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两位队长的背影,他们像你生活中的哪一个人?像不像你的老师、像不像你的班主任!像不像以前关心你爱你的老师?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坚强,但你可知道他们为了你的成长,承担着多大的压力,有时候还被你们抱怨,有时候还被你误解,看着他们的背影,知道吗,现实的生活中他们跟现在一样,就因为你的一点点失误,要被学校领导批评,就因为你的一点点失误造成他们巨大的压力。就因为你的不负责任,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作为一个青年,你真的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了吗?你真的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吗?你真的理解了老师对你的苦心了吗?你真的知道了他为了你的成长所肩负的压力吗?你可知道,责任是我们生存的方式啊……想起老师的面容,想起他那期待的眼神,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想起了谁?是谁曾经像这样为你承担……《思念谁》
所有人手拉手一起围成一个圈,为那些曾经关心我们,指导我们,爱我们的人,为那些曾因为我们的过错而为我们承担的人说一声:谢谢吧。《感谢你》
(6)预期反映及应对:
队长和学员放弃不进行比赛了——引申联想到实际的生活中,是谁为我们承担而不愿意放弃?
队员不干了,放弃了,但队长还要继续——让他们自己解决,让队长去承担!
(7)分享方向:
活动中,你真的全力以赴了吗?你认真对待了吗?生活中你也是一样吗?
责任与感恩,你看到那苦苦支撑的背影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放弃,你内心是怎么想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分享要求:以引导为主,多让学员表达内心感受,用心去关注每个学员的成长。
以下是中山大学一位学生会干部参加此次培训后的感言:
我成长了
我成长了,真的成长了,我看清了许多之前怎么也不会想的东西。这次体验式培训让我发现了很多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每一个人的善良。也发现了自己的善良。让我能够认清谁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人,我应该为谁去付出——对,我的父母。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把全部的爱给了我。
我学会了承诺,更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去实现承诺的勇气。承诺的意义不是在于是否能够实现,而是在于你是否为了你亲自做出的承诺去付出,去坚持过。
我更勇敢了,不会再在众人目光的焦点中胆怯,我敢于成为焦点了。
我更加自信了,当自己完成了一个初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时候,我相信,我不是平凡而渺小的一个人。
我学会了承担生命的责任,要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负责,就算惩罚再苦,你再委屈,你也是不能推卸自己身上的承诺和负责的。
(七)生命化校园环境建设
“一个高校,无论是校园内部,还是校园周边,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适宜于教师教学科研,学生读书学习和修身养性。”实现育人的有效途径,除了教育、服务、管理外,还有环境,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5年,其中有23年在一所叫“帕夫雷什中学”的乡村学校担任校长。他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他曾指出“用环境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他认为,精心设计、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前提,同时,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手段。
学校教育环境中,有着某些富有生命意蕴的情境。在其中,生命的创生力呼之欲出。从性质来说,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理性的环境与心理性的环境。物理性的环境可以由学校建筑、学习器材、花草树木等构成,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比例、造型等的组合,构成为整体的物理环境。从颜色的角度,祥和、热情、充满生机的颜色,会更优于那种躁动、抑郁、混乱、黑暗的颜色。从内容上看,那些出自师生手笔的作品,反映师生生存状态的作品,相对于说教性的标语和宣传画,更能激起师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从结构的角度看,圆润、和谐、错落有致的结构方式,要优于杂乱无序的方式。从整体风格看,会有诸如强调秩序与规范的风格、宽松与轻快的风格、激励性的风格。“校园的物理环境并非是‘死’的,它的成分、构成方式、风格,可以体现出某种生命意味,可以成为一个浓缩的生命世界。”
从心理环境的角度看,校风、班风、教风、学风都是比较明显的心理环境,制度和物理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情境。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激发灵感、更容易表现自我、更容易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而在一个拘谨、压抑、专制的环境中,个体的生命可能被极大地压抑、掩盖住,不利于个体生命的成长。廖桂芳教授在她发表的《论高校心理环境建设》一文中详细展示了高校心理环境建设程序。
方框表示实施过程的主要环节。与方框相系的文字,说明影响该环节的心理因素和心理学方法,实践中当然不是必须有这几个环节,而是可多可少。动力结构指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状况。起积极因素的人和事,可以成为驱动力,相反则是遏制力。
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与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良好的环境,犹如栽培作物的“温室”,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能使大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第二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价
教育评价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学生、教师、教学、教材到学校本身以及关于学校或教育的政策等,都可以是教育评价的对象,并因此出现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校与教育机构评价、教育政策与教育项目评价等。本节所讨论的主要是对生命教育的受教育者——学生的评价,即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价。
选择恰当、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施生命教育课程评价的关键所在。生命教育课程评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探求适合于生命教育课程自身特点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生命教育评价的实施应该从生命教育的内涵出发,结合生命教育的原则,来评价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生命的思想,它贯穿生命教育的始终;同时,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的类型,它有自己的教育内容,也有自己的实施方式,因此,对它的教育效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像其他的课程那样,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以教育评价促进、改善教育教学,这是世界各国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价必须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去评价学生,才能使学生评价有效,才能实现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进行综合评价
现在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建立学分制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但在关注其智力与学习成绩优异与否的同时,也要关注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健康体魄、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纯洁善良的心灵、乐观豁达的态度、友好合作的交往、勤劳质朴的作风等健康生命的基本品质的获得与发展,因为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正如西塞罗指出的那样,一味追求书本知识在某些人眼中一直是一种“堕落”,书呆子是被人蔑视的对象。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其目的是关注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每一方面,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
生命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用同一的方式来进行一刀切式的评价,要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的生命感受和生命差异。且生命教育是一门多元主题的课程,不同的主题适用的评价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生命教育课程评价要注重多样化操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首先坚持内涵多元,技能评价、情意评价、认知评价等相结合;其次坚持评价方式多元,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口语评价、自我评价等,再次坚持呈现形式多元,兼顾质化、量化评价,能力、努力评价。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生命教育的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依托,而不是简单的仅仅以分数来筛选学生为目的。这就要求,该评价既重视评价的价值性判断,也重视教育评价的描述性判断、决策性判断;既要求把社会要求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评价目标形成的依据,也要注意个体的要求和个人的成长在评价中的重要性;既要承认总结性评价的价值,也要认识到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的重要价值。总之,生命教育的评价在关注效率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四)遵循评价的伦理规范
伦理是指人行为做事的准则,只要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就存在伦理。教育评价作为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有其特殊的伦理规范,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根据美国教育评价学会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制定的教育评价专业标准,教育评价要尊重评价对象的人格,维护评价对象的利益,保护评价对象的隐私权,满足不同评价对象的需要,避免对评价对象的伤害,防止评价对象的各种偏见,保持评价人员的诚实,保证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杜绝评价结果的误用和滥用。生命教育也不例外,而且,在其合理性标准与伦理规范发生矛盾时,应该以善为标准。
二、评价方法
结合生命教育的内涵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效果评价。其中,第一维度人与自我又可细分为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四个部分;第二维度人与他人可分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感恩他人和人际交往四个部分;第三维度人与社会可细分为团队合作、奉献精神、适应能力和价值感四个部分;最后一个维度人与自然可分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部分。评价可以采用雷达图的形式(如图12—3和12—4所示),雷达图可以清晰反映出学生在多项指标上的不同得分,纵向反映自身的成长历程,横向反映自身和他人的对比情况,结果完整、清晰、直观。
三、评价实施
在实施评价时,应该完成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相互沟通、信息采集、评议评分和汇集整理这四方面。
(一)相互沟通
美国有调查表明,“内在动机”是影响有效评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只有当有关人员明确了评价的意义,他们才可能有投身于评价活动的愿望。”因此,在开展初评之初,评价人员需要与被评人员取得相互理解。“相互理解可以从讲清评价的意义入手,务必使各类人员充分了解评价的意义,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内在动机。”
(二)信息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