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法兰西激情》(法)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著;刘云虹译,江苏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在闲聊读上书的感受前,先讲一下购书过程,应该不是多余的话。
大约近两年吧,交入某组织的会员费,每到组织诞辰日,就会变成实物形式返还一部分给个人,而这实物就是新华书店代币购书券(50元/张)。一位同事加同志,因为孩子刚就业,并说自己早不知书店是个啥样子了。于是,就把他那份福利慷慨地给了经常被他讥讽为“文化人”的我。
女儿的新华字典翻阅得散了架,也已经有些时日了。答应去给她买本新的,却一直没有行动!眼看着那代币券快要到期。于是,周末我俩一起去了趟泉城路上的新华书店。与女儿逛书店每年总会有那么几次,进了书店,还是老规矩,我在一楼“文、史、哲”书架旁边挑书和等候,她四处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
去书店里买书,对于我而言,与其说带着目的和目标而来,倒不如讲“随缘就市”更准确一些。近来因已读完南怀瑾先生的《禅宗与道家》,觉得作者对于汉学,尤其上古三代、秦、汉时期的学术见解和思想,颇多新颖、深入浅出的东西。因此,进了书店,径直来到那堆放着单册或合集的南怀瑾先生著述专柜前,寻找着价位和内容都适合自己的书本。然而,恰在这里,却看到了一本不知谁放错了地方的书《知识分子与法兰西激情》,我顺手翻看了几页,禁不住读了进去。
在《知识分子与法兰西激情》封面上,于那错落有致的标题下方有一桔黄色方框,或相当副标题吧,内容写着:“20世纪的声明和请愿书”。
购得上书有半个多月了,抽章断节、磕磕绊绊地读习间,总能从中感到一种气息……仿佛有一种清新、苦涩,但焕发出朝气、激情和跳跃般的力量,在里面涌动、流淌着。而这种感触的由来,不得不承认与“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定义者,在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的那一幕幕一桩桩跌宕起伏的命运画面相关。
“知识分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并定位准确的群体。依自我理解和读上本书的感受,权且规定为:“凡是经过高中以上系统或专业教育的人/人群。”因为,无论其人/人群走出校门后从事何种、何样工作,就其受教育程度和对应阅读与理解能力而言,只要其愿意,足可归位于“能够独立思考、判断和行为”的知识分子行列了。
事实上,《知识分子与法兰西激情》一书,激起我阅读热情的,不单单是给予我上面一个大致明了的“知识分子”轮廓。而是书中通过二十世纪在法国逐次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前后,针对“知识分子”采取“请愿”、“宣言”等行举过程和期间相伴随的人文思想、心理变化及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大胆而理性地研究与剖析。
该书在其章章节节中,关于每一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因果所作得不厌其烦地分析与说明,对于法国或西方人士可能会是不难理解的,或说即使不是这种样子的详细地解释,他们一般也能够准确把握诸事件性质和作者态度。但对我来说,像文中一战和二战前后欧洲各国的社会政治状况、某事件、某风暴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情况或称谓名称,则必须一次次的停下来,经过四处查阅资料后,才能知晓其中所涉及人物背景和大致事件经过。尽管如此,通过阅读书中那一篇篇(或左或右、或激进或保守)的个人与群体,曾经就是公开抛售的“请愿书”或“宣言”样式的原文资料,特别在字里行间坦荡、迸发和显现出来的自由意志、高昂情绪与思想倾诉,我相信人们都不难从中品味得出来何谓“法兰西的激情”了。另外,在作者以历史眼光鸟瞰和点评样的话语间,人们更能很好地去体会一个社会从思想到体制是如何跨越盲目、愚妄和专横的藩篱,而走向民主、自由、理性而现代化的科学、艺术和政治性文化殿堂。
尽管该书中涉及最多的人士、人物或人群,是像作家、音乐家、画家或大学界名士等一些在学术上颇多建树、在人文思想上特立独行、在社会上众望所归的“高级知识分子”。但是,正如作者于书中所断言的:“对于请愿书和宣言的研究既是一台地震仪又是一个观象仪,它使我们一方面可以对那些触动、波及或震撼了国家的风波、浪潮和冲击的规模和意义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对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定位和分析。”
因有段时间没来《另一种存在》了,进门看到刊头在呼吁:“讨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说实话,虽觉得这话题很有讨论的必要,但又深感无从下手!好再自己近来读了“知识分子译丛”中的一本书,故谨在此泛泛而谈,以尽斑竹职责吧。
(2004年11月21日草。2014年6月1日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