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傍晚,何叔衡邀请一个学生到他的宿舍里交谈。他问那个学生:"你为什么要来读书,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篇文章,题目是《述我之家世及我之志愿》。"学生当即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将来之志愿,是要能为国家做事。"看到这里,何叔衡说:"你将来想做官,还是想为国做事,这要搞清楚。现在想为国家担任事的人很多。这个国家不好到了这样,很多人其实是想做官去弄钱。"何叔衡又让学生把日记拿来给他看。看过之后,他说:"我让你写日记,你只写了这么几天,前几天你做什么了?"何叔衡又问:"你做了几篇文章。"学生嗫嚅着回答了。
何叔衡批评他说:"你到学校已有三四周,怎么只作得这么几篇?懒吧!各位先生都说你读书不发狠,难道你忘了初来的那时候吗?你要懒惰还读书做什么?"这个学生出身贫苦,小时候读不起书。初到学校时,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经常伴着灯烛读书到深夜,在学校里是出名的用功学生。何叔衡喜欢他的勤奋精神,把他视为子侄,但对他的要求也特别严。
过了一会儿,何叔衡说:"今后我要来额定你他给学生订了几条要求:"1、定要每日作日记,一练习有恒,二整理思想;2、写字不潦草;3、每周无论如何须作两篇文;4、每日扫屋须定午后六时。"他又针对这个学生的弱点,教导他说:"今后,你要多接近有学识声望的人,要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克服羞涩的态度,力戒骄傲情绪。"这个学生被何叔衡的诚恳所感动,一生都牢记他的教诲,后来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
尽管学校事务和社会工作很多,何叔衡仍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他说:"自己要有真才,然后才能造就人才。"他每天晚上看书要到12点,早晨很早起床,读一个小时书以后才出门。他有一个习惯,读书读到精彩处就会拍桌子,也就是古代文人常说的"拍案叫绝"。住在他附近的几个青年有时会被他纪大了,不拼命学习,怎能胜任工作呢?你们将来也许会体会到的,希望你们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自修大学宣传革命的声名越来越大,引起了反动派的戒心。1923年11月,军阀赵恒惕下令封闭了学校。但培训干部的工作不能停止,党组织立即筹办了湘江学校,原来在自修大学学习的学生转入这所学校。何叔衡又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
湘江学校继承了自修大学的传统,"以启迪学生,使为健全的战士,为国民除障碍,为民族争自由"为宗旨,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独立思想和革命精神。
学校除教授中学的必修课程外,还增加了一些教学内容:"1、注意解释近代的国耻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受压迫的来源及其因果关系。
2、注意解释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3、指示学生注意时事,多出关于讨论时事的作文题,并演讲国内外所发生的问题和应付的办法。
4、注意演讲国际形势及被压迫民族独立运动之趋势。
5、指导学生或领导学生参与各种爱国活动,暴露军阀的罪恶,使他们与实际政治发生关系。
6、注意农民问题,使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及解决办法。"根据教育宗旨,学校给学生订了十条标准:"1、为公服务的热忱;2、对团体公意的服从;3、做事有责任心;4、自己有主张;5、不自私自利;6、革除恶习的影响;7、规律的生活;8、对现代研究的注意;9、科学研究的态度;10、合理的反抗性。"湘江学校在何叔衡等人的努力下,为党培养和输送了很多干部,被誉为"湖南革命的先锋"。
1927年3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党组织决定湘江大学停办。学校召开大会宣布了这件事。何叔衡在会上讲话说:"湘江大学的所有同学和教职员好比是酒药子。今天学校虽然停办了,希望这些酒药子到处去发酵。"此生合是忘家客宋朝诗人陆游有一首《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1928年6月,何叔衡赴莫斯科学习,途经哈尔滨时,改写此诗,以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怀和志趣。诗云: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选定革命的道路,就只有抱定舍身忘家的决心了。
舍身不是没有身,忘家不是心中没有家,何叔衡用"忘家客"三字,不仅包含了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和志趣,而且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天地境界。
在莫斯科学习时,何叔衡已经五十二岁,精力和记忆力都无法和青年人比,可他学习十分刻苦,有时为熟记一个俄文单词,要读写几百遍甚至上千遍,大家都说他是"学习上永不疲倦的人。"他写信给妻子说:"你如果活到六十岁,我或者与你有见面之日。但你的一生,要是捡柴、栽菜、喂猪的一生,不要去求人的一生。"在给过继的儿子的信中他写道:"我承你祖交之命抚你为嗣。??我是绝对不靠你供养的。且我绝对不是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此数言请你注意。"他告诫家人:"凡此。""不要向别人乞怜,须知现在被压迫的太多,都是可怜的人,所以乞怜是空的。""我不希望我家活多人,只要活的人要真活,??。"在何叔衡遗存的书信中,这种自家得来的认识,自家说出的话,很多很多。
何叔衡的二女、三女曾在上海党办的聚成印刷公司的一个工厂做工,秘密为党印刷文件。不幸的是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婿统统被捕。这对任何人都是极沉重的打击。但是,何叔衡仍然像老黄牛一样做着党交给的工作。党组织为此派人四处奔走,多方营救。由于父亲的教育,他的两个女儿早已准备好了被捕后的答词,敌人审讯一无所获,很快由党组织设法保释出狱。一位女婿因党组织请了律师辩护,八个月的刑期满后,也平安出狱。一位女婿受尽了折磨,在患重病中被湖南军阀何键惨杀在长沙的大马路上。何叔衡得知女婿牺牲后,十分悲痛,安慰女儿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不应死在病床上,他一定要死在大马很有个性的话中,人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是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1930年,何叔衡从苏联回国,先在上海任全国互济会和共产国际救济总会的负责人。到1931年秋,何叔衡离开上海经香港、广东、闽西,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来到瑞金。在瑞金他身兼很多职务: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内务部代理部长、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等。他的工作繁重、复杂,但他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对属下要求很严格,但他批评人,不是疾言厉色,而是和风细雨,耐心教育。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位朴实忠厚、实事求是、富有智慧的革命前辈。何叔衡以"不能谋"自谦,很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但也以"能断"自负,每当人们犹豫的时候,他能不顾人家的反对,不要人家的赞助,毅然走自己的路,站在人们的前面。
当时,王明左倾严重错误在中央苏区逐步贯对此,何叔衡十分不满。何叔衡明白得很,他的工作决定着许多人的生或死,稍有不慎即会铸成大错。他不顾政治压力,坚持实事求是,仔细审察,反复推敲,依法办案。有人说他"政治上动摇","拿法律观念来代替了残酷的阶级斗争。
??使反革命受不到应有的处罚","在肃反运动中没有起积极作用"等等。到了1933年夏,苏区报刊点名批判他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声名要兴师动众,用全部力量对他去作斗争。
王明"左"倾路线的严重错误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即1933年秋到1934年底,才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才彻底结束。而何叔衡在1931年底,就"不顾人家的反对,不要人家的赞助,毅然走自己的路",对"左"的肃反政策进行了抵制。徐特立曾说:"在莫斯科,我们几个年老的同志,政治上是跟叔衡同志走的。开头都说叔衡同志笨,不能做事,清党事起,大家还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叔衡同志他笨!"抵制王明"左"倾的错误,再次说明何叔衡"对党的认识深刻和意志坚定,是超人一等的"。
左倾错误领导者见何叔衡批他不服,斗他不改,终于在1933年冬撤销了他的全部领导职务。他在政治上受打击,行政上被撤职后,仍然踏踏实实、忠心耿耿地从事党分配给他的工作,经常和其他同志一道去医院慰问红军伤病员和到烈军属处帮助劳动、解决困难。"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年轻一些的同志见何老依然如旧,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才知"足为党员模范"的赞誉不是白得的。
何叔衡的一辈子是壮烈的生壮烈的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何叔衡也同瞿秋白一样被留在了根据地。在与战友分别时,何叔衡将二女实山为他编织的毛衣送给了林伯渠,供林老在长征路上御寒。林伯渠特写了《别梅坑》一诗,其中有四句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江西余江县梅坑的依依惜别,留给何叔衡的是太多的感慨和人生的清白。李六如在回忆中说:"红军长征,江西苏区沦为游击区时,叔衡同志随队伍驻于都公馆乡,党派他帮助乡政府作动员工作,每天扶一根拐杖,朝出晚归,口不言劳。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作这种工作,我们当时的心里是很难过的。就在该乡工作时,党要他同秋白同志去白区时,脚上没有鞋子穿。穿一双破鞋子。动身的晚上来问我:"六如,你有鞋子么?"我把江口贸易局局长陈祥生送的一双皮胶鞋给他。他长叹一声:"咳!六如,不料我这副老骨头,还要送到白区去啊!"他一面说,一面流下泪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1935年2月11日,何叔衡与瞿秋白、邓子恢等人乔装打扮,离开了瑞金。何叔衡与瞿秋白的想法是拟经广东、香港去上海,可是没走这条路线,而是向四都山区转移。不幸在长汀县水口镇附近的小径村,一行人被敌人包围,何叔衡等人何叔衡身负重伤,躺倒在山下一块水田附近,被两个匪兵发现,以为他已身死,在搜身时,何叔衡突然跃起,奋力反抗,被匪兵连击两枪,壮烈牺牲,实践了他生前"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谢觉哉在《忆叔衡同志》一文中说:我不是为着"忘却"而写;写,为着不"忘却"。"哲人其萎,吾将安放?"写此告人,且以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