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2007年)秋。因行业例会,周四(9月13日)晨八时,乘济宇高速客车,走京沪转日东高速,午后一时达日照长途总站。若无高中同学到站台接送,由车站到会址岚山区的某大厦,乘公交需一个多小时,而出租则要七十元钱。
前些年,曾到日照开发区参观某制药企业的生产情况。那会儿,两天时间内,玩水游山,好不尽兴。近几年,在山东新兴城市中,日照堪与临沂、聊城,并驾齐驱。再加上,日前全国水上运动会,刚从此地召开。此行臆想,定可领略“日出初光先照”地方之“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盛景了。
四天会议,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中午和晚上,尚有富裕时间,甚至最后一天会议,还特意留了半天空闲,但我们居住的地方,实在过于偏僻。身为四星级宾馆,周边除了一两处弄不清是否开工的硕大厂房外,再就是正在搞基建的吊车和脚手架。宾馆的路旁边,更是杂草荆棘丛生。如果没有大脑的思辨,全然以为置身内地的某郊区野外。在此环境氛围之下,无论如何也难与海边城市宜人“蓝天、白云、海浪、沙滩”景色,扯得上干系。
到了半天自由活动的时间,我决定到海边看看。辨别方位后,我奔着海边方向,约略走了半个多小时。路上,除偶或嗅到海边特有的咸腥气息外,却始终不见海岸的影子。正在犹豫迟疑中,遇见一村民打扮的妇女,我忙上前询问到海边怎么走。不曾想,那位大姐十分茫然地回答:“这儿哪有海啊!”经我进一步解释,她才弄懂我的意思,并指出我所想象的那种海岸,只能到石臼港或日照城区里去找。
在我站路边正纳闷日照何以找不到海的踪迹时,一辆出租靠了过来。开车师傅六十岁开外,一脸和气,言语也格外地亲切。我连忙向他说明自己在海边呆过,也来过日照,现在只想到海边看看。老师傅直截了当地说:“这儿不打表,二十块钱送到石臼港。那边儿才有海滩和浴场。”
在路上,师傅问我是哪儿人、来这儿干什么。我一一作答后,并向师傅了解当地名胜和生活情况。老师傅指着远方一座山,说那儿正在建卧佛寺,将来是个不错景点。随后,便讲起了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房地产。说到外地人,特别讲到北京某某名人也在此地买了房子,暑期来度假等等。言语间,老师傅突然想起什么,问道:“我带你到附近海边看看吧,那边石头上有老辈子的字。”
穿过几条纵横大道,我总算找到了空旷辽阔、一望无际的海边感觉。但这海边却不是我过去见过的模样,既没有海堤沙滩,更难觅碧水海浪,只瞧见白茫茫云雾下一块接着一块似稻田般的鱼池或盐田。又走过了一段土路,翻过一个小土包,车停靠在不高的一个断崖上,下面既是零星不齐、形状突兀的诸色岩石。其中,在几块较大石头上,依稀刻有文字。由于年代久远,且距离较远,约略看到“砥柱”、“海澜”、“星稀”几个字。因正是退潮的时间,海水距离我们站的地方大概有五六百米远的样子,这中间除了停泊的七八艘渔船外,再就是星星点点赶海掏蛤的人影。
老师傅在一旁说,上潮时海水可以淹没我们所在山崖下面的石头,海滩上的渔船要等到上了潮,才能启程。渔民一般夜晚或清晨出海,下午时分赶回来。捕捞的海货,有的拿到附近集市上,去买卖;有的放进村里的冷库里,再等待时机交易。
我一边聆听着老师傅一旁讲解,脑子里却在想:何朝何代何人来此镌刻的文字呢?虽说仅有几个支离破碎的汉字,但镌刻于此地此景此情,流露出的却是异乎常人的凌然超凡的气质和胸怀。
坐在返程济南的客车上,望着窗外辽阔无垠的大地,回想此行来去匆匆。其中,有两件事让我叹息不已:
一者日照在中国版图上不过方寸之地,而这方寸之间却依然有着迥异的性情、地貌和风景。
二者不知何故,对于初次来日照的时间,除了记得是一个尚可户外游泳的季节外,自己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具体的年月了。
如果,第一声叹息,让我再次省醒和思辩“不应以偏概全”的师训。那么,第二声叹息,却让我不停地追问自己:“究竟变得老朽忘事了?还是那次行程真的乏味无趣?否则,不会把初次到日照的情况,忘得那么利落而干净!”
日照归来,已有半个多月。因临近国庆长假,这段时间工作上一直异常繁忙。不过,在我头脑中始终没有放弃急于想弄清第一次到日照时间上的困惑。近来,几次在网络上查寻当时的文章,但因标题不清,一直未果。今日,在单位一张软盘上终于找到了零四年八月的那篇游记《日照与浮来山》。欣喜之余,书写上文,权作以后再忘事时,当作有案可查的证据。
(2007年10月国庆长假中草。2014年4月12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