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士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归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适交(1),参佐(2)咸以贼(3)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往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亮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注释】
(1)幡兵适交:替代的士兵刚刚交接。
(2)参佐:僚属、部下。
(3)贼:指魏兵。这里所引史实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以这样称魏兵。
【译文】
与敌交战,士兵们踏上九死一生之地,而没有后悔惧怕的心理,这都是诚信使然。将领讲信义并且以诚相待,士兵们就会毫不疑惑地誓死效命,因此才能战无不胜。兵书上说:“主将诚信不欺,士兵就会真心效力。”
三国时期,魏明帝亲自率军征讨蜀国。他从洛阳驾临长安,派遣大将军司马懿督统张郃诸军。原来驻扎在雍州、凉州的30万精兵秘密向剑阁进军,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军队正在祁山,蜀军旌旗招展、兵器锐利,防守在险要关口。蜀军换防之际,守在阵地上的只有8万人。当魏军开始布阵时,蜀军替换的士兵刚刚交接。诸葛亮的部将都认为敌兵既多又强盛,没有强而有力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应该让换防的士兵延迟一个月再撤换,合并两部分士兵以壮声势。诸葛亮说:“我统率部队打仗,一向讲求信用。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信义,是古人最痛惜的事。应该撤离的士兵们都整装待发,他们的妻子儿女正引颈企盼,计算着他们回来的日子。即使我军面临困难,我也不能够不讲信用。”说完便下令催促那些应该换防的士兵全部离开。这样一来,应该离去的士兵都很感动,愿意留下来参战,阵地上参战的将士也都鼓足勇气,一心打算拼死效力。他们互相鼓励说:“诸葛亮先生的恩德就是战死也报答不完!”交战的时候,将士们没有不争先杀敌的。他们以一当十,斩杀张郃、击退司马懿。这一仗之所以大获全胜,就是因为讲信义的缘故。
【心得】
本篇强调“信则不欺”,说明讲信用的人不会使用欺骗的手段敷衍士兵。《六韬》认为将帅必须具有“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刘伯温在论述带兵统将时一再强调必须讲究信用、严密纪律、赏罚分明,认为只有做到“信而不欺”才能使部队上下一心、团结对敌。
打仗如此,企业经营亦同。日本著名的松下公司老板在谈到他的管理经验时有这样一段名言:当你的企业集团“发展到1万名员工时,你就必须退居到后面,并对职工表示敬意和谢意。”高明的领导者就应该做到“信以任诚”。
孙武《孙子兵法·计将》把“信”作为将帅五种品德之一种。《吴子兵法·治兵第三》载,魏武侯问吴起,部队行军作战的方法首先应该掌握什么问题。吴起说,首先要明确“四轻”、“二重”、“一信”。其中“一信”,就是赏罚严守信用。《司马法·仁本第一》开篇就提到了治理天下的特殊手段就是战争,而要使用这种特殊手段,就要遵守一些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信见信”,即信用人便为人所信任。《孙膑兵法·篡卒》指出,军队战斗力的坚强,在于赏罚必信。《百战奇法·信战》讲的是“信则不欺”,“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兵器·信》讲了两个方面,一是不欺他国,不欺其民;二是上下信任。
不以信治兵、上下离心,导致兵败身亡的例子也不少。三国张飞,雄壮威猛,骁勇善战,勇冠三军,但他却不体恤士卒,刑杀过分,暴而无恩。最后,在东征发兵之时,死于非命,为部将张达、范疆杀害。
“治兵以信”从古到今倍受重视。以信治兵而胜和不以信治兵而败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给将帅更深刻的启示,那就是用兵打仗,率众御敌,必以信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