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吃了一惊。他想,原来乡间百姓都把他当做虎、蛟一般的大害了。他沉吟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这个苦恼,我把它们除掉。”
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找虎去了。到了密林深处,只听见一阵虎啸,从远处蹿出了一只白额猛虎。周处闪在一边,躲在大树背面,拈弓搭箭,“嗖”的一下,射中猛虎前额,结果了它的性命。
周处下山告诉村里的人,有几个猎户上山把死虎扛下山来。大家都挺高兴地向周处祝贺,周处说:“别忙,还有长桥的蛟呢。”
又过了一天,周处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刀剑跳进水里去找蛟。那条蛟隐藏在水深处,发现有人下水,想跳上来咬。周处早就准备好了,在蛟身上猛刺一刀。那蛟受了重伤,就往江的下游逃窜。
周处一见蛟没有死,紧紧在后面盯住,蛟往上浮,他就往水面游;蛟往下沉,他就往水底钻。这样一会儿沉,一会儿浮,一直追踪到几十里以外。
三天三夜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下子周处和蛟一定两败俱伤,都死在河底了。本来,大家以为周处能杀死猛虎、大蛟,已经不错了,这回“三害”都死了,大家喜出望外。街头巷尾,一提起这件事,都是喜气洋洋、互相庆贺。
没想到到了第四天,周处竟安然无恙地回家来了。人们大为惊奇。原来大蛟受伤以后,被周处一路追击,最后流血过多,动弹不得,终于被周处杀死。
周处回到家里,知道他离家三天后,人们以为他死了,都挺高兴。这件事使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学习。那时候吴郡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周处去找他们,陆机出门去了,只有陆云在家。
周处见到陆云,把自己决心改过的想法诚恳地向陆云谈了。他说:“我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了。现在想干一番事业,只怕太晚了。”
陆云勉励他说:“别灰心,您有这样的决心,前途还大有希望呢。一个人只怕没有坚定的志气,不怕没有出息。”
打那以后,周处一面跟陆机、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来做官。到了东吴被晋朝灭掉以后,他就成为晋朝少数比较能为民做主的大臣之一。
白痴皇帝
晋武帝的长子早年去世,他就立次子司马衷为太子。司马衷长大以后,竟然是个白痴。晋武帝仍对他非常宠爱,还要找个漂亮的女子给他做太子妃。
太尉贾充的夫人郭槐想让女儿贾南风当太子妃,就给杨皇后送了很多礼物。晋武帝相中了卫瓘的女儿,可杨皇后却坚持要贾南风入宫。武帝对皇后说:“卫家的女人有五个优点:贤惠、多子、面容姣好、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贾家的女人则与之相反。”可是皇后仍然固执己见,武帝只好听从皇后的意见。
晋武帝知道太子不懂婚姻之事,就命令后宫中的才人谢玖服侍太子。谢玖进入东宫后,不久就怀孕了。十月之后,谢玖生下一个孩子。皇孙长到三岁时,晋武帝命太子与他相见,说道:“这是你的亲生之子。”太子直发愣,不明白父皇说的是什么。武帝见太子这样愚笨,就在一旁叹气。
公元272年2月,太子与贾南风正式成婚。
可是太子结婚之后,依然是个不明事理的白痴。大臣们都为晋朝的前途担心。一天,晋武帝在陵云台请群臣饮宴,卫瓘假装喝醉,用手抚摸着皇帝的龙床叹道:“可惜了这个好座位。”武帝大为不悦,说道:“你喝醉了,快回去休息吧。”
晋武帝也想弄清楚司马衷到底有多糊涂,就派侍中张泓给太子送去一卷奏章,让他学着处理朝政。
以司马衷的智力,根本无法处理政务。太子妃贾南风赶紧把太子的老师叫来,让他代写一份答卷。那位老师很有学问,引经据典,写得非常详细。贾南风非常高兴。
张泓看了答卷,对贾南风说:“皇上知道太子平常不爱读书,而这份答卷却旁征博引,岂不令皇上怀疑?如果皇上下令追查,太子妃的一片苦心就白费了。只有简单扼要地写出处理意见,皇上才会相信是太子所写。”
太子妃认为张泓言之有理,就说道:“既然如此,就由你代替太子写一份答卷。如能使太子顺利即位,我们夫妇决不会亏待你。”于是,张泓就按照太子的语气,写了一份简单的答卷,让太子抄了一遍。
晋武帝看了答卷,觉得太子虽然没有学问,但确有处理朝政的能力。他把这份答卷给卫瓘等大臣传阅。大臣们也误以为太子并不糊涂,就打消了废黜太子的想法。
公元290年,晋武帝由于纵欲过度而去世。他临死前写下一道遗诏,让国丈杨骏与皇叔——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当时只有杨骏在场,杨骏贪权,就伪造一道遗诏,指定杨骏一人辅政。于是,杨骏宣布假诏书,辅佐司马衷称帝。司马衷就是晋惠帝。
晋惠帝即位之时,已经三十多岁了,但依旧糊涂。他的老师给他讲了一句成语,叫做“不平则鸣”,就是说如果发现对老百姓不公正的事情,就要替百姓们说话。几天后司马衷在华林园游玩,听见蛤蟆叫,就向老师请教:“您前几天对朕说要‘不平则鸣’,现在这些蛤蟆是为公家而鸣,还是为自己而鸣?”
老师见皇帝如此愚笨,无法回答他的问题。宦官们却说:“蛤蟆在公地鸣叫,就是为公家而鸣;在私地鸣叫,就是为自己而鸣。”宦官们明明是胡言乱语,糊涂的晋惠帝竟然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一次,外地发生灾害,饿死了几万人,地方官员将灾情上报朝廷。晋惠帝得知后非常担心,向大臣们询问:“听说现在很多人活活饿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臣们告诉他:“因为有的地方出现灾害,老百姓收不到粮食,没有食物。”惠帝却对大臣们说:“既然没有粮食吃,百姓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大臣们听了,一个个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西晋八王之乱
晋武帝在世的时候,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魏朝宗室的力量太弱。于是,他将自己的兄弟、子侄都封为诸侯王,让他们拱卫王室,以免大臣篡权。可是,让晋武帝没有想到的是,诸侯王虽是皇族中人,却对帝位怀有野心。
晋惠帝即位后,太尉杨骏独揽大权。公元291年,皇后贾南风想夺取权力,就派人与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联络,要他们“清君侧”,除掉杨骏。他们接到命令,迫不及待地带兵进京。
楚王先到京城,他与贾后面见惠帝,诬告杨骏谋反,惠帝相信了。贾后派人包围杨府,屠杀杨氏三族,并将杨太后囚禁于金墉城(洛阳西北角的一个小城),活活饿死。众臣见杨骏已死,就拥戴汝南王和太保卫瓘辅政,让楚王掌管禁军。
贾南风想临朝称制,就让惠帝下诏,命楚王除掉辅政大臣。楚王派兵杀掉汝南王和卫瓘,可是贾南风却说楚王擅杀大臣,解除了楚王军队的武装。楚王见势不好,逃到秦地,仍为贾南风所杀。从此,贾南风掌握了大权。
贾南风生了三个女儿,就是没生儿子。于是,晋惠帝与妃子谢玖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贾南风假装怀孕,将妹夫韩寿的儿子抱来,冒充自己的儿子。既然有了韩寿的儿子,贾南风就不需要太子了。
一天,贾后命人以太子的语气,写了一封谋反书信,趁太子喝醉了酒,让他抄写一遍。然后,贾南风就以这封信为证据,废掉太子,将太子迁往许昌。
此时,赵王司马伦在京城驻军。东宫的很多属下要赵王帮助太子复位,赵王满口应承。赵王的亲信孙秀却对他说:“太子的才干非常突出,如果重新立他为太子,您必不能掌权。如果您等待时机,先让贾后害死太子,我们再为太子报仇,将贾后除掉。太子、贾后一死,您就成为众望所归,一定能成为辅政大臣。”
赵王觉得孙秀说得有理,就派人在京城散布谣言说:“太子无辜被废,令人愤愤不平。现在有很多大臣要帮助太子复位。”
贾南风听说有人要复立太子,就将谢玖和太子毒死了。赵王见贾后中计,就派齐王司马冏带兵进宫,废掉贾后。
贾南风非常吃惊,责问道:“齐王进宫想干什么?”齐王说道:“奉诏捉拿皇后。”贾南风知道惠帝在东堂议事,就向着东堂大喊:“现在有人要废黜我,是不是皇帝的主意?”可是中宫离东堂太远,她喊了半天也没人理会。
贾南风无奈,只得问道:“你们的主谋者是谁?”齐王答道:“是赵王让我们这么做的。”贾南风哀叹道:“系狗要先系它的头,我却只系尾巴。当初我要把这些乱臣都杀光,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赵王废掉贾后,又派人将她毒死。他自封为相国,独揽朝政。
公元301年,赵王废掉惠帝,自己当了皇帝。各地的诸侯王见他篡位称帝,都不服气。不久,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音yóng)带兵向京城进攻。经过一场大混战,三位王爷杀掉赵王与孙秀,恢复了晋惠帝的帝位。
齐王攻入洛阳后,掌握了朝廷的大权。长沙王司马乂起兵攻打他,并得到成都王、河间王的响应。几年后,齐王兵败被杀,长沙王成为辅政大臣。成都王、河间王见长沙王得了势,又带兵攻打洛阳。
正当他们打得热闹的时候,居住在洛阳的东海王司马越发动兵变,迎成都王入城。长沙王被成都王的部下张方活活烧死。后来东海王起兵造反,杀死晋惠帝、成都王、河间王,又立新君即位,就是晋怀帝。东海王当了丞相,成为西晋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从公元291年到公元306年,西晋内部出现了一场大动乱。在大动乱中,带兵混战的将领有楚王、汝南王、赵王、齐王、成都王、河间王、长沙王、东海王。因此,这场动乱就被称为“八王之乱”。
李特设流民大营
西晋政权的腐朽统治和连年混战,给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又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很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又闹了一次大饥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有一个氐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跟着流民一起逃荒。一路上,流民中间有挨饿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济他们,照顾他们。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离中原地区较远,百姓生活相对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给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
益州刺史罗尚,却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他们还在要道上设立关卡,准备抢夺流民的财物。
流民们听到官府要逼他们离开蜀地,想到家乡正在闹饥荒,回去也没法过日子,人人都发愁叫苦。
流民们向李特诉苦,李特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听到这个消息,感戴李特,纷纷投奔他。
来投奔的流民越来越多,李特就在绵竹地区设立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一个月,流民人数就达到两万。他的弟弟李流也设营收容了几千流民。
李特收容流民之后,派使者阎式去见罗尚,再次请求缓期遣送流民。
阎式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他见了罗尚,说明了来意。罗尚对阎式说:“我已经准许流民缓期遣送了,你回去告诉他们吧!”
阎式直爽地对他说:“罗公听了别人的坏话,看样子恐怕不会饶过他们。不过我倒要劝您,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百姓看起来是软弱的,您若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众怒难犯,只怕对您没有好处。”
罗尚假惺惺地说:“我不会骗你,你就这样去说吧!”
阎式回到绵竹,把罗尚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李特,并且对李特说:“罗尚虽然这样说,但是我们不能轻信他,要防备他偷袭。”
李特也认为罗尚的话不可靠,立刻把流民组织起来,准备好武器,布置阵势,准备抵抗晋兵的进攻。
到了晚上,罗尚果然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三万人,偷袭绵竹大营。
晋军进入李特的营地,李特故意镇静自若地躺在大营里。晋将自以为得计,一声号令,叫兵士猛攻李特大营。
三万晋军刚进营地,只听得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一个抵十个,十个抵百个。晋军没有料到流民早有准备,心里一慌,已经没有斗志,被流民杀得丢盔弃甲,四散逃窜。有两三个晋将逃脱不了,被流民们杀了。
流民们杀散晋军,知道晋朝统治者不会罢休,就请求李特替他们做主,领导他们抗击官府。
李特和六郡流民首领一商量,大家推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几个流民首领都被推举为将领。他们整顿兵马,军威大振。过不了几天,就攻下了附近的广汉,赶走了那里的太守。
李特进了广汉,学汉高祖刘邦的样子,宣布约法三章,打开了官府的粮仓,救济当地的贫苦百姓。流民组成的军队在李特领导下,纪律严明。蜀地的百姓平时受尽晋朝官府的压迫,现在来了李特,生活倒安定起来,怎么不高兴?民间编了一个歌谣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
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称“成汉”。
西晋灭亡
西汉末年的时候,有一批匈奴人离开故土,来到北方地区居住。由于汉朝曾与匈奴和亲,一些匈奴贵族就把自己当成汉朝皇亲,改姓为刘。曹操统一北方后,将匈奴部落分为五个部,每个部设一个部帅。西晋立国以后,匈奴人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一位英明的领袖——刘渊。
刘渊本是五部之中的一个部帅,他读了《孙子兵法》等汉族书籍,骑射功夫也相当出色。八王之乱时,成都王见他武艺高强,就封他为五部大都督,命他驻守邺城,管理匈奴人马。
公元304年,刘渊对成都王说:“现在您辅佐天子,镇守邺城,与东海王争夺天下。如果您让我回到匈奴部落,我可以带领匈奴人马来给您助战。”成都王大喜,封他为左单于,让他返回左国城。
刘渊到了左国城,只用了20天的时间,就召集了5万匈奴铁骑。他带领人马直奔邺城,却得知成都王带着惠帝逃到洛阳。刘渊愤怒地说:“成都王只顾自己逃窜,不思进取,真是个奴才!”
刘渊回到左国城,对众人说道:“晋朝从上到下贪污腐化,失尽人心。当年汉朝立国的时间很长,直到现在,老百姓还思念汉朝宗亲。不如咱们恢复汉朝旗号,反对晋朝,也许能成就一番大业。”众人都赞成刘渊的意见,建立汉国,奉刘渊为汉王。
刘渊称王之后,带兵攻取城池,很快夺取了上党、太原、河东、平原等地,军威大振。别的少数民族军队也来投奔他。
公元308年,刘渊在蒲子(今山西隰县)称帝,不久又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刘渊封长子刘和为太子、大将军;刘渊的小儿子刘聪、侄子刘曜都是猛将,分别担任车骑大将军、龙骧大将军的职务。公元309年,刘渊派遣军队两次向洛阳进攻。但因为晋国军队仍有一定的实力,这两次军事行动都失败了。
公元310年7月,刘渊得病身亡,刘和继位。此时刘聪已被封为楚王、大司马,领兵十万镇守平阳近郊。刘和生性猜忌,怕刘聪起兵造反,就想夺他的兵权。刘聪得知消息后,带领大军攻入平阳皇宫,杀掉了继位只有7天的刘和,自立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