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投资遍布长城内外。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3年,江西从广东引进的资金达400亿元,占全省这三年实际引资的近四成。不仅江西,我国众多内地省份近年已把吸引广东资金作为所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据了解,去年以来,四川、广西、云南、海南、湖北、新疆、陕西、安徽等省区纷纷前往广东推介优势项目,寻找经贸协作的商机。
经过10多年的拓展,粤商的投资已遍及长城内外,性价比均优的“珠江水”、“广东粮”、“粤家电”、“岭南衣”、“岭南房”等广东货风靡大江南北。
第三,海外建厂经营品牌。像李东生领导的TCL集团一样,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如康佳、华为、中兴、科龙、格力、美的、健力宝、美雅等,已利用自己在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纷纷在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目前,粤商主要投资国家和地区已遍布印度、巴基斯坦、南非、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俄罗斯、德国、柬埔寨、越南等,涉及的行业包括电视机、程控交换机、电话机、空调、DVD、摩托车、服装、地毯、箱包等轻工产品的组装和加工。
这批先行“走出去”的粤商,普遍采取“贸易先行,制造跟进”的战略,在商品贸易达到一定规模,积累了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之后,探索在境外投资建厂的新路径。
为更好地开拓欧美市场,广东一些企业还将工厂设到了发达国家。如美雅集团1998年在美国东部的费城和西部的洛杉矶分别设立了分厂,并注册了“美雅”品牌。
(五)潮汕人开店
潮汕人开的特色店
潮汕人开店成功,或者说会开店,首先是源于潮汕人开店经商的传统。开店成为潮汕人的一种最基本生活方式。“饿死不打工”是专门针对潮汕人说的。很多潮汕人都是十几岁帮助家里看店做生意,或在乡亲的店里帮忙,很早就学会了经商的本领。另外很多潮汕人把开店赚钱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这种非常现实主义的对生活没有其他幻想的专注心态,以及与生俱来的生意头脑是十分有利于他们开店成功的。
另外是源于潮汕人的团结与他们特有的相互认同的人际关系,这个优势是其他地方的人无法比拟的。批发渠道很多是潮汕系,零售渠道大多也是潮汕系,他们互相帮衬,互通有无,共同发财,总是能拿到最便宜的货源,开店赚钱比其他的地方人更容易一些,况且他们往往还能吃苦耐劳。但这些因素不说大家也知道,而具体说到不为外人所知的开店赚钱的操作层面技巧,潮汕人则有着许多独特的经营手段值得我们去借鉴。
第一,商者无域。“商者无域”是说潮汕人什么赚钱做什么,表现在开店方面,就是随时准备变化,灵活适应市场。我在深圳经常留意一条街的铺面变化,比如说,当一个新楼盘盖起来后,潮汕人会联合起来在一条新街上开一系列店,如装饰材料店,五金店,窗帘店等等,针对新房家庭需要,店面服务与产品互相补充,互相带来人气。一、两年后,潮汕系们就改头换面,纷纷变为餐厅,药店,发廊等。另外一个体现潮汕人什么赚钱做什么的“商者无域”理念是潮汕人把所开的店作为一个“生意信息中心”,潮汕人在店里坐在一起喝功夫茶,他们谈的往往是谁谁谁怎么发财了,哪里又有一个赚钱的买卖机会,并不局限于现在店面的生意。所以潮汕人往往是在开一个小铺的时候,就利用信息做成一个“大买卖”而完成原始积累。
第二,店库合一,破店经营的聚集人气。许多潮汕人开的大店面都是店面与仓库连在一起的,表面上看起来很杂乱,哪儿都堆满了商品,有时都难以落脚,其实店堂大量存货并不会影响形象,反而往往会促进销售。有意把货堆在店内,让顾客觉得虽然拥挤,但是很热闹,而且产品离得近就看得清,找人咨询也很方便,并造成货源充足的感觉。这就往往会造成店铺商品与人气都很旺盛的感觉。如果你在深圳发现有小的店铺三面墙都打通,人可以方便的从四面八方进入店里,而且水果摊大面积的延伸出小店很多米远,那肯定是潮州人开的店,他们往往会懂得充分利用与拓展空间,而决不局限于小店的空间。
第三,薄利多销,平价出货。潮汕人经商的传统就是薄利多销,并将这一简单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潮汕人只要有一点点利润必将货出手,他们比较看重现金流,用他们的方言说就是“百赊不如五十现”。不像其他地方的人一定要能赚一定的利润才肯出货。
卖电器的北京国美让人以为是北京人开的店,其实在背后操纵的是一个初中没有毕业,18岁就在北京开店的汕头人黄光裕。在零售界须高看一眼的国美,其实是潮汕人将薄利多销的开店技巧发挥到极致的结果。他开始开店时利用的其中一个技巧就是平价出货,即国美的电器从厂家进货是多少价,就以多少价出货,一分钱都不加价。但潮汕人做生意从来是不亏本的。虽然国美卖电器不赚钱,但赚了人气。他靠人气赚钱,靠卖小配件如电池、天线、耳机、磁带、机柜等所得的利润赚钱,因为顾客一般不太计较这些产品的价格,又是急用,大多愿意一起买。这些小电器的利润都比较高,量一大利润也就很可观了。这是典型的“卖给你的灯,让你买我的油”策略。另外因为卖的量可观,家电厂家还给国美免费做了广告,最重要的是厂家有年底销量返点,因为量很大,返利也就很可观。
四、白手起家的浙江商人
魅力浙江
尽管民间有“英雄莫问出处”的习惯用语,但人们对近年来活跃在市场经济舞台的浙江民企老板仍然充满诸多好奇。浙江个私经济大会评选出浙江非公企业100强,首次把浙商们的出身、年龄以及文凭等资料公诸于众。
鲁冠球——打铁匠;徐文荣——农民;南存辉——修鞋匠;胡成中——裁缝;楼忠福——建筑工人;李如成——农民;郑坚江——汽车修理工;汪力成——丝厂临时工……。
从中你可发现,这些处于浙江创富英豪“金字塔”塔尖的人物,其出身竟是那么的“寒酸”。
不独这些为世人所熟知的富商,就是那些麾下企业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的老板们,其出身也同样极其平凡。浙江001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老板项青松,出身是个“农机工”;星星集团有限公司老板叶仙玉,出身农民;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老板王振滔和荣盛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老板李水容,出身皆为“木匠”…… 记者粗略数了数,约有90%的浙江民企精英,出身寒微。除了后来的培训深造外,创业初期的文凭也并不高,大多是初高中文化。
浙江老板大都出身寒微,补皮鞋、弹棉花、挑货郎担就是创业的起点。但笔者认为,“浙江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爱惜民力,善小而为。毕竟,发展经济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动群众是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
浙江商人,没有靠山,没有资金支持,全靠自己白手起家。一些农民或者工人具备的品质也有所体现,比如节俭、勤劳、精于算计等等。从宏观上分析,浙商大多发达于20世纪90年代,刚刚赶上国有企业逐渐转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转轨期隐含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人,就成了今天的英豪;勇敢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屡屡被研究者提到。以鲁冠球为例,他的身份演进过程是这样的:农民——打铁匠——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从1969年到1979年)——承包了当时已更名为万向节厂的萧山公社宁围农机修配厂(1980年至1989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1988年)——创建万向集团公司(1990年)。鲁冠球这样的农民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老板,花了2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身份不断变化,但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却贯穿至今——掌握稀缺资源的能力。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稀缺资源的内涵各有不同。
(一)温州商人炒天下
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商团像“温商”一样饱受全国人民的关注。
温州,亘古一直“温”着,秦汉以前叫“东夷”,秦汉以后也没它的事,寂寞地捱过三千年后,20世纪80年代突然发出强烈的光芒,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居然拿出一种足够叫板所有经济伦理的“掷铁饼者”姿态,向全国抛出了它的海参类内脏——假鞋。
类似的玩命抛掷,与其说挥刀自宫,还不如说是一次自残性的推介。
以炒房著称的温州商人
代价是巨大的,效果是强烈的——20世纪90年代温州人深刻反省后,一跃而成为诚信的典范,全国人民从此记住了温州。
中国之有温州人,一如欧洲拥有犹太人。
温州,不仅仅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这里的人们从小就确立了赚钱致富的志向,他们立志要当老板,成为能够真正挺起腰杆的有钱人。他们执著于赚钱,自立自强,敢想敢干,艰苦创业,永不言败;他们四海为家,敢为人先,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拓出一片市场;他们白手起家,运筹帷幄,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调动资金和商品。
在温州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
即使炮火连天,他们也不轻易放过商机,“南联盟”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尽,他们已经进入了等待重建的废墟。
当“长三角”的楼市还等待加温时,温州人已经先机而入,待到一些城市的楼市轰轰烈烈的时候,他们已经转战金融、能源、建材甚至古董、字画……
温州人就是这样四处闯荡,占据着一些人们甚至不屑一顾的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
温州人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策略:本钱小的人不做大买卖,与其力不从心死撑面子,不如集中资本,小处着手,出奇制胜。不要认为鞋、包、纽扣等是小商品,只要做得好,照样可以风靡世界。
温州人的做大,既靠“勤”,也靠“群”。前者是以努力运作,更多的积累来达到;后者的表现很多,如合股,如民间融资,即费孝通所谓的“经济结义”。温州人因此首创了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出外经商,温州人成群结队地到外地,其后又聚居在一起,办市场,搞经营,故谥之“温州党”。
(二)百年不衰的宁波商会
百年不衰的宁波商帮
从来未曾有过,在一个小小的地方能走出一个如此声名卓越、成绩斐然的商业团队,且百年不衰。
说到宁波商会,不能不说“宁波帮”。“宁波帮”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富庶、最为庞大的商帮之一,也是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商帮。“无宁不成市”的说法充分形容了他们的特殊。从大上海的崛起到香港的繁华,从中国的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毛织厂到中国的第一个商业社团、第一家金融机构……“宁波帮所书写的每一个传奇,都足以使他名垂青史,使他以一种骄傲的姿态面对世人。
有“宁波帮”的地方,百年来必有宁波商会;有宁波商会的地方,必有“宁波帮”的力量。
在同时代的“晋帮”、“徽帮”、“闽帮”逐步衰落乃至销声匿迹的今天,为什么“宁波帮”却能历久不衰,欣欣向荣呢?
掀开宁波总商会的百年历史,有一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一种精神。
首先,诚信。清代鄞县商人孙昌燮曾说,“信义人所弃,自我得之,则富贵也。“信是宁波商人最看重的商业伦理,主要表现为信誉至上,货真价实,诚实不欺。我国近代民信局几乎为宁波人所独占,良好的信誉无疑是其成功的基本因素。近代宁波人开设的钱庄以其信誉卓著而闻名于世,人称“信用钱庄。历史上宁波则有“赊销码头和“过账码头之称,这都是“信用宁波的佐证。
其次,敬业、拼搏。这是宁波商人克勤克俭,脚踏实地创业精神的体现。包玉刚曾说,宁波出外闯天下,别无所长,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许多宁波商人注重实干,不尚空谈,他们尽管文化程度不高,却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经过日积月累,往往能成为一些行业与工种的行家里手,比如布店店员的“一尺准”,肉店师傅的“一刀准”,中药店伙计的“一手撮”,其功夫之深,手艺之精令人叫绝。这些也为他们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影业大王邵逸夫、香港民生药行董事长姚云龙等,他们几乎都是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了巨商。
最后,爱国精神。在邓小平同志“把全世界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发表的20年中,大批的海外宁波商人为祖国、为家乡的改革开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帮国家、帮家乡,举世闻名的“宁波帮”也让宁波商人爱国爱乡的精神举世闻名。爱国爱乡向来不是空洞的说教。当世界上第一艘30万吨商轮在日本下水时,船上升起三面旗帜:一面是日本国旗,一面是新加坡国旗(因为造船的贷款来自新加坡银行),一面是利比亚的国旗(因为船籍是利比亚的),这让身为船主的包玉刚泪流满面,因为作为一个真正船主的中国人却没能在自己船上升起祖国的旗帜。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以包玉刚为代表的一大批宁波商人积极投身于建设家乡造福桑梓的伟大事业中。
五、豪爽大方的东北商人
大概与黑土地孕育出来的关东大汉的豪爽性格有关,东北人到外地旅游、经商往往出手大方,不在乎别人算计自己那几个小钱。因此,与他们谈生意时须注意应铺张大方些。
从喝酒中可见东北人的爽快
东北人的豪爽耿直在全国是闻名的。所以外地人认为,对东北人只要能顺毛溜,交东北人比交其他省份的人强百倍。
东北人讲义气,但这又往往以粗犷、带野性味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张三帮了李四的忙,李四觉得很实在,免不了要打过来一拳,骂道:“你这混小子,倒是满能干大事。”而张三倒也很实在,很哥儿们,回敬一拳,应道:“我不帮你这个小杂毛,谁来帮你?”于是大家都很快活。这也符合东北人的性格,不骂几句,恐怕令大家觉得不太舒服。
东北人坦诚,换句话叫直心眼子或没心眼子;其不好听的叫法,是“狗肚子里存不住二两香油”。有啥就唠啥,对什么不满就要发泄,这种发泄又缺乏南方人的含蓄,而是一竿子插到底,并且对任何事都采取倔驴式的做法。有些人也许抓住了东北人的豪爽耿直心理,和东北人处得宛如一家人,和东北人做的生意也是红红火火。
(一)讲义气重朋友
东北人很讲义气,他们做生意,以诚相待,很重朋友之情。
最具特色的东北民俗
在与东北人做生意时,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尽管这只是一句客套话,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北人重义轻利的心态。一位长期与中国人做生意的意大利客商私下里曾说:“跟上海人谈买卖很累,跟东北人做生意倒挺轻松。南方人精细且斯文,北方人粗放而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