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和演讲是人生的一大舞台,是人生的另一张面孔。每一张脸都可以是漂亮的,如何融风格、品位,智慧为一体,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挥洒着生命的真本色,使之脱口成“名”脱口成“秀”关键是如何掌握这一手。
1一言破的
民国时期,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任校长,深受师生的爱戴。
一天,在联欢会的节目单上,有“校长训话”。
竺可桢一看,感到在联欢会上来个“训话”,实在不妙。于是,他在讲话时说:“同学们,‘训’字从言从川,是信口开河也。”
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例(1)
里根总统访问加拿大,在一座城市发表演说。
在演说过程中,有一群举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时打断他的演说,明显地显示出反美情绪。里根作为客人到加拿大访问的,作为加拿大的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对这种无理的举动感到非常尴尬。面对这种困境,里根反而面带笑容对他说:
“这种情况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可能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例(2)
亨利·克莱是位温和的蓄奴派领袖,在对待奴隶问题上他被人讽称为“伟大妥协者”
但有一次,他在演讲中观点略有变化,便有几个奴隶主想用“嘘嘘”声压倒他的声音。而克莱则向听众喊道:“绅士们你们听到这些声音吗?这就是真理的甘霖撒落在地狱的火焰上发出的声响!”克莱这种解套手法高明之处不露声色,温和得让敌人无地自容。
2“秀”在人为
杨小楼(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剧《青石山》时,扮关平。演周仓的老搭档有事告假,临时由一位别的花脸代替。这位花脸喝了点酒,到上场时,昏头昏脑地登了台,竟忘记带不可缺少的道具——胡子。
杨小楼一看要坏事,心想演员出错,观众喝倒彩可就糟了。灵机一动,临时加了一句台词:“呔!面前站的何人。”
饰演周仓的花脸纳闷了,不知怎么回事。“俺是周仓——”这时,演员得做一个动作:理胡子。这一理,把这个演员给吓清醒了,可是心中一转,口中说道“的儿子!”
杨小楼接过去说:“咳,要你无用,赶紧下去,唤你爹爹前来!”
“领法旨!”那演员赶紧下去戴好了胡子,又上台来了。
例(1)
1942年,戏剧家洪深在桂林写了一个剧本,剧中有一反面人物叫张经理,可是戏上演的第二天就被禁演了。原来,广西银行经理也姓张,硬说这个戏是讽刺他的,不让演。
洪深为此立即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宣布:“我写了一个戏,其中有个反面人物叫张经理,想不到本地也有一个张经理,并提出了抗议。现在我决定,把张经理改成洪经理,今后我写的戏中的坏蛋全都叫洪深”。
由于他的幽默和灵活,救活了一出好戏。
例(2)
一次,建筑学家梁思成做古建筑的维修问题学术报告。演讲开始,他说:“我是个‘无齿之徒’。”
演堂为之愕然,以为是“无耻之徒”。这时,梁思成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后来在美国装上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所以不是纯白色的,略带点黄,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就叫做‘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
例(3)
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精于书法,尤善草书,求他的字的人很多。
有一天,有人特备酒筵请他写字,饭后拿来纸笔,于佑任在酩酊大醉之中挥毫,留下一行“不可随处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人拿出这行字请教于右任,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后失笔,连声道歉,沉思良久,似有所得,于是叫人取来剪刀,将一行字剪成几块,重新拼排,说:“你看,这不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铭吗?”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谢。6个字重新安排,原来是:“不可小处随便。”
例4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有一次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的朋友很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
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
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三原则——“快短命”。
3避其锋芒
佩里戈尔是法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在一次聚会上,他坐在斯梯尔夫人和美人雷卡米埃夫人中间,他的注意力明显地被后者的美貌吸引了。
斯梯尔夫人不甘寂寞,打断他们的谈话说道:“佩里戈尔先生,如果你我和雷卡米埃夫人同座一条船上,船失事了,而你只能救一个人上岸,那么你救谁呢?”佩里戈尔朝她深深一躬,回答说:“夫人,您无所不知,所以当然肯定知道怎么游泳。”言下之意,我不会救你。可又不明说而且避其主题,从侧面奉承既不失礼节,又说出了自己的意思,一箭双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例(1)
年轻的聂守信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表演节目后,大家拍手称好。总经理送给他礼物,并把他称为“聂耳博士”。他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给我,也好吧,4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聂耳”的繁体字成“聂耳”)
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例(2)
1945年,我国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当时在渝的许多文化名人如郭沫若、宋云彬、王琦等都应邀前往,参加首展剪彩仪式。
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
版画家王琦抢过话头代为解释说:“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名叫冰兄。”
郭沫若听后,哈哈大笑,说:“噢,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一句话引得满堂宾客捧腹大笑。
例(3)
张伯苓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譬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4消除差别
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方面的总司令。在整顿这支从装备到纪律都一塌糊涂的部队时,身材矮小的拿破仑望着个子很高的舆热罗将军说:“将军先生,你不会看不出,你的个子高出我一头,如果你不听指挥的话,我马上会消除这个差别。”很平静,幽默的一句话,部队中激烈的争吵立刻平息下来了。争吵难以解决问题,平静中含有的话外音比争吵更容易解决难题。
例(1)
漫画家方成在一篇《自我介绍》中,有一段充满谐趣的文字:“方成,不知何许人也。原籍广东省中山县(填表历来如此写法),但生在北京,说一口北京话,自谓姓方,但其父其子都姓孙的。非学画者,而以画为业。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但宣读论文是在中国化学会。终生从事政治讽刺画,因不关心政治屡受批评。”
例(2)
语言大师侯宝林,在一次相声艺术家的表演会上,表演京戏唱段时,十分精采,观众热烈鼓掌。
唱完后,他自谦不足,颇有风趣地说:“岁数大了,唱不好,就能糊弄人。”
主持人说:“我听挺棒!”
侯宝林说:“你听我糊弄惯了呀!”
例(3)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著名作家陆文夫对性文学是怎么看的。
陆文夫幽默地答道:“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与会者发出会心的笑声,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5音量的作用
在欧政府会议上,赫鲁晓夫声色惧厉地指责斯大林的错误。突然听众席上有人打断他的讲话。“你也是斯大林的同事,”诸问者大声喊道:“为什么你当时不阻止他呢?”
“谁在这样问”赫鲁晓夫怒吼道。会议厅内一片极度的不安的寂静,没有人敢动弹一下。最后,赫鲁晓夫轻声说“现在你该明白了吧?”这种利用语言和音量来制造气氛,回答别人的提问,又是一种解套的方法。这种不正面的回答,不使自己陷入进去,产生的效果更高。
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