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铭(1901-1931),又名恩明,字仲尧。贵州荔波人,水族。1917年去山东济南投亲,1918年考入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初,与王尽美等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是十三名代表中最年轻的,也是惟一的少数民族代表。1922年初,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7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1923年任青岛市委书记。
1925年领导了胶济铁路工人罢工和青岛日本纱厂工人罢工。1927年4月出席中共五大,回山东后任省执行委员会书记、省委书记。1928年12月在济南被捕。狱中曾组织两次越狱斗争未成。1931年4月被杀害。
聪明的水家娃荔波县位于贵州省东南,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聚居着水族、苗族、瑶族、布衣族和汉族。邓恩铭的出生地水浦离荔波县城有四十里,生活在这儿的主要是水族,也叫水家人。
邓恩铭1901年的1月5日,来到这个不太平的世上。他不哭不闹,逗人喜爱,大人就给他取了个乳名叫老乖。乡亲们后来就亲昵地叫他邓老乖。
邓恩铭的祖父是个医生,悬壶济世,虽不出名,但瑶山苗岭盛产药材,在城内挂牌行医,日子也勉强过得去。邓恩铭的父亲邓国琮拖家带口,靠着二亩三分地实难温饱,就全家搬到荔波县城,一面从父学医,一面与家人磨豆腐、采药维持生计。
邓恩铭的爷爷、父亲见恩铭聪慧、有灵气,就请了一位布依族先生给他"发蒙"。当时恩铭仅四岁,是水浦启蒙读书最早的一个水家娃子。
水家娃子无论是男是女,早早地就能走远路、挑担子,成为家中帮手。邓恩铭五岁时就随着家人赶集,帮助大人做这做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别看年龄小,见的世面可不少。大山大河,来往过客,见到的事听到的事能少吗?清咸丰、同治年间,水族英雄潘新简领导水家人和劳苦百姓,杀贪官惩恶霸,轰轰烈烈的事迹在民间传扬着,还有许多民间的故事、动人的传说和时下的新闻,邓恩铭都听得津津有味。
水家人又是一个喜爱唱歌的民族,他们即景生情,遇事而歌,随编随唱。恩铭的奶奶就是有名的水家歌手。邓恩铭时常磨着奶奶唱歌给他听。什么"砍柴一刀刀,担水一挑挑。谁知一餐饭,多少眼泪抛",什么"我在山这边,望到你那边。
越听越爱听。小孩子家不懂歌词的意思,就让奶奶讲给他听。
青山秀水,人杰地灵。小小的邓恩铭也学着编起歌儿来:下大雨,涨大河,大水淹到白岩脚。抓住大龙角,鲤鱼、虾子逃不脱!歌词清新欢快,极富童趣。父母见乖儿如此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歌词,大感欣慰,盼着他长大了有出息,光耀门庭。
一家人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起早贪黑讨生活,攒下钱来供邓恩铭读书。邓恩铭兄弟姐妹六人,在兄弟中是老大。他谨记父母养育之恩,直至他投身革命并在异乡英勇牺牲时都没有忘怀。小恩铭知道穷人家孩子上学不容易,立志长大要恩铭勤学苦读,成绩优异,且为人忠厚,性格豪爽,机敏过人,所以在荔波城内荔泉书院读书时深得老师喜爱,同学尊重。
荔泉书院是一座七年制的小学,书院里除了有客家的孩子外,还有许多苗、水、布依等族的娃子。这儿的娃子都会唱民歌,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回家的路上,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歌声。一天,邓恩铭想:"大家唱来唱去总是些旧歌谣,何不编一首新的,唱起来准带劲儿。"于是,一首新歌谣就在同学中唱开了:种田之人吃不饱,纺纱之人穿不好,坐轿之人唱高调,抬轿之人满地跑。
学校有位老师叫高梓仲,饱读四书五经,颇有为苍生立命之志,对袁世凯之流的窃国大盗极慢慢吟来,不禁一惊:"此歌吟讽当今社会之不平,不知是哪位高人所作?"叫来娃儿一问,方知出自自己的学生邓恩铭之手。高梓仲一阵惊喜,对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更是另眼相看,急忙让人把邓恩铭叫来,郑重地邀请他来家作客。
邓恩铭告诉家人,家人也很高兴。那次高梓仲款待自己学生用的是火锅宴,也是当地招待客人最高的礼节。
高家四代教书,虽然两袖清风,藏书却很多。古人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又说:"学必始于观书。"高老师很高兴恩铭能翻检阅读这些书,时时加以指点、引导。恩铭见有这么多书,有经有史,有古有今,有诗词有科技,真是高兴的了不得。从此,恩铭就成了高老师家的常客。这些书使恩铭获益匪浅,高老师常感慨"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今见恩铭勤学苦读,总算找到知音,有时师生二人谈古论今,兴致来了,连饭高梓仲称道邓恩铭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气度,是一块美玉,前途不可限量。少年的恩铭就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所以既认真读书又非食古不化,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那时荔波也和各地一样,妇女受虐待的事时有发生。学校的教育虽已改成共和教育,但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势力强大。有一天,娃儿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壮汉在毒打自己的女人,女人苦苦哀求不要打了,围观者谁也不劝,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
邓恩铭忍不住挺身上前说道:"现在共和了,提倡男女平等,不能再讲前朝的三从四德,女人的意见也要尊重,更不允许动不动就打女人。你这样做,不是反对共和吗?"一席话,说得围观者无言以对,打人的也住手作罢。
这件事传遍了荔波城的大街小巷,有赞成的见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恩铭投身革命后,依然矢志不渝地为妇女的解放呼吁、呐喊。1921年曾写了《济南女校的概况》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毫不留情地说:"世界上各国的女子教育,要算中国为最坏;而山东这个地方的女子教育,又是中国中之最坏的了。"文中最后以警世的语调对妇女说:"要知道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种种事体,都是要你们自家作的。社会上谁是你们的助手?谁是你们的良朋?不用光指望别人帮你们,说句利害的话:社会上的人,不大多数是压迫你们的,是玩弄你们的,快快起来吧!"立志出乡关荔泉书院分高初两级,七年毕业。邓恩铭十六岁那年,也就是1917年,不久就将毕业了。
由于家境清贫,眼看继续求学无望,怎么办?邓恩铭想起在山东益都作县官的二叔,于是去了一封辞意恳切的书信。他的二叔素知此侄聪明,稳健,爱读书,今见其书信洋洋洒洒,意切情真,便慨然成全了他出山求学的愿望。
按当时水家人的习俗,出远门要祭告祖宗,辞别亲友。山中父老舍不得这娃儿,但冥冥中又觉得这聪明娃儿会让水家人扬眉吐气。乡亲们知此行要走很远的路,便千丁宁万嘱咐,求老天保佑不要遇上土匪、兵痞,平安抵达山东济南。
邓恩铭情之所至,录诗赠别,情深意长:??南雁北飞,去不思归?志在苍生,不顾安危??并将古诗略加修改,按水家人习俗即兴高歌: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这时的邓恩铭完全沉浸在兴奋之中,才如泉涌,一问一答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时值农家八月,丹桂飘香,秋色斑斓,一片片黄澄澄的稻子等着开镰。荔波城门口,几抱粗的老榕树下,送行的伙伴们叫着唱着:"邓哥呀,你这一去,啥个时候回来啊?"邓恩铭望着这些曾经一起玩耍、一起读书学然作歌答道:君问归期未有期,乡关回首甚依依。春雷一声震大地,捷报频传不我欺。
这首歌表达了邓恩铭离乡时的依依眷恋之情和此去的抱负与决心。至今,水族人民还经常吟唱它。
邓恩铭辗转周折,经柳州、梧州、香港、上海、南京,最后到达山东济南,历时一个多月。
济南素有泉城盛名,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闻名于世。可是眼前的济南,在军阀统治下,民生凋敝,脏乱不堪。邓恩铭目睹沿街乞讨的穷人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而有钱的富人在妓院茶楼出出入入,不禁黯然神伤,觉得这儿比家乡更糟。
的艰辛、山中父老的期盼、社会的不平,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上对得起黎民百姓,下对得起父母养育之恩。
二叔黄泽沛上下一家,见邓恩铭读书勤奋、待人稳重,对下人没有一点儿架子,都暗暗称奇。一件小事使黄泽沛一家,对邓恩铭更加敬重,从此,黄泽沛待侄胜过己出。
黄泽沛好几年前收养了一个女孩儿,乳名来燕。来燕小嘴儿甜甜的,心思儿巧巧的,平时穿个红兜兜裤儿,十分着人喜爱。恩铭的二叔和二婶把来燕捧为掌上明珠,十分迁就。邓恩铭来济南的时候,来燕已经十岁,不久前刚送进学堂去读书。每天早晨家里人都要给来燕买回她爱吃的甜点心,新衣服做了又做,有了什么事家里人也总是顺着她。
邓恩铭幼尝艰辛,养成了俭朴的习惯和自强自立的品格,看到二叔二婶这样迁就来燕,觉得将来会害了她。
"二叔二婶,来燕妹妹年纪小不懂事,您二老不能这样娇生惯养她。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望二老仔细思量。"黄泽沛频频点头,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说与旁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恩铭二婶接着说道:"是这么回事。道理也懂,就是做不来。"邓恩铭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让我和来燕妹妹说说。"第二天来燕放学回家,邓恩铭就找个机会和来燕聊起天来。邓恩铭讲幼时在荔波的趣闻,讲荔波的山荔波的水,还给来燕唱了两首水家人的歌。
来燕兴致勃勃地说:"哥啊,唱的是什么?"邓恩铭说:"唱的是吃穿来之不易,唱的是种田人吃不饱,纺纱人穿不暖。"又接着说道:"咱们现在有饭有衣,可是要想想那些没饭吃、没衣穿的人,将来让他们也有饭吃、有衣穿。来燕妹机灵的来燕明白了哥哥的意思,就对邓恩铭说:"哥啊,你也给我写首歌儿,我一定听话。"后来邓恩铭写了一首儿歌,贴在了来燕的房间里:早晨来燕去上学,简简单单吃馍馍。一个铜板不乱花,普普通通过生活。
来燕也下了决心,不再要这要那,学会了勤勤俭俭过日子。
1918年,邓恩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时值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陆续传入中国,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也逐渐在全国许多校园里成了气候。
邓恩铭进入济南一中,顿觉耳目为之一新,着这个。从此,邓恩铭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改造社会的革命洪流之中,终生无悔,成为山东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