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封王后,往往独当一面,受领重任。
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三十日,为了实施“残明”方针,清军出师征明,阿济格被任命为大军统帅。皇太极在翔凤楼召见出征将领时说:“尔众人犹有争论不决之处,宜听武英郡王剖断,毋得违背。”当众授予阿济格最后决定权。清军出发时,皇太极又亲自为阿济格送行,显然皇太极对阿济格是充分信任,并寄予厚望的。
遵照皇太极的既定方略,阿济格10万人马的锋芒直指明京畿地区,一路势如破竹,败明军7次,俘获大量人畜。眼见清军势头凶猛,明崇祯皇帝惊恐不安,下令北京全城戒严,并命明军将士全力以赴,对北京城西南严加防范。但出乎明廷意料的是,阿济格虚晃一枪,不走山西,而是从西北方向进逼北京。在进入居庸关,攻取昌平时,阿济格施用欺诈之计,事先释放明降兵2000人,让他们诈称逃归,骗得昌平守将开城接纳。当清军自天寿山后突然出现在昌平城下,城内降人即作内应,昌平(今属北京市)城立时陷落。七月九日后,阿济格移兵沙河、清河镇,昌平的降兵也抵达北京西直门。
崇祯皇帝大惊失色,急命文武大臣分守都门,并令兵部传檄山东、山西等地,让其军队火速入援京师。明朝上下,一片慌乱。可是,阿济格根本无意攻打明京师,也不想围困,只是威吓而已。皇太极制订的作战方针是,凡遇城堡能攻则攻,不能攻则走,不以攻占城堡为主要目的。而是深入明境,消耗明军实力,挫败其锐气,达到震慑人心的作用。所以,在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之时,阿济格不待明军汇集,自动撤军。在以后一个多月里,阿济格率清军围着北京转,攻城陷地,杀戮抢掠,遍蹂畿内。据阿济格向皇太极报告,共攻克12城,56战皆捷,俘获人畜177820.这虽难免有夸大战绩之嫌,但阿济格确实较好地实现了皇太极的战略意图,搅乱了明朝正常的社会秩序,挫伤了明军的斗志。
九月,阿济格班师回到沈阳,皇太极亲自迎出地载门5公里,设宴慰劳阿济格。皇太极看到阿济格远征劳顿,疲惫身瘦,竟禁不住流下眼泪,伸手把阿济格拉到自己右侧坐下,用金卮向他敬酒。
以后,阿济格又多次征战,屡屡取胜。最值得一述的是,他在明清战略性的大决战——松锦之战中立下的显赫功勋。
崇德四年(1639年)年二月,明朝调洪承畴总督蓟辽军务,抽调军中精锐,准备与清军决一胜负。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济尔哈朗、多铎率军修筑义州城,驻军屯种,并时常出轻骑骚扰,使明山海关外宁、锦等地不得耕种,计划步步紧逼,长期围困锦州。由是,拉开了著名的松锦之战的序幕。
松锦之战初时,清军多不利,皇太极决心“空国以往”,御驾亲征。崇德六年(1641年)七月十九日,皇太极率援军抵达松、杏(今辽宁锦县西南杏山城)之间,召集诸将共议攻围之策,确定了作战方针。洪承畴的明军环松山布阵,皇太极的清军扎营松山西南,两军对垒,剑拔弩张,决战进入高潮。二十日,一支数千人的明军突然从松山后突围,直奔杏山。阿济格立即率军追赶。明军跑得太快,阿济格见追赶上不,灵机一动,转而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储备粮12堆。明军被截断退路,军心本已动摇,现在又丧失粮仓,便更加慌张,士气一落千丈。洪承畴苦撑到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粮尽矢绝,松山城破。洪承畴和一大批明军将领被俘,锦州、塔山、杏山也相继为清军攻占,明关外军事屏障几乎丧失殆尽,只剩下宁远这一座孤城,北京的门户就要被撞开了。
在历时二载的松锦之战中,阿济格在清朝的功劳簿上着实大书了一笔。纵观阿济格的征战情况,敢战善战的本色一以贯之,差不多是逢战必胜,终皇太极之世,阿济格一直受到重用,是皇太极的得力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