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好的口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它需要艰苦的磨炼和知识的积累。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古国,先哲圣人,文人学士给后代留下许多有关处世之道,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和经验之谈。你想迅速成为能说会道的人才,本书给你最大的启迪,让您早日脱口成章。
铁嘴雄才之趣
在政治场合中,树立形象,是贯穿始终的焦点。形象有千千万万种,但这些形象的核心是既亲切,又威严,既可亲,又可畏,不仅有尊严,也要显得和蔼,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恩威并用,加减联手。保全自己,击退敌人。这就是政治家的口才。
先加后减,是为了批评,使对方改正。
先减后加,是为了赞美,但避免对方自傲,使对方谨慎。
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演讲的口才令我们赞叹不已,在日常中我们如何巧用语言,让每个人感到非常苦恼。在日常说话中用形象和生动的比喻让人感到心服口服,对于那些枯躁的语言只会让人感到厌烦、乏味。语言大师郭沫若在与国民党的辩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达到自己论辩的目的。
1937年,郭沫若同志不计个人安危,只身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上海地下党组织各界人士集会,欢迎郭沫若回国和与此同时获释的沈钧儒等“七君子”返沪。
会上,国民党代表鼓吹“一党专政”和抗日必须统一于“政府”之下,郭沫若针对这种说教,作了精彩的反驳。他说:“政府好像个火车司机,人民好比火车上的乘客。司机、乘客向着同一个目的地。但是如果开车的司机是个喝了酒的醉汉,或者他已经睡着了,这个时候乘客都将有生命之虞,更不能安全抵达目的地,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服从他了,这时候我们不但不服从他,而且应该叫醒他了!”
说到这里,会场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郭沫若接着说:“即使他没有喝醉,没有睡着,而这个司机不是好司机的话,那他也是不会注意安全行车的。像前面轨道上堆放着许多石块,障碍物,他还是硬向前开,全车乘客的生命就很危险。这时我们全车的人,为着自己的生命,为着胜利到达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从他。大家应该命令他停车,应该赶快下车,一齐动手把石块、障碍物搬掉。”
对此,全场又一次爆发出如雷的掌声和“对呀”、“对呀”的欢呼。
1雄辩之才
郭沫若就是运用形象的比喻,新颖、别致、巧妙地反驳了国民党代表的谬论,但又不是过分的激烈,显示出高度的演讲口才和辩论水平。
在某些时候,有些问题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反而打不中要害之处。“打蛇打七寸”就是这个道理,抓住对方的要害,给予致命的一击。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就是我们公认的、且有杰出口才的雄辩家,他用丰富的知识面对各种政敌,口语表达能力特强,思想开阔,策略灵活,快速出击,一击致命。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拥护革命的三民主义”这句口号不满,他们横加挑剔,指责说:
“三民主义就是三民主义,为什么共产党要加上‘革命的’形容词!”
周总理当场反击说:“你们自称是孙中山的信徒,你们没有读过《建国方略》这部书。孙中山在这部书的开头就说:‘余所著之三民主义及革命之三民主义’。可见我们只是把‘之’字改成了‘的’字,有什么不对!”这有理有节的回击,打得国民党狼狈不堪。但他们不甘失败,又厚着脸皮提出了另一个指责:
“你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不好,马克思是外国人,是舶来品,不合中国国情。”
周总理又轻蔑地对他们说:“我们一贯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不成为共产党人。说马克思是外国人不合国情,这就大错特错了,日本飞机在天空掉下炸弹,地上老太婆大念阿弥陀佛,这里的‘飞机’、‘炸弹’、‘阿弥陀佛’(词语)都是外国货,从来没有人说不合国情!”
这种一针见血,深入浅出、针锋相对的回答,立即把敌人的嘴脸揭穿,反动本质暴露无遗。这就是锋利的口才,不让对方有一丝的喘息。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事,比如借钱,如果你直接说出,没准会造成很尴尬的局面,假如顾左右而言其他,迂回而谈,即使没有借到钱,也不至于陷于进退维谷之境,口才的学说就是这样。
邓小平和英国女王会谈前有段借景寓意的寒暄,就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看见英国女王时,邓小平迎上前说:“见到你很高兴,请接受一位中国老人对你的欢迎和敬意。”
接着邓小平说,这几天北京的天气很好,这也是对贵宾的欢迎,当然,北京的天气比较干燥要是能借一点伦敦的雾,那就更好了。我小时候就听说伦敦有雾。在巴黎时,听说登上巴黎铁塔,就可以看见伦敦的雾。我曾经登上过两次,可是很遗憾,都没有看到伦敦的雾。
女王丈夫爱丁堡公爵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
邓小平风趣地说,那么“借”你们的雾就更困难了。
爱丁堡公爵说:可以借点雨给你们,雨比雾好,你们可以借点阳光给我们。
这种寓意寒暄,双方都说得十分高雅而得体,邓小平说的是英国贵宾到来不仅人和(中英友好)而且天时(天气很好),也透露了自己留学法国的经历,还表明了他对雾都伦敦的认识和了解。
爱丁堡公爵的答语是对英国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意见,来谈判却奠定了谈判的基础,可想而知,政治家的口才需要的是知识和语言的艺术,值得我们借鉴。
例(1)
在一次谈到中日关系时,周总理引用了中国的俗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句话既显得大度,又不失友好,明确了中国政府对中日历史及未来的立场。
又如,中美断交20多年后,尼克松总统首次来华访问,双方领导人见面之时,如话语不当,就会给后面的谈判带来影响,尼克松此时运用了比喻手法,说了一句:
“我们都是同一星球上的乘客。”
这句话巧妙地表明了中美建交具有共同基础,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气氛,使双方心理距离得以缩短。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于双方的说话和谐起到一个很主要的作用。
例(2)
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接到来自华盛顿的电话,说一位议员刚刚去世了,而这位议员也是威尔逊的好朋友,威尔逊深感震惊和悲痛,立即取消了当天的一切约会。几分钟后他接到了新泽西州一位政治家的电话。“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代替那个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心情感到反感,就慢吞吞地回答:“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没有意见。”
面对这位迫不及待地企图登上议员位置的新泽西州政治家,沉浸在深深悲痛之中的威尔逊非常委婉的却不毫不留情的予以嘲讽和回击,运用对方得到“位置”的概念,而故意将死去议员殡仪馆的位置加以调换,在生活中这种事例很多。
例(3)
有一次哥德与他的一个对手在一条狭窄的羊肠小路上相遇了。
他的对手气势汹汹地说:“本人有个习惯,从来不给蠢猪让路。”
哥德微微一笑,向后退一步说:“本人的习惯恰恰相反。”然后给他让开个路。歌德借用对手的话,巧妙地讽刺了对方。
在逻辑上,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票”在公交车上售票员一说,就知道是汽车票,在火车上,说“票”指的是火车票,巧换概念就是在论辨中故意曲解某一词语在对方论辨中的意思,巧换意思,出其不意地驳倒对方,大师们就是利用日常特定环境,以雄辩的口才获得成功。
2婉语妙用
古代有位卖矛盾的商人,他首先拿起矛说:“我的矛世上任何东西都可以刺穿,”随后他又拿起盾说:“我的盾,能够挡住世上任何坚硬的东西。”旁人对他说:“那么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呢?”商人说不出话了。
作为政治家,美国前总统林肯就是一位善于把握时机用婉转语言的高手。在他当律师的时候,一次得悉朋友的儿子被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林肯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发誓说:10月18日月光下,清楚地目击杀人者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要求复审。
在这场精彩的复审中有以下一段问答:
林肯问福尔逊:“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回答说:“是的。”
林肯问:“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照亮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在11时吧?”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里,就转过身来,发表了一席惊人的谈话:“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看清楚了当事人。可是,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是没有月光的。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精确,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欢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迩傻了眼,达到了化害为利的效果。
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周总理在欢迎宴会上祝酒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断了20多年。”这句话非常婉转,既暗示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美国,但又没有正面指责美国,没有伤害美方的感情,正如尼克松在《上海公报》中有这样一个词组:
“台湾海峡两岸的同胞。”据说这是聪明的基辛格想了一夜才想出来的,这样既保持了中美立场,又没有得罪台湾当局,可谓用心良苦,这种灵活变通,政治家婉转的语言,可称得上典型的范例。
例(1)
在美国20世纪30、40年代有个政界要人叫凯升,他首次在众议院里发表演说,打扮得土里土气,因为他刚从西部乡间赶来。一个善于挖苦的议员,在他演讲时插嘴说“这个伊利诺斯州来的人,口袋里一定装满了麦子呢”。这句话引起哄堂大笑,凯升并未怯场,他以退为进坦然地回答:
“是的,我不仅口袋里装满了麦子,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许多菜籽呢。我们住在西部的人,多数土里土气的,不过我们虽然藏着是麦子和菜籽,却能够长出很好的苗子来!”
这句话立刻使凯升的大名传遍全国,大家给他一个外号,“菜籽议员”。
像这个例子,西部土里土气的凯升,不隐瞒自己的特点,以退为进,承认自己土里土气,然而以自己来自艰难创业的西部为荣,以自己的土气为豪,取得演讲的意外成功。
例(2)
邱吉尔既以政治手腕闻名,又以能言善辩著称,尤其是他巧言解难的佳话颇令人折服。
20世纪30年代,邱吉尔访问美国,一位反对他的国会女议员当众发难:“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药。”邱吉尔狡黠地一笑,接口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您的那杯咖啡的。”那女议员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有一次,一位美国妇女在会议厅大声问道:“邱吉尔先生,当您知道您每次发表政治演说,大厅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时,您会兴奋激动吗?”邱吉尔自我解嘲笑道:“承蒙夸奖,不过每当我有此感觉时,我通常提醒自己,要是我在受刑的话,恐怕观众会再多一倍呢!”
例(3)
著名文学家萧伯纳对邱吉尔可没什么好印象,甚至还设计捉弄他。萧伯纳曾派人送给邱吉尔两张戏票,并附言道:“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二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茶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的话。”萧伯纳如此奚落邱吉尔,可谓幽默尖刻到极点。邱吉尔毫不示弱,立即写回条予以还击:“亲爱的萧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美意!我与朋友有约在先,不便分身前往观赏演出。但是我们一定会赶来看第二场演出,假如你的戏也有第二场的话。”
巧言善辩如果做到恰如其分,往往会造成某种令对方心悦诚服的交际氛围,而不是加剧难堪与对立的局面,甚至可能促成友谊的建立,抑或是增进双方的亲密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邱吉尔访问白宫,向美国总统寻求军事援助。他有一个嗜好,口叼一支大号雪茄泡在浴缸里休息。有一天,当他正从浴缸里大腹便便露出水面时,罗斯福踱步走进浴室。这位英国首相见自己出了洋相,慌忙自我解嘲说:“您瞧,大不列颠的首相可是丝毫没有对美利坚总统隐瞒什么啊!”两位不拘小节的伟人相视哈哈大笑起来。
风花雪月之美
任何一个作家都有一定的口才,是社交生活中最容易做“秀”的人,常常从他们口中吐出来的语言像山间的清泉那般迷人。他们好象是云中白鹤,笑骂自如,没有一个作家真正做到知雄守雌,与人无争,或者屈一伸万。然而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出口成章,脱口成秀,在这一节里我们对文人的妙语,俏皮话进行分析,使大家对文人的硬功夫有个大致的认识,也可以从中窥视作家文人的水平和博得喝彩的艺术。
1语言功效
口才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必须考虑它使用的形式,在生活中巧妙地改变句子,有时能新意顿增,有出人意料的功效。
日常生活中人们处处展现着独特的个性,特别是今天,人们都追求着时尚,生活中追求着快乐的精品,然而这些最突出的是一张嘴巴,我们指的嘴巴,是指与之品位相符的谈吐,口才,生活中的谈笑风生,非常令人惬意,它能使人身心健康,心灵快乐,无忧无虑地生活。不管你是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有一个好的口才,才觉得自己揣着金饭碗。口才之美,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应该锻炼提高。
杭州城,过春节时有个老风俗,除夕贴春联先贴两条大红纸,到年初五再把春联补上。大年初一上午,刘老板大门一开,立即看见门上已给写好了一副倒霉的对联,上联是“此屋安能居住”下联是“其人好不悲伤”,落款是枝山赠刘老板。他又气又恨,立刻摘下春联,去找祝枝山。
刘老板找到祝枝山,大肆问罪“祝君,我刘某与你无冤无仇,你何故恶语中伤”祝枝山心平气和地回答:“此话从何谈起?”刘老板指着春联说:“红纸黑字,墨迹未干,你还想抵赖不成?”祝枝山反问一句:“这副春联字字善意,怎说恶意中伤?”刘老板气得胡子直翘,说道:“你要能说出一个好字来,我愿意奉送纹银十两!”祝枝山说:“大丈夫不可出戏言”。刘老板回答“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祝枝山不慌不忙地把春联摊在桌上,高声朗读道:“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茶客们听了都称赞春联写得好,结果刘老板只得奉送纹银十两。祝枝山在论辩中巧妙地改变句读,原来讽刺财主的话,变成奉承话,使刘老板有苦说不出。
口才作为一种最生动的语言表现手法,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运用。“喜笑怒骂,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柳宗元的这个看法,不无道理。在论辩中,在交谈中,辛辣风趣的语言,活泼清晰的口才,给人以美,给人以快乐。给人和谐、友好、轻松、愉快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