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是国内一家非常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家具品牌制造商,其制造的家具一直是高级、豪华的代表和品质的保证。但就是这么一个高端品牌,却在2011年7月遭遇了“滑铁卢”。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家具高端品牌代理公司达芬奇公司,部分产品非意大利制造,原料非名贵木材。这一消息出来后整个舆论哗然。因为“达芬奇”品牌并非寻常家居店,而是具有多年口碑和销售经验、注册资金过亿,并筹备上市的集团式品牌家具公司。如此实力雄厚的家具品牌竟曝了这样的丑闻,实在很不可思议。后续负面报道不断,成为了“达芬奇”怎么也醒不来的噩梦!
7月10日事件被曝光以后,引起了各地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达芬奇家居成为众矢之的。各方压力笼罩而来,让这个品牌企业猝不及防。慌乱中为挽回信誉,达芬奇公司准备第一时间开新闻发布会。这个“危机公关”行为不但没起到效果,反而把达芬奇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7月13日下午,达芬奇家居在北京召开情况说明会。CEO潘庄秀华和多位厂家代表坚持表示,所售意大利品牌家具均为100%原装进口,只有好莱坞等美式品牌是全球采购。这场原本应该给消费者交代的新闻发布会,变成了“痛说革命家史”会,该CEO不断陈述创业艰难史并飚出眼泪,但这并没引起人们同情,反而让在现场讨说法的消费者大为不满,最终新闻发布会草草结束。
发布会的召开反而帮了倒忙,令其高层始料未及。一时舆论质疑和更多负面消息铺天盖地,甚至有网友把该CEO照片进行修改,做成了蒙娜丽莎哭泣照来进行讽刺。随着不适当时间、不适当地点、没有切中要点的危机公关失败,达芬奇已进退维谷。就在此时。国家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达芬奇”旗下产品、产地并非公司宣称的意大利原产地,而是在中国包括东莞等地制造的。有的是“出海一日游”再回来报关称是进口产品,有的是从保税区进口再到国内销售。
其次是关于产品质量,查出其部分产品并不是实木家具,而是密度板加“三聚氰胺”板制成,宣称纯手工制作的雕花,其实是树脂做的。媒体直指其经营暴利。例如,一款原本售价30万的家具,在其供货商那里只有3万块,可见其暴利。
虚假宣传、虚假产地以及其产品质量问题让“达芬奇”再也hold不住,一些地方门店或停业或被查封。曾经红火的家居店变得门可罗雀。这还没有结束,随着时间推移,竟然又传出其上市账目造假的丑闻,达芬奇上市几无可能,并且还要面临成千上万消费者的索赔。这一事件,直接导致“达芬奇”的信用破产。
在这里我们不再对“达芬奇”进行过多的谴责,而是冷静分析提炼其参考价值。事件过后不禁产生很多疑问和思考,为什么一个连实木都不用、质量没保证、伪造产地的企业会长时间受到市场追捧呢?仅仅这些就能造就达芬奇品牌吗?当然不是!
“达芬奇”从成立开始十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资料显示,近10年“达芬奇”在内地6个城市分别开设了规模不一的品牌专卖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和成都)。其公司高层曾说过:仅上海跟北京两地加起来,一个月营业额就已达到新加坡一年的营业额。而其净利润也十分惊人,资料显示2008年“达芬奇”公司营业收入266亿余元;净利润5700多万。2009年营业收入305亿余元,净利润4000多万。为什么“达芬奇”品牌会发展如此迅速呢?其实这跟其专业定位与包装手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达芬奇”是当年为数不多开家居专门店的企业之一,这就营造了一种品牌概念。其对客户的服务非常周到,产品定位于富裕阶层。为了强化富裕阶层优越感及奢华享受氛围,“达芬奇”店面不仅装修豪华,且服务非常高标准。不仅给客户准备现磨咖啡,还会有贴身设计师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让有钱人进去就有一种无上优越感,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心理需求。同时这种“拔高”现场气势就阻绝一般消费者进场的勇气,更加提升了其门店的豪华气势。这样逐步在富裕阶层形成了行业口碑。不仅如此,“达芬奇”对其产品定位强调欧式豪华风情,洋品牌对中国消费者有一种遥不可及的诱惑力和品位提升感。为了让消费者有这种感觉,“达芬奇”采取了与国际奢华品牌紧密贴合的方式。除了代理国外品牌之外,“达芬奇”不惜工本,邀请顶级奢侈品品牌创始人访问中国。并经常在发达城市外国人聚居的地方举办家具展,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借外国氛围提升品牌地位,实际主要消费对象是中国人。凭借着创造出的口碑和专业营销模式,“达芬奇”身价不断在提升,也逐步赢得了市场。
但“达芬奇”销售多年,其很多家具原料并不高级甚至化学物超标却没人发觉,似乎不可思议。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些购买家具的消费者要的是欧洲的奢华感,对于产品质量信任其实是包含在品牌里的,他们相信这么贵的价格、这么奢华的档次不会出现质量问题。由于对于国内同类产品信心不足,富裕阶层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自然不愿买信不过的产品。这就成为“达芬奇”营销手段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些舆论矛头也指向了这些富有阶层,认为他们盲目对海外品牌迷恋,忽略了对产品本身品质以及产地的注意。不过在这一点上却未免偏颇。
就消费地位来讲,富裕阶层和普通消费者并没有区别,消费者本身不具备相关专业资质,更不用说质量监督了,而关键是不管买什么产品,其监管程序也不在消费者这里。消费者没有这个责任,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辨别产品好坏品质高低。这些都是相关监管部门以及监察程序的责任。可国内相关监管目前阶段漏洞很多,在此大环境下出现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手法也就不奇怪了。
“达芬奇”品牌从整体看,不能完全说是一家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公司。因为它有着十多年的行业积淀及客户口碑。其产品也不都是掺假以及质量有问题的产品。但是企业一旦萌生了这种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短线”赚钱手法,就必然会留下长久的隐患。代价自然是丧失品牌诚信这个无形资产。而海外品牌是否就真应该那么贵?其实就本身材质和设计带来价值来讲也是天差地远。不过由于他们多年品牌积累,以及绝对保证自身品质的企业隐形资产,就保证了的品牌价值。尤其是在产生了行业诚信危机的国内市场,国外产品优势就更明显,自然也就具有暴利性。“达芬奇”多年看重的也是这一点,自己无法具有人家的品牌灵魂,就把自己贴近别人一点,一样也能造出效果。
这本身就是忽略品牌本身价值的一种潜藏隐患,但原因却是复杂多面的。就像后来揭发“达芬奇”涉嫌骗退税以及上市造假的事情,十分值得引以为鉴。像这种钻退税漏洞、上市的资料造假事件,国内企业做得还少吗?“达芬奇”只是倒霉,刚好被关注,就挖出了这些事情,但品牌失信具有墙倒众人推的特点。像举国关注的“中国概念股”海外失信风波、国内的一些公司业绩造假事件等等层出不穷,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这场“达芬奇”本身的危机,更像是对国内行业急功近利的一场拷问。“达芬奇”做的这些固然可恨,但可恨的公司又岂止这一家,由此引出的对行业诚信的质疑之声也远不会停止。到底该怎么去保护那些兢兢业业求生存的企业权益不受到排挤、不生存维艰才是最该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