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说:“为什么这样笑呢?”王后一再这样问国王,国王却说:“我不告诉你!”王后说:“国王要不把这事告诉我,我就在你面前自杀。”
国王说:“我先出去,等我回来再告诉你。”
国王便从宫廷走出。龙王变出几百只羊过河。有一只怀孕的母羊同公羊说:“你快回来接我!”
公羊说:“我太累了,不能返回去接你过河。”
母羊说:“你不回来接我过河,我便自杀,你没有看到国王得为妻子去死吗?”
公羊说:“这个国王太傻了,竟然为妇人去死。你就是死了,难道说我就没有别的母羊了吗?”
国王听到这些话,自己心里想:“我作为一个国王,难道还赶不上羊聪明吗?”
国王回到宫廷里,王后又说:“国王若是不说给我听,我就当场自杀。”
国王说:“你能自杀,那太好了。在我宫中,妇女多得很,做什么也不用你了。”
翠鸟做巢
◎文/李光辉
过分的爱护反而引来了危险,爱的给予要适当。考虑问题应该全面、眼光放长远。
翠鸟为了自身的安全,把鸟巢搭建在树梢上。它们生了蛋,怕蛋滑下来打破,便把巢改筑在了较低的地方。等到小鸟从蛋里孵出来,它们又担心小鸟从巢里掉下来跌死,便又筑了一个离地面较近的新巢搬进去。
翠鸟每天衔食哺育小鸟,听着小鸟们吱吱唧唧的叫声,它们高兴极了。等到小鸟羽毛渐渐丰满,便更加爱护它们了,由于担心小鸟掉下去摔死,便在离地面更近的地方重筑新巢。但是,它们的巢离人太近了,即使是小孩子一伸手也能捉到它们。翠鸟处心积虑地保护幼雏的安全却未曾预料过度的疼爱反而给孩子灭顶之灾
弃璧保子
◎文/赵德斌
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谊,患难与共才是长久和永恒的。
有个国家遭到了相邻的大国的进攻,百姓们纷纷逃难。有一个名叫林回的贤士,丢掉价值千金的宝玉,却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有人问他:“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逃跑啊?是为了保住钱财吗?可婴儿并不值钱。是怕受拖累吗?携带婴儿逃跑会增加许多困难。你丢掉了价值千金的宝玉,偏偏要背着一个没有价值的婴儿逃跑,这是为什么呢?”
林回答道:“那块宝玉只不过因为值钱才和我有关联,这孩子却是我的至亲骨肉,他和我是天然地关联在一起的啊!”
凡是因为财帛货利联系在一起的,碰上患难就会相互抛弃;凡是因为骨肉情义彼此联系的,碰上患难却会相互救援。相互救援和相互抛弃,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天壤之别啊!
五十里与三十里
◎文/王新龙
名称改变,实质却未变,看问题要绕过表面看实质。
古时候有一个村落,离都城有五十里远。这个村里的水十分甘甜,国王就命令村里人,天天给他送这甘甜的水。村民们受不了这劳苦,都想迁移到别的地方,远远离开这个村子,躲开这种苦役。这时,村长对乡亲们说:“你们先别走,我这就去国王那里替你们求情,把五十里改成三十里,让你们离京城近些,这样天天往来就不疲劳了。”
于是,村长就进城向国王提出了请求,国王立即把五十里改成了三十里。众村民听说后,都非常高兴。有一个村民却说:“这路程本来就是五十里,把它说成三十里也没有什么不同。”
大家虽然听了,可还是相信国王的话,到底不肯离开这个村庄。
五十步笑百步
◎文/赵德斌
表面现象不同,不一定本质就不同。看事情要洞察本质,不能只看表面。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治理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闹灾荒,我便把那儿的灾民迁移到河东,同时还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往河内。假如河东闹灾荒,我也是这样办理。我曾经观察邻国的政治,都没有像我这样关心百姓的。但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臣民也并不因此而增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来做比喻。咚咚擂起战鼓,枪尖刀锋一接触,作战的人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向后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下来。那些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说他胆子太小了,那怎么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而已,但这同样是逃跑嘛。”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朝三暮四
◎文/王新龙
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就会使人上当。看问题要分析实质,不能被假象所迷惑。
宋国有个喜爱猴子的人被人称为狙公。他很喜爱猴子,在家里养了大大小小许多猴子。他能够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懂得主人的心思。狙公情愿节省家里的口粮,来充当猴子的饲料。不久,他家里的口粮快要吃完了,打算限制一下猴子的粮食,狙公担心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哄骗猴子说:“今后给你们栗子吃,早上三个,晚上四个,行不行呢?”猴子们听了都跳起来,非常生气。
过了一会儿,狙公又说:“今后给你们栗子吃,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回行了吧?”猴子们一听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涸泽之蛇
◎文/赵德斌
要善于识别变化多端的诡计,只看表面现象而不把握实质只能被欺骗。
池塘的水干枯了,水中的蛇要搬家。有一条小蛇对大蛇说:“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人们就会认为我们只不过是一般的蛇过路罢了,必定会被杀掉,不如我们两口相衔,你把我背着走,人们见了就会认为我是神君。”于是,它们便用嘴相衔,大蛇把小蛇背着越过大路,人们看见了,都赶紧躲开,并且说:“这是神君!”
香油换臭水
◎文/李光辉
判断事物要依据特定的环境,不要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
从前,有一位老婆婆,背了一瓶香油在路上行走。她看见一棵果树,就摘下几个果子吃了。吃完,老婆婆感到口渴得厉害,便跑到井边讨些水喝。打水的人便给了她一些水。因为老婆婆刚才吃了果子,这会儿口中果味变得甘甜,所以她觉得那水十分甜美,味道简直像蜜糖。于是她对打水的人说:“我拿这瓶香油,来换你一瓶水吧。”
打水的人就照她说的,给她一瓶水,换走了她的香油。老婆婆把这瓶水背了回去。到家后,原先口里那果的甜味已经消失了,她取出水来喝,只尝到水的味道,再没有别的味了。
老婆婆立刻把家里人都叫来,让大家都尝一尝,看到底是什么味。大家尝了后都说:“这水有一股烂绳污泥味,腥臭难闻、叫人恶心。你怎么把这样的水带回家来了?”
老婆婆听大伙儿这么一说,又亲自取些来尝,果然像大家说的那样。老婆婆后悔极了,说:“我好糊涂啊!怎么拿上好的香油换了一瓶这样的臭水啊!”
两小儿辩日
◎文/李华伟
角度不同则看法不同,认识事物要避免片面性。
孔子到东方去游玩,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孔子问他们在争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远,而中午离我们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上的篷盖那样大,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碗口那么大了,这难道不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还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就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这难道不是近的感觉热、远的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你说谁的知识最丰富呢?”
引婴投江
◎文/李光辉
认识不能从“想当然”出发,凡事要因人制宜,考虑到具体条件的变化。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一个人正抱着一个婴儿要往江里扔,婴儿大声啼哭。这个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这孩子的父亲非常善于游泳。”
父亲虽然善于游泳,儿子难道也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事物,也一定是荒谬的。
弓箭相依
◎文/佚名
事物的存在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仅仅片面强调一面,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个人自夸他的弓说:“我的弓精良,打猎不用箭射!”
另一个人自夸他的箭说:“我的箭特好,打猎不用弓!”
这时,恰好神射手后羿从旁边走过,听到他们所讲的话,就告诉他们说:“你们所说的都不正确。没有弓,怎么能把箭射出去?没有箭,又怎么能射中靶子啊?射箭离开了弓和箭都不行。”
说着,后羿叫他们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刻舟求剑
◎文/赵德斌
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不知随情况变化而变更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这个人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到船靠岸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结果一无所获。
船已经移动了,而掉下去的剑却没有动地方。像这个人这样去找剑,岂不是糊涂透顶吗?
楚人涉雍
◎文/王新龙
必须考虑到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采取新措施,否则就会失败。
楚国人想要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雍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雍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原先树立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了数千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树立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猎者得麋
◎文/李华伟
要注意环境是否在变化,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方法,墨守成规往往会误事。
山林沼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麇鹿更机灵、更狡猾的了。麋鹿知道猎人在前面张开大网,要把自己往网里赶,所以它就调过头来往后跑并冲撞打猎的人。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猎人知道麇鹿的狡诈,就用手举着网假装把它往前赶,麇鹿还是像过去那样掉头冲撞猎人,结果自投罗网被猎人捕获了。
真假稻草人
◎文/李光辉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一成不变地凭老经验办事,不注意发现新情况,就免不了吃大亏。
有一个人养了很多鱼,但经常有水鸟到鱼塘里啄食他养的鱼。为了对付那些水鸟,养鱼的人扎了一个草人,给它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在它手中插上竹竿,然后安放在水塘边上,用来威吓水鸟。
开始时,成群的水鸟只敢在草人头顶盘旋,不敢轻易落下来啄鱼。可是,没过多久它们知道了那是个不会动的假人,便依旧下池子啄鱼,而且还飞落到草人的斗笠上休息,悠闲自在,一点儿也不怕。养鱼的人见到这种情形,便悄悄搬掉草人,自己披蓑戴笠,一动不动地站在地里。
水鸟仍然下到池中捉鱼,并飞到斗笠上休息。这人顺手一把抓住了水鸟的脚。水鸟挣扎不脱,拍着翅膀大叫:“假人!你不是假人吗?”
养鱼的人说:“原先是假人,你再看看现在还是假人吗?”
假老虎
◎文/佚名
办法要随着客观对象的改变而及时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地对待所有事物。
森林里的狐狸老是骚扰一个住在森林里的楚国人。那个人想尽办法也不能奈何狐狸。有人告诉他说:“虎是百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虎都会吓得失魂落魄,只能趴在地上任由摆布。”
那个人便叫人做了一只蒙着虎皮的假老虎,把它放在自己家的窗户下面。一天,狐狸走进来碰上了它,吓得惨叫一声,趴倒在地。另一天,野猪在田里糟蹋庄稼,楚人便叫人把假老虎放在田边的草木丛中,叫他儿子背着梭镖,在大路上等候捕捉野猪。看到野猪后,耕田的人们齐声叫喊,野猪便向田边的草丛中逃跑,遇到假虎又吓得反转身来向路上跑去,结果人们捉到了那只野猪。
这个楚国人非常高兴,认为假虎可以降伏天下所有的野兽。
后来,野外出现了一只像马的动物。楚人也顶着假虎向那只野兽走去。有人阻止他说:“这野兽是一只驳啊,连真老虎都害怕它呢!你要去跟它斗,它会踢死你的。”楚人不听,直冲上前,驳不等楚人近身,飞起一脚,把他的五脏六腑全踢碎了,那个楚国人倒在地上气绝身亡了。
郑人逃暑
◎文/李华伟
解决问题要注意事物的变化,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生搬硬套老经验。
有个郑国人怕热,跑到一棵树下乘凉。
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也搬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挪动。
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搬着卧席随着树影挪动。
结果,这个人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他身上也越沾越湿了。
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还用同样的办法乘凉就别提有多么笨拙了。
狐假虎威
◎文/李光辉
要善于去伪存真,敢于弄清真相,不然,就容易被仗势欺人者所蒙蔽。
老虎搜寻猎物,一天,它捉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能吃我,因为我是天帝派来做百兽之王的。你如果吃了我,将会受到天帝的惩罚。你可以看到野兽们无不因为害怕我而逃命的。你要是不信我的话,那就让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后面,在山林里走一趟,看看百兽见到我有敢不逃的吗?”老虎觉得这个办法很有道理,所以就跟它一路走去。果然,众兽看见了,都吓得四处逃窜。老虎不知道众兽是因为怕自己而逃走的,还以为它们真的是害怕狐狸呢!
被狗咬的人
◎文/王新龙
恶性若受到鼓励,就会更加为所欲为。
有个人被狗咬伤了,到很多地方治都没有取得好的疗效。有人向他建议说用面包擦干伤口上的血,再扔给咬他的狗吃。他回答说:“我想如果这样做,那么全城所有的狗一定都会来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