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圄禅师非常惊讶地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的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契机的回归根源。目前在我的心深处,萌发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相比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不是传声筒
人云亦云,这是鹦鹉禅,与传法传心不类。所以凡一切学术禅理,总要先从自己消化,融会贯通以后,知之为知之,方可成为言说。
有一位学僧去拜访铁舟禅师,要求铁舟禅师能为他讲解《临济录》。
铁舟禅师道:“这你就弄错对象了,要听《临济录》,最好去找圆觉寺的洪川禅师。”
学僧说道:“不!我已经听过洪川禅师的讲述。听说您是天龙寺滴水禅师的真传弟子,我一定要听听您的讲解。”
铁舟禅师再三推辞不得,只好带着这位学僧到一处练武的场地,一起练武。直到两人全身汗如雨下,才停止练武。练武以后,铁舟禅师随即带着学僧回到原来的法堂,一面擦汗,一面微笑地对着学僧说道:“如何?我的《临济录》讲得好不好?”
学僧大惊,铁舟禅师只练了一趟武,何曾讲过《临济录》?禅师这一问,学僧不知如何作答是好。
铁舟禅师再问道:“我的《临济录》讲得如何?”
学僧不得已答道:“禅师!你的《临济录》只是一套剑谱吗?”
铁舟禅师这时才恳切地开示道:“我是剑客,所以我只提倡剑道,我虽然也跟禅师学禅,但不愿学一般禅者的作为,首先该知道《临济录》绝非纸上谈兵,更不是从语言口舌上可以去了解的,至于家师滴水禅师的讲解,我更无从学起,因为我不是传声筒!”
学僧不以为然地说道:“照禅师这种说法,历代祖师大德,传法传心不也都成为传声筒了吗?”
铁舟禅师再告戒学僧道:“传法传心自是传法传心,传声筒自是传声筒。”
自忏忏他
为自己忏,亦为他人忏;为他人忏,亦为自己忏;自他无二,事理一如,何必要把自己与一切众生分开?说到罪业,在事相上当然有罪有业,有业有报,但在自性本体上,哪里有罪业之假名?“喝”的一声,是善是恶?是常是暂?是己是他?众生的分别在真理上实则无分别。
有一位信士问普交禅师道:“修忏悔法门是为了自己忏悔呢?还是为他人忏悔呢?若为自己忏悔,自己罪性从何而来?若为他人忏悔,他人非我,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禅师一时无以回答,便开始云游参访,希望解答这个疑难问题,一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禅师大“喝”了一声。
普交禅师虽然不知“喝”一声的意义,但想到既然前来问道,总该自己先表明来意,哪里知道正要开口,泐潭的禅杖已打了过来。
普交不知所以,但只有忍耐,经过数日后,泐潭禅师对普交说道:“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
普交正要启口说好,泐潭又大“喝”一声!在此喝声下普交禅师豁然开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禅师走下禅床,握着普交禅师的手道:“你会佛法吗?”
普交禅师大“喝”一声,复将泐潭禅师的手推开。
泐潭禅师哈哈大笑。
你就是佛
“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需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佛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自心的灵山,要向自我内心去提炼自性的宝藏。
一天,灵训禅师前来参访归宗禅师。
灵训禅师请问归宗禅师说:“禅师!什么是佛呢?”
归宗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灵训禅师说:“这!不可以告诉你,告诉你,你也是不会相信的。”
灵训禅师听后马上说:“不!禅师!我是诚诚恳恳地来向您问道,您的话,我怎敢不相信呢?”
归宗禅师点点头说:“好!你既然肯相信,你靠过来,我告诉你!”
然后归宗禅师把嘴巴贴在灵训禅师的耳朵上,细声地告诉他说:“你就是佛啊!”
灵训禅师听后,先是一愣,然后放声大笑说:“我就是佛!哈!哈!我就是佛!”
不如小丑
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不够,心中不能自主,就会经常受外境的影响。别人的一句赞美,自己就会洋洋得意;别人的一句谤言,自己就会怨恨怒;所以自己喜乐忧苦,全为别人左右,可说已失去自己。
白云守端在杨岐方会禅师处参禅时,久久不悟,杨岐挂念,很想方便开导,有一天,杨岐方会禅师问守端以前拜过谁为老师?守端回答:“茶陵郁山主。”
杨岐又问道:“我听说茶陵郁山主是因为跌了一跤而大悟,写了一首偈,你知道吗?”
白云守端:“知道!那诗偈是这样的:‘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听了之后,便发出怪声,呵呵地笑着走了。守端却因方会禅师的一笑,饭食不思,整夜失眠。第二天便至法堂请示方会禅师,为何一听到茶陵郁山主的诗偈便发笑不已。
杨岐:“昨天下午你可看到寺院前,马戏班玩猴把戏的小丑吗?”
守端:“看到了。”
杨岐:“你在某方面实在不如一个小丑。”
守端:“为什么呢?”
杨岐:“因为小丑的种种动作,就是希望自己博得别人一笑,而你却怕别人笑。”
虔诚的心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岂单指刻佛像,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虔诚的心和敬业的精神。
有一个青年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故特别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佛像的常识,使其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一言不发地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以后,突然间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因为时近黄昏,其他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要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他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昨晚骂你的原因,但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对此训示,颇为感动而钦敬不已,并且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其弟子,对佛像的雕刻技艺也独树一帜!
静心抽烟
同样的一件事,如果换一个角度,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两个有烟瘾的人一起去向一位素以严格出名的禅师学习打坐。
当他们打坐的时候,由于摄心,烟瘾就被抑制了,可是每坐完一炷香,问题就来了。那一段休息时间被称为“静心”,可以在花园散步,并讨论打坐的心得。每到静心时间,甲乙俩人便忍不住想抽烟,于是在花园互相交换抽烟的心得,愈谈愈想抽。
甲提议说:“抽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干脆直接去请示师父,看能不能抽。”
乙非常同意,问道:“由谁去问呢?”
“师父很强调个别教导,我们轮流去问好了。”甲说。
甲去请教师父,不久之后,微笑着走出禅堂对乙说:“轮到你了。”
乙走进师父房里,接着传来师父怒斥和拳打脚踢的声音,乙鼻青眼肿地爬出来,却看见甲正在悠闲地抽烟。他无比惊讶地说:“你怎么敢在这里抽烟?我刚刚去问师父的时候,他非常生气,几乎把我打死了。”
甲说:“你怎么问的?”
乙说:“我问师父:‘静心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师父立刻就生气了。你是怎么说的,师父怎么准你抽烟?”
甲得意地说:“我问师父:‘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心?’师父听了很高兴,说当然可以了。”
生活中,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换个角度想问题。
悔过的小偷
只要一个人诚心改过错误,总是来得及的,只要别人和你自己还给你机会。
禅堂里新进来一位年轻的行者,习气非常恶劣,尤其经常偷窃别人的东西,虽屡经劝导,却不知悔改,引起所有住持不满,纷纷向住持和尚投诉。住持每次听了,都只是“哦!哦!哦!”轻描淡写地带过去。
时间日复一日的逝去,这位行者依然故我,住持们多次反应,住持和尚也都是“哦!哦!哦!”地应着。
最后,大家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向住持和尚抗议:“如果他不走,我们走!”
老和尚缓缓开口:“你们要走实在很可惜,如果他走了,也很可惜。即使你们要走,我还是决定留他下来,因为你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懂得约束自己,不犯过失,但是如果佛门都不能包容他的错误,一旦让他回到社会,只会做更多的坏事,伤害更多的人。你们难道一点儿顾念社会的心都没有吗?我会耐心地等待,直到他改过的一天。”
所有住持闻言,都惭愧不已。那位行者在门外听到这番对话,更是感动得痛哭流涕。
从此,他认真修道,成为禅门的栋梁。他就是后来的八方禅师。
茶杯在上,茶壶在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是因为身处低谷,方能成为百谷之王。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可惜的是,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芽”
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帧,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酩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芽”
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芽”
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并且那个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股茶水,正好注入那个茶怀中。
年轻人拿着刚画好的画,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芽”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芽”
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气,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酩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芽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是因为身处低谷,方能成为百谷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