、法五条。一是决策时必须使老百姓和他的意愿一致,“令民与上同意”(“道”);二是有利的天候气象条件(“天”);三是便于作战的地形地貌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地”);四是有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将”);五是有良好的军事纪律及充分的后勤供应(“法”)。假若这五方面都胜过对方,便可以兴兵作战,有取胜把握:假如其中一项或两项不合乎要求,又没有相应的补偿办法,便不应发兵,即使发兵也难以取胜。
当然,以上这几点并不是制胜的全部。在孙子看来,全面地了解敌我双方情况,只是提供了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尚不是充分条件。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还须对了解来的实际情况,进行“察”(考察、研究)、“算”(计算、谋划),形成具体的战略、战术,然后在行动中力求创造出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再设法战胜对方,也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里的“察”和“算”都要有上乘的思维方式辅助进行,也就是运用辩证思维。
孙武还提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里说的生,意思就是出现、发生或转化。这种转化就像在自然界里“四时无常胜,五行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样的道理。孙武这种把考察对象看成活生生的、运动变化的、相互联结而又彼此对立的东西的观点,体现了科学的辩证思维。
既然战争是变化万端,难以把握,那么,从事战争的人,无论国君或将帅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善于将变与不变巧妙结合起来,方能取胜对方。孙武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可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他把变与不变的落脚点归到奇正(正是正规,奇指奇变),认为两者可相机使用或交替运用。(孙子兵法》在谈到战争指挥者要把战争原则灵活运用时又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其书,不仅有明显的哲学思辨的特色,而且有深邃博大的文化意识内涵,即中国古人特有的人文睿智,这当中包括谋略、系统方法及心理分析等几个方面。
谋略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智谋与方略,由于在战争行为里,参战双方往往在限定的时间与地域,倾其所有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进行全方位的生死较量,因此将它当成谋略学最初的发源地也在情理之中。《孙子兵法》作为一本最上乘的军事哲学著作,它所提供的谋略内容也必然成为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书中说的“兵者诡道”、“多算胜”、“上兵伐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乃至“齐勇若一”、“吴越同舟”、“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更成为名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名言粹语,为古今中外之千万人所传诵。
系统方法则是《孙子兵法》里以朴素形态出现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方法。例如,在《计篇》里,孙武提出军事系统里五种相关要素是道、天、地、将、法:在《形篇》里分析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与潜力究竟有多大时,又提出了度、量、数、称、胜五个关节;在分析到一位将领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时,又举出智、信、仁、勇、严五项;当分析间谍的类型时,还提出其包括因间(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类;在(地形篇)与《九变篇》里则又分别提出了兵有六败、将有五危,即用兵不当,有六种情况要失败,主将不力,有五种情况很危险。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孙武在分析战争问题时,极善于从其各个侧面进行系统分析或整体分析,并通过对这些相关要素的分析与估算,去推断战争的未来与结局。
除了谋略内容与系统方法的使用以外,《孙子兵法》里心理分析也很突出。也就是说孙武着重于研究某一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或处在一定的特殊境遇时,其心理活动的内容及心理态势变化的规律。
比如,书中分析到:君有三患,一是不了解军队该前进还是该后退而贸然做出决定:二是不熟悉军队的正确管理而盲目干涉下属的行军部署事务;三是不懂得谋略而给部下乱出主意。这三种祸患都是由于君主自以为身处高位便全智全能,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态势,须时刻加以防范。
孙武又分析说,作为主将也有一些性格上的弱点很危险,如过分地自信、懦弱及优柔寡断,特别是当将帅和士卒心理态势不统一时往往招致战争的失败。他举例说:有的部队里士卒强悍而将领懦弱,上级难以对部下统帅约束,致使军政废驰而失败,叫做“驰”;又有些队伍里,主将极有谋略且有主见,但命令下达后,部下却不理解主将意图,不服从指挥,埋怨之余又自行出战,叫做“崩”。诸如此类,都告诉人们:做一名主帅,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态势,那么就难以成为合格将领,更不必说去统兵御敌了。
3.享誉世界的东方圣典
《孙子兵法》成书后,先是在国内广为流传,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事实上,《战国策》、《尉缭子》、《吕氏春秋》、《荀子》、《淮南子》等书里,对《孙子兵法》也多有征引。三国时的诸葛亮曾盛赞孙子的高超计谋:“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这里的孙即就指的是孙子,吴指吴起,孙子排在第一。而曹操本人在为《孙子兵法》作注时,也有不同凡响的见解,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这表明孙子的许多论断已深入到曹操军事生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