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敢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1),魏延(2)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魏司马懿卒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当亮军六十里,堠(3)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4),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5),不得妄出;又令人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6)拊手(7)笑曰:“司马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堠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
【注释】
(1)阳平道:即阳平关,故址在今陕西勉县西。为汉中盆地西边门户,当川陕交通要冲。
(2)魏延:三国时蜀将。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以勇著称,屡有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封都亭侯、西郑侯等。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争权,兵败被杀。
(3)堠:即侦堠,侦察兵。
(4)垂至:谓将要来到。
(5)偃旗息鼓:放倒旗帜,停止敲鼓。意指隐蔽行踪,秘密活动。
(6)参佐:谓僚属、部下。
(7)拊手:谓拍手、鼓掌。
【译文】
与敌军作战,如果自己的势力虚弱,应故意伪装成有实力的样子,使敌人不能探测虚实,不敢轻易与我军交战,如此我军就可以保全。兵书上说:“敌人想与我交战又不能交战,那是因为利用敌人弱点的缘故。”
三国时,蜀国诸葛亮领兵伐魏,兵屯阳平。他派魏延等众将向东进军,只留下1万多军队守城。魏国司马懿率领了20万军队前来迎战诸葛亮,与魏延的军队错开了道路,很快来到距诸葛亮的军队只有60里远的地方。魏军侦探向司马懿报告说:“诸葛亮城中兵少势弱。”这时诸葛亮也知道了司马懿的军队马上就要来到,担心与自己交战。他想调回魏延的军队反攻司马懿,但距离太远,肯定来不及。蜀军将士个个大惊失色,不知道如何是好。诸葛亮此刻镇定自若,命令士兵放倒旗帜、停止敲鼓,不得随便出城;又命令士兵大开四面城门,在门前扫地洒水。司马懿曾经对人说过:“诸葛亮谨慎持重。”现在突然见到蜀军表现出弱势,遂怀疑城内有伏兵,于是率领军队向北离去。第二天吃饭时,诸葛亮对部下拍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故意表示怯弱,设有伏兵,才会顺着北山退走了!”这时蜀军探子回报,事情发展正如诸葛亮所料想的一样。司马懿后来知道了真实情况,十分后悔。
【心得】
本篇主要阐述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我方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如何摆脱被动、争取主动的谋略思想。在与敌作战时,如果我军力量虚弱,就应当以“示形”之法,伪装成力量雄厚的样子,使敌人摸不透我方的真实情况,不敢轻易与我交战,而我“可以全师保军”,伺机再战。
《百战奇法·弱战》:“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孙子兵法、势篇》:“强弱,形也。”是说,弱而示强,或强而示弱,都是用来迷惑敌人的示形之法。战争不仅是力量的竞赛,同时也是智慧的竞赛。在一定物质力量的基础上,要战胜对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依据战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示形方法,达到欺敌、惑敌直至胜敌之目的。
“伪示以实形”,实际上是一种以假乱真、迷惑敌人的方法,这在古代战争中,往往是处于弱势的一方,用以保存自己、待机击敌的一种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