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常对自己的亲人做出过分亲密的动作,甚至连一句“谢谢”都不好意思对父母说出口,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接受父母的关怀与宠爱,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还常常发现父母亲之间的话也不多,说的无非是单位或子女,几乎没听过他们互相称赞、道谢、言爱,但谁都知道有了父母的关爱,这个家是温暖的,而他们之间也是相爱的。
一样的道理,《东京日和》让我有机会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其实每天都发生在父母身上的事,或者我结婚后所要过的日子:单调乏味,机械重复,每天各自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基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无人可以超越。我一直是害怕过这种日子的,也一直替父母亲悲哀,我向往热烈激情、富有情趣的生活,但是有了《东京日和》给了我相爱的感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彼此惦念、彼此关爱,让人不可思议地感动。
这一次的感动不激烈不精彩,却综合了《情书》的绵长和《鳗鱼》的深沉,它告诉我生活本身的纯粹伟大。
《闰年》从剧情来看,几乎是一部爱尔兰版的《人在囧途》,因为一次误打误撞的旅行,让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男女找到了真爱。电影美得像诗一样,每一幅画面都像油画般。看完会让人产生冲动,恨不能立刻飞去爱尔兰。那里有古堡,有传说,还有看似落拓迷茫、实则善良专情的英俊帅哥。
片名源于一个爱尔兰传统,据说每个闰年的2月29日,女方向男方求婚,就能大功告成,得到幸福。于是,女主人公安娜就此踏上求婚之路。她的男友在都柏林出差,她从波士顿出发,高跟鞋,长风衣,拖着LV旅行箱,完全是大城市里的“白骨精”装扮。怎料事与愿违,途中遭遇暴雨,航班改停威尔士。她不听劝阻,执意继续前行。换了渡轮,她以为都柏林就在前方。结果,轮船把她带到了爱尔兰的另一座小镇丁格尔。此地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安娜像个外星人一样冲进丁格尔的一家小酒吧,此刻她的狼狈与困顿,任谁都能一目了然。
可是这个倔强的姑娘仍然坚持信念,她要赶在2月29号到达都柏林向心爱的人告白,花再大代价,也无法阻挡她追求真爱的步伐。看到这里,我们以为故事的结局已《闰年》:爱在他乡颠沛时
导演:安南德·图克尔
编剧:西蒙·比尤弗伊/哈里·艾尔方特/德博拉·卡普兰
主演:艾米·亚当斯/马修·古迪/亚当·斯科特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爱尔兰
上映日期:2010-01-08
【影片档案】
经显而易见,美丽的姑娘终于历经磨难,达成心愿,从此跟她的王子幸福地生活。但是你错了,故事的男主人公此时才刚出现,他就是安娜误打误撞进入的那家小酒吧的老板。
该老板胡子拉碴,又瘦又高,一副吊儿郎当的痞子模样,彼时正被人追债。因为安娜一句豪言,愿出500欧元搭车去都柏林。小老板看在钱的份上,便当起了安娜的司机。两人结伴而行,开始了又一段不省心的囧途。
女人过惯了城市生活,事事相信有钱就能搞定,待人处事犹如急先锋,不思考,先行动,常常遭人算计,状况凄惨。男人则生性散漫不羁,说话做事都慢半拍,哪怕看着女人出丑,也不会抢先上去帮一把,非得看对方实在不行了,才笃悠悠出手。就是这么两个浑身不搭调的男女,却在一路的颠沛流离中生出真情来。
那份真情从一个吻开始:两个人先后经历了车子落水、行李遭劫、错过火车等倒霉事,后来到一家乡村客栈投宿,被人误以为是一对小夫妻,起哄让他俩表演“当众接吻”。就是这个吻,从不情不愿的蜻蜓点水,到相互缠绵的不依不舍,吻出了感情,吻到了心里。
再下去,女人开始发慌,她原本坚持的信念是否还要继续?男人也在发愁,爱上这个不着调的女人,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出击?两人被安排同床共枕一宿,却只是各自辗转,谁也没有任何行动。天亮了,旅途接近尾声,两人心里也已翻江倒海,费尽思量。
爱尔兰的风景都看透,安娜终于到了都柏林。又一个意外摆在眼前,不等她开口,正牌男友已经单膝下跪向她求婚。她愣在原地,心里不知是喜是悲,回头看,那个落拓男子已经消失不见。
安娜以为这段旅程就此结束,未料命运还是在不远处朝她挥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向未婚夫提问:“如果房子失火,给你一分钟逃生,你会带上什么走?”未婚夫的选择全是金钱财物,丝毫没有她的位置。此刻她才醒悟,原来内心的挣扎是因为真爱不在眼前,在遥远的爱尔兰。
最后的结局,依旧大团圆。安娜跟随内心的声音,再返丁格尔。她的真命天子其实一直在等她,带着母亲的传世戒指,等待心爱的姑娘再次出现。
本片的导演是曾执导过《她比烟花寂寞》的安南德·图克尔,在《她》中,他将英国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一生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当时就有评论说《她》是近年来最为复杂的人物传记片之一。无怪乎有人说,《闰年》又展现出了安南德拍摄类型片爱情喜剧题材的功力。
同时,爱尔兰的美景和美妙的音乐也为本片锦上添花。镜头里的爱尔兰,不是唯美,胜似唯美,释放着浓厚的故土气息,让人产生强烈的拥抱大自然的欲望。曼妙的音乐则穿插全片,在片尾列出的歌曲就有15首,最让人心动的是安娜和酒吧老板在公路长椅那一曲。德兰克醒来后以为安娜已经离开,正暗自沮丧时,女歌手轻慢慵懒的歌声缓缓到来,安娜出现,两人交谈,音乐结束于都柏林明亮的街头。这首歌是英国女爵士歌手葛温妮·荷贝演绎的《OnlyLoveCanBreakYourHeart》,此情此景,妙不可言。
就是这么一部看起来颇为俗套的爱情风光片,却让人看得心里暖洋洋。爱情是不是非要等到2月29号才开口?跟你相处的那个人,是不是你的真爱?如果给你一分钟逃生,你会带上什么?好好想一想,但愿你已找到答案。
因为有杰瑞米·艾恩斯和朱丽叶·比诺什,在没有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就本能地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偷情的电影。或许是因为杰瑞米在《洛丽塔》中的表演给我太深的印象,以至于我总是觉得他这个越老越有味道的男人是那么不安分,眼睛里可以放射出猎食般饥渴的欲望。而这次的女人是朱丽叶·比诺什,《蓝色》中的忧郁,还有《布拉格之恋》中的少女形象,每一次都令人有不自觉的跌落之感。脸颊上的一抹微红,迷离的眼神,大概所有的男人都愿意是她的俘虏。于是《爱情重伤》的开启是因为这两个吸引我的演员。
事实上,看完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一句话:“万恶淫为首。”自己都觉得搞笑,怎么会想到这句话。但是仔细想想,所谓“重伤”,或者说影片的英文名字“Damage”
都带着无可挽回的破碎之意,所有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淫欲放纵的结果。好在最后杰瑞米独身一人的漂泊让影片中弥漫的不节制有了一种缓冲的暂停,当画面定格于那张放大的黑白照片时,我在想:性到底在生活中意味着什么?
曾经写过一些文字,关于“情人”所想到的“性与爱情”的关系。发现很多时候《爱情重伤》:男女很容易,爱情很难
导演:路易·马勒
编剧:戴维·黑尔/约瑟芬·哈特
主演:杰瑞米·艾恩斯/朱丽叶·比诺什/米兰达·理查森/拉珀特·格雷夫斯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法国
上映日期:1992-12-02
【影片档案】
性和爱情居然是分开的,并且很多人告诉我“分开远比同时进行现实而普遍”。男女很容易,爱情很难。于是,我想,大概将来有一份两者并存的感情就是一种幸福了。
而在《爱情重伤》里,杰瑞米第一次看见朱丽叶的时候就有两个人深深的对望,仿佛要吃掉对方似的饥渴从旁若无人的对视中流淌出来。接着的第二次相见是单独会面,没有语言,性就是一切。展开的时候那么容易,我仓皇地坐在银幕前,不晓得为什么竟然感到恐惧。我以为会有一些犹豫、曲折、荡漾,那样缓缓坠落的过程,没想到什么也没有,就是“性”,爆发似的如饥似渴,西方人的感情就是那样直接。我终于明白,在他们眼里,性是一种表达方式,类似于东方人的牵手、凝望、百转千回的想念,都是一样的感情,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
后来的情况一如那些出轨的男人都能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一声叹息》,那是完全中国似的尴尬。不过西方的男人女人不一样,男人是很快希望斩断自己妻子的那根弦,他头脑发热得无法抑制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中国男人一般很难下这样的决定。不过他遇到的女人有点复杂,若即若离、不紧不慢的脚步更是令人无可抗拒。
女人要嫁的是他的儿子,一切伦理道德在此碰撞。而他企图同时拥有妻子与情人的念头和梁亚洲有着惊人的相似,结果是他还有一个一无所知的儿子,这就注定他将失去一切。面临这样的境遇,发出的就不仅仅是一声叹息,或许应该是更激烈的呐喊。
权力、地位、家庭、爱情都随着儿子的坠落而彻底毁灭-儿子是失足跌落。我在想如果不是极度震惊中的失足,这个年轻单纯的小伙子后来会有怎样的举动:杀了他的父亲?抑或杀了他深爱的女子?还是他自己?我总觉得他会杀人,相比之下倒还是仓皇地坠落更好一些。死,使尘埃落定,完成了他的一生。悲剧人物就是这样塑造的吧。
和《洛丽塔》中的男人一样,杰瑞米仿佛很善于演这种内心有着张扬欲望的男子。
瘦高个子的他一改《洛丽塔》里的落魄和挣扎,在《爱情重伤》里他是自由而不节制的。
位处上层建筑的身份其实更增加了他放纵的表现力,每一次和朱丽叶的对手戏几乎都是疯狂的做爱。原本冷色调的布景和冬天萧瑟的环境因此变得灼热,欲望的燃烧和弥漫在镜头下流动。
影片中的朱丽叶显然比男人复杂,有一段藏着乱伦和热恋的往事在她的历史中发出尖锐的光,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接近她的人要小心和谨慎。但是就像一朵罂粟,她盛放在男人的眼前,没有人能够抗拒。而只在她眼里隐隐流露出的孤寂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这个女人内心的恐慌,我想她一定也是渴望安全和停落的。影片最后,听见杰瑞米对着照片的独白,她终于和别的女人没有任何区别,身边有男人,手里有孩子,这就是天使落难到人间后的全部。每个女人都是这样一个落难的天使,我以为。
还是坚信爱情的展开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尽管我相信有一见钟情的快感和疯狂坠落的疼痛,但是依然觉得那种经过时间酝酿的爱情才能荡漾于心。而同时我却迷恋有人给我尖锐的痴狂,让我不顾一切地扑进他的怀抱,断了自己思想的可能。
到底我要什么,我也不知道,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矛盾和不知足的吧。但要紧的是,当需要尘埃落定时,希望不要不合时宜地疯狂和坠落。
曾有一段时间,我的眼前总是反复出现着这样几个画面:刘德华倒在地上,他的头顶中了枪;他为了兄弟做了这最后的一次拼杀;他的旁边就躺着那个让他去死的兄弟-张学友。
刘德华的眼睛没有闭上,倒下的瞬间,他想到的是自己和张曼玉的第一次亲吻,那样激烈、那样沉溺,在电话亭的惨白灯光中没有呼吸的吻。
他们那样躺着,尽管屏幕上没有血,可是我看见了很多血,还有痛惜、离别、质问、脆弱、无助和惶惑。
这种感觉有点像看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当画面最后定格的时候,我知道说什么都没用。这就是青春,这就是宿命,这就是沉溺。只是我仍然不停地在问为什么: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还要去?为什么不能走开?为什么飞蛾扑火般地义无反顾,任凭爱情或者理智的丧失?
跟大岛渚很相似,《青春残酷物语》是大岛渚早期的作品,而王家卫也选择从《旺角卡门》这部关于青春与江湖的电影开始成为一个导演。我知道,今天还在拼命说王《旺角卡门》:相忘于江湖
导演:王家卫
编剧:王家卫
主演:刘德华/张学友/张曼玉/万梓良/林蛟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1988-06-09
【影片档案】
家卫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就像罗大佑、村上春树、王菲等这些被贴上了时代标记的人,因为被说得太多太反复,于是追随变成了俗套,再说就是无聊。可是,亲爱的,请你们停一停,请你们原谅我十多年之后才看到这部电影,请你们体谅一下作为一个年轻人,面对这样残酷的青春与江湖心里的震动与恐惧。所以今天我仍然不合时宜地提起这部电影和这个导演。
刘德华在里面是一个到死都帮兄弟的江湖大哥,被人喊一声大哥,于是赴汤蹈火,于是飞蛾扑火,他在电影里就叫“华哥”。张学友如同他在电影里的名字一样,总是变不成飞蛾而注定只是一只乌蝇。只是他不甘,坏就坏在不甘上。一次次地试图猖狂、试图挣扎,一次次地颓败破碎、倒在血泊中。牵连的是他的华哥,疼爱他的也是他的华哥,最后跟他去死的还是华哥。而张曼玉,哦,这个女人让我说什么好呢?明明知道深陷下去是无底的黑暗,知道一切无非幻觉,知道不要靠近-靠近等于坠落。只是女人仍然选择爱情,选择回头放弃另一份期待而回头看这个没有明天的男人。
王家卫让他们的爱情朦胧地存在于一个易碎的玻璃杯中,让他们在离开香港、离开江湖的大屿山开始爱情,让他们深深地亲吻,让男人上楼、女人跟着上楼。他们毅然决然的时刻,我们只看到张曼玉看似迟疑却异常清晰的背影:踏着红地毯,她跟他上了楼、过了夜、做了他的女人。
很多曲折在中间,放不下的始终是这个纷繁动荡的江湖。江湖里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表面的虚荣和内里的颓败。但是乌蝇看不见,乌蝇只想有朝一日成为飞蛾、蝴蝶或者别的闪光耀眼的东西,只要不是现在谁都看不起的乌蝇。但是华哥看不见,华哥看见了也当作看不见。为了兄弟,他放弃爱情,或许他从来就没有选择过爱情和生活,他只要他的江湖。但是我们看不见,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如此疯狂、如此激扬、如此惨烈、如此不顾后果义无反顾过。我们不懂很多东西,比如珍惜、比如幸福、比如取舍,我们却以为自己明白一切。
最后的时候,一切尘埃落定。
张曼玉知道他这次走真的就是最后一次了,但是没有办法,只是看着他的车越来越远,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华哥也知道这次走是永远回不来了,但是没有办法,他还是去了,他的心里有了选择,他知道辜负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乌蝇更知道这次去就是死神的召唤,但是没有办法,他仍然要去,他觉得死了也值得,因为他终于可以做一只出名的乌蝇了,即便连累大哥、即便再也没有过去和将来。
这就是王家卫的第一部电影,里面已经有了很多他的招牌镜头。晃动的、模糊的慢镜头和长镜头,悠悠的背影和模棱两可的距离,没有未来的爱情和承诺。
我总是在想:我们什么时候算是真的长大,什么时候才算懂得体谅与宽容,什么时候懂得爱?
旺角卡门,哪里的旺角,谁是卡门?
还是英文名字比较容易懂:AsTearsGo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