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修炼术
1态度亲切
人们初次见面,在相交甚浅、相知甚少的情况下,要想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尽快地表现出你的友好和随和,让人乐于接受你,产生亲切感。
在社交活动中,主动寻找话题,可以消除你与他人之间的陌生感。能不能找到话题,主动地搭上话比会不会讲话更重要,它能让人感觉到你的主动大方、友好亲切。对方或许会因你一句简单的问候而备感亲切,由此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总是有人担心自己不善言辞,生怕会因此受到冷落,所以干脆沉默寡言。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能不能让对方感到友好亲切,并不完全取决于谈话内容,主动热情地与之攀谈,这本身就能感动对方。
寻找并强调双方的共同点,会让人感到友好亲切。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倾向:初次见面时,如果找到了双方的共同点,就能够消除因陌生而带来的紧张情绪,使双方都能产生亲切感。这里的共同点可以是家乡、朋友、性别、年龄、孩子和工作等生活中的任何细微之处。
记住对方提到过的事情,也能让人感觉友好亲切。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别人的了解和关心。当你向别人表示你的关心时,要记住对方说过的事情,然后选择时机轻松地指出:“以前,你曾说过……”特别是当你说出了对方的兴趣或嗜好之际,对方会因你对他的重视而感到欣喜,马上打消对你的戒备,由此密切彼此关系。
只要你用一颗友爱的心去关心他人,以友好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你的人生将布满鲜花,充满喜悦。
2先入为主
《孙子兵法》中有“先发制人,势如破竹”之说。我们初次与人见面交谈也要具备这种先入为主的意识。注重对方的可取之处,先对别人有好感,别人自然也会喜欢你。
在酒吧、饭店等从事招待服务工作的人常常讲,致使宾客盈门的秘诀之一就是“对每一人都称赞三句”。这种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三个较为明显的优点。你若能得体地恭维一番,身心陶然之中谁不愿大解私囊,享受一顿美食呢?
对于早已熟悉的老朋友,你当然清楚他有哪些优点,但对于初次见面的人,要找出三个明显的优点或许比较困难,建议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长相、穿着和谈吐。你可以说:“你的眼睛又大又亮,看上去漂亮极了!”或“你这身装束就像经过名家精心设计般高雅”,“你说话轻声细语,真是动听悦耳”。
若对方不是让你产生极度厌恶的印象,那么,你稍微用点心,凭着蛛丝马迹一定能发现对方不只三个优点。
我们与人初次见面之际,很吝于赞美对方,常常保留赞美之词,何必如此呢?赞美对方,同时也意味着你是一位尊重对方、豁达开朗的有教养的绅士或淑女呢!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别人的好感,首先就要对人心存好感。只要你注意发现对方的优点,少挑缺点,别人一定不只三个优点而已,融洽的气氛中双方态度自然和善,别人也会身心恰然,任何事情接下去就好谈了。
甚至你们在第二次、第三次的会晤中,人家老远就伸出热情的手来向你打招呼了。
3自我介绍
在朋友家里或其他的社交活动中,当主人或共同的朋友不在身边,而两位或几位互不认识的人见面时,他们就应互相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不外乎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经历及特长等几个要素,你应该视场合和需要的不同来决定其繁简,一般的朋友聚会只需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即可。
自我介绍时,态度必须自信而镇定,要清晰地报出自己的姓名,并善于用微笑和目光来表达自己的友好。任何懦弱和羞怯的表现,都会让人产生不信任感。自我介绍还要掌握好分寸,不要有意抬高或贬低自己,一些不合实际的做作表现,立刻就会让人产生反感。
自我介绍少不了说“我”,如何说好这个“我”字,关系到别人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印象。有的人自我介绍时,左一个“我”怎样怎样,右一个“我”如何如何,听众满耳塞的都是“我”字,不反感才怪呢。还有的人“我”字说得特别重,而且有意拖长,仿佛要通过强调“我”来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更有甚者,有的人说“我”时神态得意洋洋,目光咄咄逼人,大有不可一世的气势。这种人的自我介绍不过是孤芳自赏罢了,只能给人留下骄傲自大的印象。
要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就应在关键的地方以平和的语气说出“我”字,目光亲切,神态自然,才能使人从这个“我”字里,感受到一个自信、自立而又自谦的美好形象。
自我介绍,人们往往是先报姓名,然后说工作单位、职业、文化、特长或兴趣等等,不免千篇一律。这样的介绍在人们心目中印象平平。
著名歌唱家克里木在一次演唱会上的介绍很有新意,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说自己12岁开始便骑着心爱的小毛驴走南闯北,为了接受青年朋友的善意批评,忍痛放弃了那条落后于时代的老毛驴,买了辆汽车开到演出场地。说到这儿,他停了片刻,又说:“你们猜是什么牌的车?那是印度的——大篷车!”克里木就是从观众对他印象最深的曲子——电影《阿凡提的故事》的插曲联系到小毛驴,再从小毛驴说起,不落俗套,语气风趣幽默。
由此看来,自我介绍要独辟蹊径,从独特的角度,选择使对方感到意外、又觉得顺乎自然的内容,采用活泼的语言把自己“推销”给别人。
自我介绍少不了“自报家门”,为了使对方听清自己的准确名字,往往要对“姓”和“名”加以注释,注释得越巧,人们得到的印象就越深刻。对姓名的注释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性格修养,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口才。
有位青年叫聂品,他介绍自己时很有风趣:“我叫聂品,三只耳朵,三张口,就是没有三个头……”这样一说,“聂品”这个名字就深深印在对方的记忆里了。
还有位朋友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叫李苹。桃李的李,苹果的苹,加起来两个水果,希望我也能像水果一样令你时常回味。”她不但介绍了自己的姓名,还进一步说出了自己姓名的写法,并赋予一种很幽默的解释。所以她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我们在初次与人见面时,不妨运用这种机智的自我介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一见如故
人们初次见面讲话,由于双方素不相识,双方没有了解的基础。因此,如果不注意讲话的一些基本要领,陌生人之间是较难交谈起来的。
同陌生人讲话,事实上也像寓言中太阳和风的态度一样,温和和友善是双方亲近的力量,缺乏起码的礼貌只能使人退避三舍。两个陌生人之间,只要以友善的方式开始讲话,双方的讲话气氛总会逐步融洽起来。
我们和人初识见面时的交谈,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里了解得多些,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初次见面要能谈得投机,就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
(1)洞幽烛微
交谈前,你应使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多了解对方,再把所获得的种种细微信息分析研究,由小见大,由微见著,作为交谈的基础。
讲话时务必看清对方,从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水平和心情处境等入手。初次见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洞幽烛微,由细微处见品性。
白先生有一次去拜访一位陌生人,白先生见他玻璃板下压有“制怒”二字,便猜测他有克服易怒缺点的要求,便与他谈了一些古今名人制怒而成大事的实例,双方感情上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2)适时切入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
(3)借用媒介
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你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本厚书,可问:“这是什么书?这么厚!您一定十分用功!”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他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如果遇到那种比你更害羞的陌生人,你更应该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事,如天气之类,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
和陌生人谈话的开场白结束之后,特别要注意话题的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要尽量避免。为此,当你选择某种话题时,要特别留神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发现对方有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立即转换话题。
5文雅得体
人与人初次见面的印象,大部分来源于对方的外在魅力——言谈举止。
眼睛是人内心情感直接流露的窗口。“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隔着银河,只能靠眼波交流,可见眼睛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多大的魅力。
有一些人在面对人讲话时,或者听人讲话时,眼睛不习惯注视对方。这种做法,其实是不礼貌的。如果对方在讲话时,你眼神游离不定,左顾右盼,他很可能草草就结束谈话,甚至想“是不是我的谈话很无聊”,或“他是不是有心事”。
中国人一般较为保守,直视对方的眼睛会感到很不自在,常觉得害羞胆怯。其实,直视人的眼睛是一种很重要的说话技巧,这是在向对方表示“我很注意在听你说话”或“我很在意你”。
可是,直视对方的眼睛,不可怒目而视,也不可如情人般脉脉含情,以免引起误会。应坦诚自然微含笑意。
若你无法做到直视对方的眼睛,那就对着对方眼睛周围的区域,令对方有注视之感。自己也可避免凝视的呆直。
除了眼神能直接让人感到你在注意倾听他的谈话,倾身向前,也是一种礼貌的交谈方式。
倾身向前表示自己在恭敬地倾听对方的意见,这一定会给对方留下温文有礼的良好印象。
在交往时应注意:与人握手时不可懒洋洋,更不能握住不放,特别是当对方是异性时更应注意;站立时不断抖腿,或身体不时摇动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在听人谈话时,双手抱胸翘脚是不礼貌的;翘脚抖脚则是不耐烦的举止,也给一种不沉稳踏实的感觉;行走时要平稳有力,上身左右摇晃显示你不够庄重,缺乏教养。
总之,我们在与人初次交谈时,千万注意防止不雅之举,令人感到你举止文雅,彬彬有礼,方为上策。
6寒暄适宜
人与人刚交往时,因为陌生的缘故,彼此之间必然会存有戒心,如何冲破这个障碍,是与人初次交往的成功关键。
寒暄是冲破障碍的必要手法,如果你在寒暄中,能有意、无意地插入一些吸引对方的话题,或是对方比较了解的事,把交谈引向深入,那么,寒暄就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客套了。如果运用巧妙,双方会因此打成一片,变得容易接近。而这种把自我介绍和寒暄巧妙结合的谈话,也不致令人觉得牵强、不自在,在不知不觉之中,对方就放弃了戒备的心理,而产生“一体感”。
但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与人初次会面,不宜寒暄得太过火,不要太过于干涉对方的事,说话必须给对方留点余地。
前辈的职员在迎接新职员之时,往往会随便地问几个问题:
“你毕业于哪一所学校?”
逢到这个时候,新职员不得不说出:
“我毕业于某某学校……”
这么一回答之后,如果是一所著名的学府的话,尚有话可以说,假如是不太有名气的学校的话,后话就不好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是著名的学府,或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毕业生总是喜欢自己的母校的,他们绝对不喜欢他人去藐视自己的学校。然而,听到了这句话之后的前辈职员偏偏不识趣,紧紧地追问着:
“有这样的学校啊!它在哪儿啊?”
这么一说,很可能就会伤到他的自尊心了。
那么,假如是著名的学府的话呢?又有怎样的情形呢?
“啊,你真了不起,毕业于那样一所名牌大学!”
寒暄两句话后,你可以问:“今天我们谈到何时您较为方便?”或者在申请面谈时间:“我占用您几分钟,可能的话,能给我20分钟的时间吗?”你以这种坦诚的方式开始与对方谈话,对方一定会感到你是以他方便为主,进而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不论是谁,在心底里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非常忙碌的。而这种欲求是因为一般人都不想浪费自己时间的心理作用,所以即使在面谈时,对方肯定会因为你有“承蒙您抽出宝贵的时间”的认识而感到满足。若能得到这种满足,即使比预定的时间稍长,也不会感到急躁痛苦——您的坦诚早已告诉他,不会打扰他多久,况且,他因为你对他的尊重,也早已愉快满怀,怎能不尽兴地陪着你,娓娓畅谈呢!
7激引情绪
设想你正在乘着火车,你已坐了很久了,而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程。你想与他人讲讲话,这是人类的群体性在和你做祟,而你要尽力使你的谈话里显得有趣和富有刺激性。
你旁边坐着一位看上去很有趣的人,而你很想知道他的底细,于是你便搭讪道:“对不起,你有火柴吗?”
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讲,只是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盒火柴递给你。你点了一支烟,在还给他火柴时说了声“谢谢”,他又点了点头,然后把火柴放进了口袋里。
你继续说:“真是一条又长又讨厌的旅程,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
“是的,真讨厌。”
“若看看一路上的稻田,倒会使人高兴起来。在稻谷收获之前,那一定更有趣。”
“唔,唔!”他含糊地答应着。
这时你再也没有勇气说下去了。你在农业这个方面,给他一个表现兴趣的机会,他若是个农夫,那么他一定会接下来发表一番他的看法的。
假若一个话题对他富有兴趣,那么无论他是如何沉默的一个人,他也会发表一些言论的。
给他一个谈论话题的机会,则他会很自然而又无所顾忌地滔滔不绝了。
如此一来,无论问得对不对,总会引起对方的话题。问得对,可以依原题急转直下,问得不对,根据对方的解释又可顺水推舟,在对方的生活上畅谈下去。
8“共鸣”效应
我们与初次见面的人交谈时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你在哪个单位工作?”“你从哪个学校毕业?”等等,实际上,这就是在寻找自己与对方交谈的共同点。
比如,当你知道了对方的出生地后,就可以说:“那个地方我曾经去过。”这样一来,对方马上就可能产生一种亲切感,你与他在心理上的距离也会大大缩短。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当你知道对方和自己是同乡或是校友,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会像一见如故般地感到很熟悉,并能轻松愉快地与之交谈。
更有趣的是,如果以对方身边的第三者为话题,那么,谈兴就会更浓。
从事房地产销售工作的黄先生,每当与人交谈不顺利时,他就会巧妙地将话题转向对方的家庭或孩子等。有一次,他接待了一位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的客户。
黄先生说:“您的孩子现在念小学三年级了吧?”听到这句话,那位客户的表情立刻变得和蔼起来。他笑着回答:“你知道得很清楚啊!小家伙可调皮了。”你看,黄先生就是通过与那位客户有着血肉之亲的孩子作为话题,成功地完成了在洽谈之前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