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雄国
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印度,是一个列国纷争不断、相互攻伐不休的时代。由于释迦牟尼在这个时代创立了佛教,所以也被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那个时候,在印度-恒河平原上,分布着许多国家。这些国家的规模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有16个强盛的国家。这16国中,有两个实行共和制,其他实行君主制。16国之外的小国,则多数是共和制的。
这些国家之间经常为了利益而发生摩擦和战争,在相互攻杀的同时,也有合作、联姻。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憍萨罗、摩揭陀、阿槃底的势力逐步强大起来,其中,位于今天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渐渐处于优势地位。
在印度,令人信服的政治历史,就是从摩揭陀国瓶沙王时期开始的。印度各教派的典籍中,都证实了这位君主的存在,看来这是一位真实的人物。
摩揭陀国称霸
摩揭陀国之所以能从列国中脱颖而出,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是一个被四周山脉和河流保护起来的国家,在首都王舍城之外,还有几座小山,成为守护的屏障。
瓶沙王在公元前545年登上王位之后,苦心经营,使摩揭陀国力强盛。到公元前516年,吞并了弗栗恃国。
可是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摩揭陀国发生了政变,国王被刺杀了。一个名为摩诃波德摩·难陀的人获得了王位,创建了难陀王朝。
传说中摩诃波德摩出身微贱,并不属于高级种姓阶层。他的父亲只是个理发师,他的母亲是一个首陀罗。但他这个人意志力顽强,充满活力,还深受王后的宠爱。
由于王后的关系,摩诃波德摩可以很随便地进出王宫,因此,也就很方便地实施了他的篡权计划,刺杀了国王。
国王死后,他就成了摄政王,主理国事。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还想更进一步,获取更大的权力。后来就干脆把王子也给干掉了,自己做了国王。
摩诃波德摩做了国王后,立即向忠于前国王的人下手,清除了对他构成威胁的刹帝利,把王权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难陀王朝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广阔的国土,为了看护住自己的财富,难陀王朝设有一只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由2万骑兵、20万步兵、2000辆战车和3000头战象组成,令人望而生畏。
印度列国与中国春秋
历史上,印度列国时期和中国春秋时代的相似点很多,不单两者处于相同的时代,在文化上,也都出现了宗派对立、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
那时,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而中国也出现了孔子创立的儒学,同样是影响巨大。
但不同之处也很多。印度的佛教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在印度社会里,宗教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之外的另外一个古老的宗教耆那教,也是在列国时期产生的。而在中国春秋时代,虽然思想运动同样风起云涌,但并没有产生印度那样强大的宗教,像儒学、墨家、道家等,基本都是以修养德行,研习治国方略为主的。
波斯入侵印度
作为外来者,在雅利安人之后,从西北方向进入到印度河流域的是波斯人。这也是印度的雅利安人社会,与其他文明的第一次政治大接触。
波斯人入侵印度是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的事,赫赫有名的居鲁士在波斯建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后,就派军队远征印度,占领了印度河以西的大片土地,使他的帝国领土向东方扩展。
扩张者的胃口永远不会轻易地得到满足,古今中外哪个帝王都是这样的。波斯帝国的继任人大流士掌权之后,又指派部将斯凯莱克斯率军进攻印度。这次进攻取得了丰厚的收益,波斯军队占领了直到拉其普他拿沙漠的广阔区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波斯帝国的第二十个行省。
行省是要向中央缴纳贡物的,让帝国惊喜的是,印度区域上交的贡物竟然超越了其他所有的行省。从这里我们足可以看出波斯帝国的强盛,也看得出印度地区的富足。
不过,波斯人在印度的统治并不稳定。在被占领区域里,印度人的叛乱、反抗时有发生,波斯帝国对这个地区的控制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到了公元前4世纪,这里又分裂成一些独立的小国了。
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
在波斯人的身后,进入印度人视野的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着他强大的军队,踩着先前游牧雅利安人和波斯人的足印,也翻越了兴都库什山脉,出现在印度。
亚历山大的入侵,开始了印度文明与希腊、罗马等外面世界的全面交流,影响了印度的文化,进而也影响了世界的文化发展。
“让我们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这是希腊雄辩家发出的宣言。战争意味着毁灭的同时,也意味着财富。不过希腊人发出的这个宣言,当时却没有得到多少响应,因为那时希腊强国早已没有了先前的傲人气势,已经日薄西山了。但事隔不久,马其顿就崛起了,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践行了希腊人的宣言,率领他的大军,杀向了东方。
之前,马其顿只是希腊北边一个弱小的城邦,到了国王腓力二世时,才强盛起来。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把反对他的希腊城邦联盟打败,建立起了他在全希腊的霸权。
亚历山大是腓力二世的儿子,在他20岁的时候,腓力二世被刺杀而亡。据说腓力二世是死在女儿婚礼上的,而刺客就是波斯人派来的。腓力二世死后不久,亚历山大就继承了王位。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了对东方的进攻。为了战争,他集结起160只战船和35000人的军队。
在出发前,亚历山大作出了一项非常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把自己所有的地产、奴隶和畜牲都分给了他人。
一位将军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就问:“陛下,您把自己的财产都分光了,给自己留下什么?”
亚历山大说:“希望!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希望将会带给我无尽的财富。”
将土们都被亚历山大的雄心所感动了,他们相信跟着统帅,就一定能在东方获得更多的财富。
亚历山大首先率领军队攻占了小亚细亚,那里的波斯军队不多,击败了波斯驻军后,他就挥军北上,进攻叙利亚。在伊苏城,亚历山大与波斯军队展开了大战。在战场上,波斯王大流士三世被打败,他的妻子和女儿都被俘虏。胜利后的亚历山大望着大流士的豪华宫殿赞不绝口,由衷地说:“这才像个国王!”
可是那个曾过着真正国王生活的人,却在此后被亚历山大接连打败。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军队切断了波斯舰队与陆军的联系,杀入埃及。又于第二年,在高加米拉平原上,与波斯主力展开了决战。士气低落的波斯人哪里能抵挡住乘胜进击的马其顿人,战败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也被部将杀死了。
亚历山大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野心家。他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他的计划中,领土的西部极限是直布罗陀海峡,而东部则是印度海岸。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按当时的知识,印度是世界的最东方,从印度往东就是一片大沙漠,沙漠再向东是一片海洋,那里就是世界的最东端了。因此,亚历山大要做的就是整个世界的主宰。
为了理想,亚历山大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征服之旅,向印度进发。
亚历山大征战印度
在公元前327年冬天,亚历山大统率马其顿军队越过了兴都库什山,进攻西北印度。
他先是征服了库纳尔河和斯瓦特河一带的土著部落,这些行动并没有耗费多少精力,对方的抵抗被轻易地瓦解了。
第二年春天,亚历山大把船只连接到一起,在印度河上搭起了浮桥,在奥辛德这个地方渡过了印度河。渡河之后,经过一段时间不长的休整,马其顿军队就向杰卢姆河进发了。
亚历山大知道,印度波罗斯王已经准备好了,正在河对岸等候着他。亚历山大很兴奋,对于他这样的军事统帅,挑战越强就越有兴致。
波罗斯王的军队可不像之前遇到的印度武装,他们训练有素,军容齐整,拥有3万步兵,4000骑兵,3000辆战车和2000头战象。亚历山大的作战企图已经被波罗斯王掌握,于是就在杰卢姆河岸严阵以待。
亚历山大有自己的打算,他并不想在敌军面前强渡杰卢姆河。
为了吸引波罗斯王的注意,亚历山大派部分军队在河岸大造声势,与对岸敌人相持。同时引军在杰卢姆河上游27公里的一个急转弯处渡河。亚历山大与他手下的将军们托勒密、坡狄卡斯、塞琉古等人一起登上了一条大船,同士兵们连夜渡河。天明后,部队上了对岸时才被印军发现。
得到报告的波罗斯马上命令他的儿子带领2000骑兵阻击,当印度军队赶到渡河地点时,亚历山大已经带5000士兵上了岸,并立即向印军发起攻击。结果波罗斯的儿子战死,其余士兵被击散了。就这样,渡过河的马其顿军队就在伽里平原上与波罗斯王的军队相遇了。
波罗斯得知他的儿子阵亡,马其顿军队已渡河而来,马上率领部队列阵迎敌。他将战象部队排开,并在战象部队两翼各布置骑兵,等候亚历山大到来。
开始时,波罗斯王凭着强大的军队,并不把亚历山大放在眼里,可是波罗斯王在战略上的轻敌和战术运用上的僵化却帮助了亚历山大。
不久,马其顿军队就来到了,亚历山大见敌军象阵不容易被突破,就带领骑兵攻击敌军的两翼骑兵。当波罗斯王发现他的左翼骑兵被攻击,就命令右翼的骑兵前往支援,同左翼骑兵一起夹击。当印度军队两翼合并时,马其顿将领科拉斯又率兵从后面杀过来,同亚历山大所率骑兵前后一起攻击。于是,波罗斯的骑兵部队立刻大乱。
托勒密率领马其顿士兵方阵,与波罗斯象阵正面对阵。当大象冲过来时,就缩紧方阵,一步一步地后退。当大象被攻击后乱逃时,他们就分散开攻击对方。波罗斯士兵被夹在象群中,有不少被大象踏到。这时,又有亚历山大部队渡过河来,加入了战场。战斗打了一天,到夜幕降临时,波罗斯军队相持不住,溃败下去,波罗斯的两个儿子战死,他也受伤被俘。
亚历山大看到被带过来的波罗斯王,问他想接受什么样的对待。波罗斯王战败了,但他孤傲的意志仍在,他骄傲地告诉亚历山大:“我是一个国王,你要像对国王那样看待我。”
出乎人们的意料,亚历山大并未被波罗斯王所激怒,而是释放了他。不仅如此,为了安抚波罗斯王,还把王国还给他。这既体现了亚历山大作为一个战略家的胸怀,也显示为了尽量分化敌对势力,使用手段的灵活性。
在征服波罗斯之后,亚历山大渡过希德拉欧提斯河,攻打卡萨亚部落桑加拉城。桑加拉城在今天的拉合尔,非常坚固。卡萨亚人和他们的盟友,还在城外设置了好几道防线。
可是亚历山大军队发起进攻后,外面的防线很快就被冲垮了,桑加拉城也很快就被攻破。亚历山大将城夷为平地后,又向阿赛西尼斯河进攻,如果渡过这条河,就可以向恒河流域进军了。亚历山大认为,恒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它的入海口就是世界的最东方了。要是征服了恒河流域,自然也就意味着征服了全部东方。
在亚历山大攻击方向上的印度人,有的惊慌失措,准备逃亡,有的整军备战,拼死护卫家园。可是他们摆好架势等了好长时间,却没有等来进攻的马其顿军队,原来亚历山大已经撤兵,返回了巴比伦。
亚历山大是在公元前325年9月离开俾路支回兵的,从公元前326年3月渡过印度河起,他已经在印度征战了19个月。在这期间,亚历山大的军队劫掠了大量的印度城镇,不仅印度士兵,就连很多手无寸铁的民众也惨遭屠杀。
离开前,亚历山大把他征服的土地交还给归附的印度王公们管理,还建立了许多新城堡,安排军队守卫。可这些手段并不能确保他对占领区域的长期统治,在他撤出印度的第二年,留在西旁遮普的总督就被印度人杀死了。
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也占有了波斯帝国在印度的土地,但他同波斯人一样,也没有在印度长期站住脚。因此,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入侵,更像是一场袭击。
亚历山大走后,由希腊人建立起来的塞琉古王朝统治波斯和西北印度达六十余年,对印度文化与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像希腊人精良的造币技术、雕塑和建筑技术等,都对当时印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亚历山大从印度撤军之谜
在军事上不断胜利的情况下,亚历山大却主动退兵。很多人对这个突然性的历史转折感到难以理解,也找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古往今来,不少史学家对亚历山大放弃向东方继续进军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对主要原因形成了这样一些共识:
一是马其顿人远道而来,对于印度的气候水土不适应。
古希腊史学家、《亚历山大征战记》的作者阿里安认为,印度地区降雨量很大,尤其是到了夏季,河水猛涨,沼泽遍布。在沙漠地区则烈日当空,暑热难忍,雨季时又是长期湿热,这就使士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驾驭着这样的军队去打仗,前途确实不好预测。与此相应的是,亚历山大撤军,正是仲夏阿赛西尼斯河泛滥之时。
二是士兵厌战,将帅对立情绪很大。
与波斯人作战时,亚历山大军队内部就产生了很不和谐的情绪。
对于亚历山大起用大量的波斯贵族,不少马其顿高级将领表示了不满。对亚历山大排挤旧时共同征战的战友,更是怨气重重。矛盾就这样酝酿并且激化,后来竟导致马其顿军队副统帅帕曼纽父子等人被杀害。
亚历山大为他清除异已的行为进行了辩解,他在给亚里士多德的信中说:“我很惋惜他们,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因为马其顿人中间的这种不满情绪快使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受到威胁。事情是这样的,我正准备向印度进军。”
到了印度后,军中不满的情绪还曾使士兵公开罢战。在亚历山大为此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竟然没有一个部属愿意支持他的下一步行动。据说亚历山大把自己关在军帐中,三天不接见任何人,可将领们仍不愿回心转意,整个营地死一样寂静。
三是印度武装的顽强抵抗。
在《亚历山大传》中,记录了士兵反对向恒河进军的理由。士兵们认为恒河又深又宽,并且印度人在河对岸已经作好了准备。乾达利坦族和普莱西安族的国王正带领8万骑兵、20万步兵和6000头战象等待着他们。从其中可以看得出来,印度人的抵抗是持久的,也是很顽强的。
不过,亚历山大在以往的征战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很大的困难,都被他克服了,直到胜利。可在印度却被阻挡住了,人们自然是难以理解,亚历山大为何从印度战场上突然撤军,到今天仍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