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神
宋咸平年间的公元1002年,李继迁攻下灵州,开始对夏州干旱的事深思熟虑起来,夏州自上年八月到当年七月,久旱不雨,五谷不收,要稳住军心和城中百姓,抗旱的事就迫在眉睫。李继迁下令所有吐蕃人投入到修筑黄河堤坝上来。如果所集水位上升,就可引水入旧渠,灌溉农田。不幸的是,堤坝刚刚筑好,正遇八月的大雨,一下就是九个昼夜,河水暴涨,堤防四决。李继迁筑堤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水害。
李继迁请来一位僧人道说其中原因,他对僧人说他本为党项人谋求好事,为何老天偏偏和他作对,是否曾有得罪上天之事。
僧人说天意所为,本无力挽回,大王所忧之事,可在佛寺前抽签定夺。李继迁就随僧人来到佛寺。
李继迁随僧人抽了一签,让僧人解签之意,僧人不做回答,却给李继迁一本佛经,说道,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一年有十二月,每月都有特点,如腊月之名义中有规定:来年耕地动时,修治耕具也,粳稻、大麦春种,九月收,这是天理。可大王却要连年发动战争,破坏农事,天自然有怨。大王一向注重粮食生产,因为粮食是党项国的命脉,各管粮机构都设有官兵,各地方的州、县都有负责农业的人。可大王连年征战,不顾百姓饥饱,官兵肆意糟蹋粮食,各官员又贪污钱粮,大王却视而不见,已违背天意,天何不生怨?大王也曾规定,假如牲口吃了粮苗,牧人应承担直接责任,以损失粮食之量来赔偿,事实证明从未发现百姓有放牧粮苗的现象,放牧的多为官兵,此已丧失民意,天怎能不怨?
李继迁一脸惊慌,问僧人有何补救之法。僧人说,心诚者,自灵也。说完就走了。
李继迁还想再琢磨僧人话中之意,就有人来报,西凉府六谷吐蕃部落有谋反之意,望大王速定夺。
李继迁立刻招集兵马,商讨诱降西凉部落一事。能担当此重任者,就是那个主管仓庚贮积的三都案。
三都案来到李继迁帐中,没有跪下,李继迁并不责怪。
三都案是党项族中出了名的铁嘴,为李继迁招降过很多异族的大将,自从给自己的外甥说媒失败后,就发誓洗手不干了。李继迁请他再出山,他得服从,不然要掉脑袋。
三都案领命前往西凉府。
这一次,三都案失败了。第二年,李继迁攻打西凉府时也带着三都案。西凉府被攻破后,改府为州。西凉府的什么事都安顿下来,李继迁就想把西凉府所储备之粮运输到中兴府,以补西夏国粮缺,运送粮食的任务,就再一次落在了三都案的头上。
因将功赎过,三都案对这次的运粮任务相当重视,他不想在主人面前再丢脸,一路上,他吩咐手下倍加防范,哪知在半路上,杀来一伙吐蕃人。三都案命令将士奋勇抵抗,吐蕃人抵挡不住就撤退了,吐蕃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一哄而散,这时,三都案发现少了一袋大麦,他便立即上马,去追吐蕃人,追到一片树林里,吐蕃人就不见了。一会儿,从四面八方冲出来无数的吐蕃人,包围了三都案。
三都案毫不退缩,拔出宝剑冲向敌人,和敌人展开一场壮烈的肉搏。
李继迁率领人马赶到时,鲜血已染透了三都案。在他的一只手里,握着卷了刃的宝剑,另一只手里,紧紧攥着一把夺来的大麦。
李继迁命人把三都案的尸体盖上绸缎,放到战车上,全军上下挥刀志哀。这时,探马来报,西凉那边出事。李继迁这才恍然大悟,西凉的潘罗支并不是真正的投降西夏,而是别有用心。潘罗支乘西夏不备,集合六谷蕃部突起袭击,由于潘罗支来的突然,又来势凶猛,李继迁难以招架,全军溃散,他自己也身中箭,仓皇败逃。
1004年的正月,李继迁感觉自己命在旦夕,便想起两年前的一桩心愿来,他派人请来那位僧人,恳求僧人说出两年前没解的那个签。
僧人说,大王,可曾见过用鲜血和生命换回一把粮食的人,既然党项人能为一把粮食付出宝贵的生命,大王何不用和平保住一方之民,争得百姓安居呢?这是天意,天让大王在有生之年遇到这样的事情,天让大王在遇到这件事情之后明白一个道理,也是天让大王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再了解自己的生命,把西夏强盛的事留给下一代。这样的天理谁也违抗不了,大王当年抽的那个签就自然不能解了。
正月二日,李继迁因伤势加重不治而亡。传说李继迁在死之前非要看看三都案的陵墓,亲手在三都案的陵墓前撒了一把大麦。
李元昊拆开锦盒,露出一张羊皮,羊皮上写道……
锦盒
藏黑效力于李元昊的帐下,专为李元昊起草各类表章,藏黑是西夏民间的一位文学家。西夏立国后,一方面发展民族文化,同时也大力吸收周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逐渐使文学爱好者有了一方新天地,藏黑就是在这种良机下重操旧业的。他写的民族特色较浓的西夏文诗歌,寓意深刻,哲理性强,凝聚了西夏人民智慧的精华,他写的歌词,已在军营中成为兵将冲锋陷阵的前奏曲。
后来,李元昊看中了藏黑这个才子,把他传唤到自己的帐下。刚开始,藏黑对朝廷表章、愿文的格式还不太熟悉,他曾为其他人代写过这类文章,但民间不同于皇室,为民间写,错了可以重写,为皇家写,失误一次就有可能掉脑袋。
藏黑首先借阅了李继迁在宋至道元年向宋朝要夏州而写的表章,以及各种重要表章,最后得出一条规律;所有给中原王朝上的表章,都用汉文,其文体多仿效中原对仗工整的骈体文。
1038年十月,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李元昊安顿好各种事项后,把藏黑叫到帐中,咐吩藏黑给宋朝廷起草一份表章,此篇表章意义深厚,代表大夏国威,展示皇帝之威。如若有误,将是灭族之灾。
藏黑满脸愁云,但不可推辞,赶紧答应,李元昊看出藏黑有什么心事没说出来,就问藏黑。藏黑想想后说,肯请皇上能答应臣一件事。李元昊说十件事都行。藏黑说这件事只能等他写完表章后才能说,在没完成这件事之前,皇上一定替臣保密。
当晚,藏黑就把一对羊皮锦盒交给李元昊,并说希望遵守君臣之间的诺言,表章写完后方可拆看。
第二日,藏黑就将表章写好了。李元昊忙派使者前往大宋上秦,宋朝廷极力反对李元昊自封皇帝,对大宋构成威胁。但大势已无力扭转,不情愿地听西夏使者读着李元昊的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未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义旗,悉降诸部。临河五郡,不旋踵而归;沿边七州,悉差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真王之号,夙愿于颁宣,尺土之封,显蒙于割裂。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塔、张掖、交河莫不从服,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
使者念完后,宋朝廷各官员纷纷议论。一旁的范仲淹表请皇上说,西夏李元昊自立为皇帝,实对我大宋不利,但就李元昊所上的这篇表章,足见李元昊心之诚。文章写的倒是脍炙人口。
后来,表章一事便从宋国传向西夏,人们议论说,这么好的表章,绝对不是李元昊写的,李元昊没这么高的文学水平。消息不胫而走,传到李元昊的耳朵里,终于使这位党项英雄耐不住了。他立刻传来藏黑,厉声问是不是藏黑走漏消息的。
藏黑找了把椅子坐下,一副镇定自若的表情,慢吞吞地说他不清楚。李元昊一脸怒气,大声说道,此等损害皇威的消息何般重要,不出自你藏黑之口,又有谁会知道不是我所为?如此之人,我留你何用?推出去砍了。藏黑不急不忙地说且慢,你我事前有诺,您还没实现答应过我的事呢。李元昊问什么事?藏黑说,是你让我给宋国写表章的时候答应的事。李元昊说,说出来听听。藏黑说,不用说明,只要您打开我的那个锦盒就知道了。现在就可以打开它了。
李元昊拆开锦盒,露出一张羊皮,羊皮上写道:吾皇命臣写一份表章,臣当肝脑涂地,写表章之前,吾皇与臣有一言之约,答应臣一件事。吾皇说,什么事都能答应,臣便放心完成表章,今表章已好,且已达到吾皇向大宋所奏的目的,臣已觉完成使命,肯请吾皇准许臣回家养老。
李元昊愣了好一会儿,无耐地摆摆手,命令侍卫放了藏黑。
原来藏黑早料到表章写后会有这一天,才和李元昊来了这次君臣之诺,保住了自己和家族的命。
有一蒙古官感觉丝绸中有问题,于是他打开颜色最鲜的四块丝绸,并在了一起,出现了苍劲有力的四个西夏文大字……
纺织师
丝绸纺织原是汉族的传统手工业,在当时已具有很高的水平,西夏一方面从宋国的岁赐中获得绢、绸,另一方面也逐步发展自己的纺织业。为此,西夏设立织绢院和相应的管理机构。西夏也曾多次要求宋朝提供丝绸纺织的匠人。
西夏发展自己的丝织品有绫罗、绣绢、丝、纱、紧丝、煮丝、彩帛等成品或半成品种类繁多。《天盛律令》中规定了缫和生丝、纺织缎匹耗减法是这样的:缫生丝一百斤(两)时,交九十八两,其中交优质九十一两半,劣质四两,混合二两半,耗减二两。纺缎匹一百两耗减二两,交一两混线。
在纺织时染色则有以下规定:
绢丝染色耗减时,染生丝一两无耗,依法交:草染,一两时混之一钱交入,(纯)之半钱交入;染色一百两生丝时,白、银黄、肉红、粉碧、大红、石黄六种颜色,交七十五两熟丝。其余种种诸色皆本人交八十两熟丝。
如此繁多的纺织工序和上色技艺,对纺织师来说都是轻车熟路。自从纺织师拜过三个宋朝纺织匠人为师以后,她就成了西夏真正的纺织师。纺织师已是有五个孩子的母亲了。公元1224年,蒙古族成吉思汗19岁,西夏献宗乾定二年。是西夏国土上江河日下的一年,同年秋天的九月,孛鲁率蒙古军攻破西夏银州,俘获宋将塔海,杀西夏军乐数万名,掳掠牛羊马数十万。纺织师的家人也成了这场悲剧中的牺牲品。纺织师已看到西夏的末日就要到来。有多大本事,都已无力回天了。
纺织师回到银州,安葬了家人,自己选了一间破旧的帐子住了下来,她想在临死之前,将所学的手艺传给他人。其实纺织师有这番手艺是天赐的。十年前,西夏乘金国屡被蒙古所败,侵扰金边时,宋国使乘西夏国的混乱,派了间细了解西夏纺织业的发展情况。三个扮演成党项人的宋朝纺织匠人来到西夏,在一歌妓院中饮酒作乐,不慎说漏了嘴,那歌妓便去告官兵,刚一出门就被纺织师一刀宰了。纺织师也是歌院的一位歌妓,她在门外偷听了三位匠人说的话,也看到了这个歌妓动作。她想以此从中骗取三位匠人的钱财,才下手宰了歌妓。事后,三位匠人非常感谢,为了报恩,给她赎了身,找了一个银州的男人成了家,并把他们平生所学的纺织技艺传授给了她,才悄悄离开西夏。
纺织师出了名后就被调到中兴府,专为皇家用丝织品工作。可现在,一切都灰飞烟灭,她绝望地看着狼藉的银州城。
这时,来了几位中兴府官兵,要求她回去,有重大的纺织任务要她完成,完不成,就用人头来顶。
纺织师这才知道,成吉思汗进攻西夏,西夏武力不能抗衡,不得不以大量纺织品贡奉给蒙古人,以求蒙古退兵。既要贡奉,就需上等的丝织品,而上等的丝织品,只有纺织师能织出来。
一句话也没说的纺织师跟随官兵来到中兴府,重新走进那座她再也熟悉不过的织绢院,又以她最熟练的技艺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出所需的丝绸。西夏献宗皇帝派人把丝绸送给了蒙古人,蒙古人打开丝绸,才知道是一堆根本用不成的废品,其中有一蒙古官感觉丝绸中有问题,于是他打开颜色最鲜的四块丝绸,按上面字的意思并在了一起,出现了四个硕大的西夏字:克死蒙古!
后来,纺织师死了。西夏国后来的故事,她再也不知道了。
灵州城的百姓每日都是烦恼的,他们并不埋怨于西夏连年战事,民不聊生,而是烦恼自己撞见了鬼……
佛境
西夏的多神信仰一直在延续,到西夏建国前后,佛教已广泛传播,党项族信仰佛教更甚,但佛教教义和思想依然没完全改变他们对神灵的崇拜,于是,能伏法降魔的菩萨,就在西夏国内地位很高。
文殊菩萨就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之一。文殊菩萨左手持香莲花,右手持剑,香莲花表示他的智德,清净无染。利剑则表示文殊的智慧可斩断成千烦恼丝。在李元昊统治的西夏时期,灵州城的百姓每日都是烦恼的,他们烦恼,并不埋怨于西夏连年战事,民不聊生,而是烦恼自己撞见了鬼,他们更相信是晚上出门不小心被鬼附身,然后泱及全家人,从此就无药而治了。丑吉就是这样认为的。
丑吉56岁,曾跟随过几位首领争夺过西夏地盘,在他的弓箭下死去的敌人不在少数,在他的弓箭下死去的老百姓也不在少数。自从他断掉一条腿后回到灵州城,心里就没一天是舒服的。几年前,他和失散多年的女人见面,因为他们都接近花甲之年,而且各有其缘,见面有所不便,就选择了晚上。丑吉拄着拐杖来到见面地点,发现女人刚刚死了,还有体温,女人的身上有几十处刀痕,血在月光下显得幽冷。丑吉不知道是谁杀了女人,为什么要杀一个年过半百的女人。
丑吉回到家,就得了一场病,腰不酸,头不疼,就是烦恼,他一直考虑他来到世上到底是做什么的,他说自己中了邪。后来,他信了佛,更信了文殊菩萨。
丑吉在一老僧跟前知道了文殊菩萨的故事。传说文殊菩萨能附身,在佛教中说,一些文殊菩萨的化身来到雪域大地广传佛法,其中一位大师的母亲梦见一白净童子,手持净瓶,为自己灌顶沐浴。菩萨对这位母亲说,在梦中与本尊能怖金刚相见,请本尊加持。本尊说,明年此时我将来此,为你降魔,并清除你们身上的一切烦恼。为了查明原因,这位母亲请了另一位高僧,进入禅室中,才得知母亲的儿子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丑吉很坚信这一点,他想在他没找到身上的鬼怪之前,最好以虔诚的心打动文殊菩萨,能让其法力附在他的身上,来驱除身上所有病痛。
丑吉在庆佛节时来到寺庙,寺庙中早已堆满水果和牛羊肉,看样子也异常森严,原来是西夏兵在求人问卦。他才知道,明日就是夏、辽的第二次河套之战,这些是增兵。在第一次夏、辽之战时,辽军分兵三路,渡过黄河向西夏发动大规模进攻,长驱直入200公里。元昊率领亲兵迎战,将辽军团团围住,但辽军奋勇无比,西夏军难以抵挡,大溃而败。后来,李元昊利用智谋,俘获契丹驸马都尉数十人,并缴获大量车骑、器服等,元昊在败中取胜大振军心。第三年,公元1046年,辽军想报仇雪恨,派兵2000前来攻西夏,元昊已有所准备,他想从灵州紧急抽调5000兵马,再派人到军事重镇甘州调动人马,以防大规模战役的发生。
灵州的这四十几位是先锋军,他们在临出发之前来到寺庙,祈求菩萨保佑西夏军胜利,并保佑他们的妻儿老小平安,而他们并不保佑自己,他们早已视死如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