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部典型的杜琪峰作品,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老杜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三十多年前,他的导演处女作名叫《碧水寒山夺命金》,讲的是一个古装版黄金大劫案的故事,几个人因为一车黄金阴差阳错发生了命运纠葛。彼时风华正茂的刘松仁和钟楚红,联袂演绎了这段乱世传奇。如今,当年的TVB学员小杜,已经成为叱咤香港影坛的杜佬,并且一手缔造了“银河映像”的辉煌。
所以,当看到这部《夺命金》时,熟悉杜琪峰的人一定会想:隔了三十多年,是又要唱一出老戏?结果发现,戏非但不老,还唱出了新花样。或许故事的核还跟三十多年前一样,关乎命运流转,一切皆有定数;但无论叙事年代,还是呈现方式,均有了质的飞跃。在《夺命金》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成熟霸气,却又不失悲悯之心的杜琪峰。
单从观影感受而言,《夺命金》显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商业片。有一定欣赏门槛,尤其是前半段,几乎以纪录片的方式,将一个银行职员的工作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复一日进行着烦闷单调、毫无成就感且不时会遭受各种心灵创伤的工作。看得《夺命金》:悲凉残酷的现实寓言
导演:杜琪峰
编剧:银河创作组/欧健儿/黄劲辉
主演:刘青云/何韵诗/任贤齐/胡杏儿/卢海鹏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2011-10-20
【影片档案】
人无聊至极,忍无可忍。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你会发现,前半段的铺垫是如此必要。
这份跟钱打交道的工作如此乏味,令人发指!也因此,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逃离的方法,可以跟这里的一切彻底告别,那么是不是让你做什么,你都愿意?更何况,你什么都不用做,只是拿走一包“失去主人”的巨款而已。
故事被切割为几段,分别由几个看似无关的人物牵引。最先出场的银行职员,由何韵诗饰演。她的表演从容到位,甚至连她自身的强大气场都被收敛得妥妥帖帖,哪怕发型依旧男仔,却是丝毫不酷不张扬,全然蜕变为敬业压抑的银行女职员。而男一号刘青云,则在差不多半小时后才现身。他的出现,打破了此前空虚无聊的观影气氛,瞬间制造故事张力,使剧情开始起伏。故事格局也被改写,将镜头从银行带至喧闹生猛的黑道。
刘青云饰演一个黑道跟班兄弟阿豹,重情重义,为了保释大哥,四处求人借钱。
他身上的黑色幽默与现实困境,令人唏嘘。整天穿着花衬衫,使劲眨眼睛,说话做事都一根筋,又搞笑又悲凉,刘青云着实演活了这个小混混,也奉献了他近年来最出色的一次演出(前一部《大魔术师》也不错,但因是喜剧,表演上难免有故作夸张之嫌)。
这个小混混差点儿卷入一桩命案,又阴差阳错地拿到了另一包巨款。
至此,这个故事大体上有了一些眉目,是关于两包巨款引发的一系列连锁事件。
再然后,随着剧情深入,与巨款发生关联的人越来越多,而每个人又都活在各自的世界中,彼此并无纠葛。可惜,命运之手终究谁也不曾放过,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轻轻一推,一切顺理成章,且难以挽回。
更崩溃的是,造成这一切的最初因由,并无一个具体的个人。也就是说,谁都有可能是凶手,可是谁都没有做错什么。在这个弱肉强食、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所有人都是自私苟活的一员。其实我们身边每天都上演着人为财死的戏码,只不过有人不幸中招,大多数人只是习惯熟视无睹罢了。
所以,《夺命金》在我眼里是一则不折不扣的现实寓言-悲凉残酷,活色生香。
有意思的是,大概也只有在杜琪峰的镜头里才能看到如此落魄无奈的黑道,无论大哥,还是小弟,都混得好没出息,分分钟都处于惶恐不安的压抑中。这种惶恐不安的压抑也在另一主角任贤齐身上显现,可惜任贤齐和胡杏儿的那根线实在太弱,直接拉掉也无不妥。这也是本片的几处遗憾之一。
除了编剧功力外,影片剪辑同样出众。尽管同一时空的并线叙事法,创意并不新鲜,但杜琪峰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和对节奏的把握,体现出他强大的控制力和足够的耐心。
加上精彩的配乐,明拙实精的摄影风格,都让《夺命金》从同类港片中脱颖而出。
此外,原片结尾极震撼,一连串事件之后,刘青云与何韵诗于芸芸众生中擦肩而过,形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偶然感。无限寓意在其间,成就一部佳片。遗憾的是,内地公映版最后加了一场戏和一组字幕,让这份震撼荡然无存。
毫无疑问,看完《小东西》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会有很多疑问,这就结束了?这也算电影?因为跟传统剧情片比起来,这真的更像一则寓言,甚至只是一个小品。我的意思是,这可能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简单、最安静,同时从某种程度而言,却又是最复杂、最难以言说的一部片。
不过,这片子虽然没什么故事情节,却颇耐人回味。至少我看完后,想了好久。
故事结构很简单,前半部是毛焰演的农民和托马斯演的外国画家的故事,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来了一个外国人,投宿在一个很闭塞无知的中国农民家。两个人语言不通,完全鸡同鸭讲,倒也生出一些默契来。
不少细节,很有意思。比如,两人喝酒,农民用一把猎枪,硬生生让不胜酒力的老外喝得东倒西歪,但其实他就是想跟他开个玩笑罢了。再比如,两人并排躺着晒太阳,醒来后发现彼此都光着膀子而尴尬地用手遮挡。上半段的最后,老外要离开了,给农民房费,一个嫌少不要,一个却以为是客气不要,两人互相扯皮的过程也很搞笑。
若没有下半段,这片子只是简单,不会有这么丰富的联想。下半段的展开,完全《小东西》:犹如白纸,无限风光
导演:朱文
编剧:朱文
主演:托马斯-路德维得/毛焰/金子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2010-10-25
【影片档案】
把人从空灵的状态拉回到现实中。镜头语言也换成了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手法,并且交代了毛焰和托马斯两人的真实身份(确实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由此便会产生诸多联想,形成这部电影的巨大张力。
显然,朱文在尽量撇去传统叙事起承转合的规律,他把故事尽可能地简化,甚至不设置任何戏剧冲突。但是他却用两个看似突兀的人物来带出更多隐喻,即金子饰演的黑衣女和一个混血儿饰演的白衣男,两人没有一句台词,完全依靠肢体动作演了一出生离死别化成蝶的苦情戏,看客们倒也看得真切,完全不用任何解释。可见,语言果然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有时候不用语言,我们或许能感受到更多别人的内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近乎默片的段落,包含了功夫、动作、科幻等商业片元素,且动作戏是以最经典传统的老派武打片形式呈现的。在一部文艺片里,同时看到这么多元素不可思议地糅合在一起,这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是很难见到的,使得本片犹如一张白纸,却有无限风光在此间。
那么,如果硬要概括《小东西》的精神主旨,我想就是两个字:沟通。农民与画家的沟通,东方与西方的沟通,前世与今生的沟通,地球与外星球的沟通……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沟通以及长期的默契共处,变成了一条必要的生存之道。
没有大道理,没有大场面,没有大制作,更没有大野心,以“小东西”为名,可以看出朱文的无负担和轻松感。他自己无负担,因此也不希望观众有负担,甚至是很高的期待。这就是一部很简单、很轻松的寓言似的小片,观众群有限,因为显而易见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类型。通过这部片子,我想朱文是真的放下了。10年,3部电影,回到最初的圆点,这份执着和从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撇去电影不谈,我为他的这份坚持鼓掌。
对《海上传奇》的诸多期待,一则源于贾樟柯,二则因本人乃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于是这部片,对于我个人便有了更多意义。不过,整个观影过程其实并不愉悦,甚至是很难受。就好像看到一个多年未见的旧情人,如今目睹他的迟暮苍老,却仍对当年种种记忆犹新。那种感觉,夹杂着岁月流逝的心酸与无奈,纵使千言万语,却也无从开口。
因为是个上海人,所以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对这座城市知根知底。不想,如今隔着镜头,竟有一种强烈的似是而非的错觉-以为自己都知道,但其实什么也不知道。
这部影片,就是对我们这些上海人的一个警醒;或者说,不单单针对上海人,也是对于中国所有正经历着巨变的城市的一个警醒。我们跑得这么快,拼命赶路,埋头飞奔,早忘了自己从何而来,自哪儿起步。我们就像得了集体失忆症一样,所有人都步履匆促,潦草慌张,顾不得怀念。
显然,无论是讲述者的选择,还是讲述内容的取舍,都是贾樟柯“主观”创作的悉数体现。如此来看,《海上传奇》确是一部非常贾樟柯的电影。除了韩寒以外,镜《海上传奇》:唱到骨子里的岁月之歌
导演:贾樟柯
编剧:贾樟柯
主演:赵涛/陈丹青/杨小佛/杜美如/费明仪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2010-07-02
【影片档案】
头里的人,大多白发苍苍。讲的也多是过去旧事,一些很个体、很细节的人生往事。《三峡好人》中的社会百态(我始终认为《三峡好人》是一部匪气颇重的江湖片),继续延续了下来;又比《24城记》更真实、更直观。如此一来,《海上传奇》尽管只是口述历史的拼接,却照样讲出了一段民族心灵史。
印象最深的是革命志士王孝和的女儿,讲述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王孝和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与片中诸多讲述人相比,更是如此。但是她以一种寻常语气娓娓道来当年父亲牺牲后,母亲如何艰难抚养他们长大。她虽未曾见过父亲,只从相片上认识他,却时时刻刻都惦念着他。言及此,革命年代的风云际会统统散去,唯留下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思念。这种个体私密的情感倾诉,着实令人动容。
此外,如陈丹青、杜美如、潘迪华等本身既是大家,在镜头前自是独立成章,引人入胜。韩寒的结尾,也颇为精彩。与陈丹青的开篇,首尾呼应,相得益彰。可以料想,这种设置,定有独特寓意。
纵观全片,除了18段讲述之外,穿插的空镜切换与赵涛所出演的空间转换之间,亦断亦续,同样耐人寻味。既交代了上海自开埠之初水运交汇的由来,亦是百年来城市变迁的一大缩影。尤其是苏州河上的一座座桥,形态各异,连绵不绝,仿佛历史的一页页篇章,哪怕只是快速翻览,也已风情尽现。
可惜,这座城市变化甚巨,只言片语,便已叫人无法消受。今昔往年,不能对比。
唯有记录,不做评论。难得贾樟柯能保有如此情怀和定力,自始自终把握着一种从容淡然的节奏,同时赋予了影片极大的张力和质感。不怨不艾,不紧不慢,既亲近历史,又点到即止,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所以,在我看来,《海上传奇》恰如一曲献给上海的爱的挽歌。唱到骨子里,留下一声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