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还将数学符号拉来入谜。如“+一+”(徐妃格)(打一作家名),谜底是“艾芜”,即去掉偏旁部首,以“X元”相加,此谜另辟新径,饶有风味。
当然,有时候作者漏掉几个词,你就要特别留心,从谜面上搜索,勿被瞒过。
猜这类谜还有一个诀窍,就是这些谜的谜底中总离不开表示没有(如无、少、缺、欠、遗、失等)意义的字,将谜面中漏去的词再加上上述的字,就是所猜的谜底了。
抛砖引玉类谜语
这类谜语是面底互应,承上启下,而不是会意体,往往对诗词类较适合,往往是写出一些名句的上句,要猜的人依此推出下句的含义,再思索成谜底。
如用李白《送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打一成语,谜底是“无与伦比”。因该诗下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再没有比汪伦对我的情深的意思,烘托出谜底。
除了诗外,用词的也常有之。以李清照的《如梦令》句“试问卷帘人”为谜面,打一纺织品名,谜底是“花呢”。这词从下半阙的词意中,我们获知作者在问卷帘人庭院之花怎样了?所以这里的谜底应理解为疑问口气“花呢?”
猜这类“承上启下”的灯谜,就要求猜者熟读古典诗词,见此及彼,得心应手地解开谜底。
瞒天过海类谜语
这类谜语是将字、物扭转成不同的角度后而成谜面。如:把“夫”写颠倒为“¥”(打一曲艺形式),谜底为“二人转”。这个“转”字活画出谜面的神态,有趣极了。
根据“辗转反侧”的程度不同,我们可得出不同谜底来:如“X”(打一京剧名),因为它是个“十”字倾如斜坡,故谜底当是“十字坡”。
由于这种谜是将谜面上的字故意“辗转反侧”,因此谜底总离不开“倒”、“颠”、“反”、“转”、“侧”、“歪”、“斜”等意义,如果明了这一点,猜起它来就八九不离十了。
迷魂阵类谜语
此类谜语往往加注有迷人的说明:如在谜面旁加注着一些诸如“此谜出丑”、“此谜见不得人”、“此谜请勿见笑”等等自谦之词,或加注鼓励和自诩的词或话,你可千万别以为这是作者虚怀若谷,须知这正是在故布疑阵,切莫被其瞒过。因此,猜谜的时候,尚需将这些自谦鼓励之词也算作谜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去动脑筋,才有可能猜中谜底。
如:“空欢喜”(打一战国人名)注有“此谜见不得人”,谜底为“伯乐”。“见不得人”,即是将谜底中“伯”去掉“人”,剩下“白乐”来扣合谜面。
添有鼓励字眼的。如:“一伙懒汉”(打一成语)注有“此谜用心便能猜中”,谜底为“各不相干”。“用心便能猜中”意为用上一个心字,此谜便迎刃而解了,使谜底从“各不相干”变成“各不想干”,不正是谜面“一伙懒汉”的写照吗?这种不露痕迹的鼓励话儿,也不能忽视。
加注自诩词话的是乍看之下,好像制谜者在用“激将法”向猜谜者挑战,其实这也是迷魂阵,也该将这些自诩词作为谜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去推敲出谜底来。
如:“陕西姑娘”(打词牌名一),注有“此谜休想猜出”,谜底是《忆秦娥》。“休想猜出”四字是交代不要这“想”(即“忆”字)才能猜出,就留下“秦娥”来紧扣“陕西姑娘”谜面了。
任凭制谜者怎样巧设疑阵,只要懂得附加的字句皆为谜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此细加思索,这些迷阵是不难被破掉的。
连环计类谜语
即字词或物重写或重放置。如:“爸爸”(打一清代着名学者名),谜底是“严复”。爸即为家严,“爸爸”二字为严复。
“叠字谜”大多在谜底中隐藏着数字,而这个数字与谜面叠字的多少有关,只要掌握这个关键,破谜也就不难了。如:“泳泳泳泳泳泳”(打一宋代诗人名),谜底为“陆游”。
但“叠字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果让谜面来个转折,那么就显得有趣曲折了。如:“袭袭袭袭袭袭袭袭袭袭袭袭”(打一京剧名)。十二要看作一“打”,袭字即龙衣,故而谜底是”打龙袍”。
破锦格谜语
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将谜底字分拆作二字或三四字读。
例如:“众口一词”(猜一邮电用语),谜底:“信筒”。将“信筒”二字分拆读作“人言个个同”,与谜面相照应。
蝇头格谜语
此格属“分读类”谜路。谜底规定在两字以上,应将谜底的第一字上下分开作两个字读,连下文读,即能扣合谜面。
例如:“野火烧不尽”(打一《聊斋志异》篇目),谜底:“《董生》”。猜的时候将谜底第一字“董”上下分读为“草重”,与第二字连成“草重生”,就是草又生出来了,和谜面“野火烧不尽”相扣合。
虾须格谜语
谜底两字以上,首字须左右可以分为两字读。例如:“前无古人”(打一礼貌用语),谜底:“借光”,读为“昔人光”。
蒸尾格谜语
谜底两字以上,末一字可左右分开读。例如:“说媒”,(打一应用文体),谜底:“介绍信”,即“介绍人言”。
徐妃格谜语
此格谜底须在两字以上,偏旁、部首相同。去除相同的偏旁、部首,以读每字的半面意扣合谜面。
例如:“小舅子”(猜二化学元素名),谜底:“钠、锑”。根据格法规定,把“钠、锑”相同的偏旁“韦”去掉后为“内弟”,照应谜面。
放踵格谜语
谜底每个字弃下半截同旁部首字,叫放踵格,例如:“十厘之积”(打一名词),谜底:“忿愚”。弃下半截“心”字,成为“分满”。
白头格谜语
谜底须二字以上,第一个字读谐声。例如:“时装销售一空”(打三国时期一人名),谜底是“伏完”。读作“服完”,即服装销售完了。
离合格谜语
汉字中有独体字,也有合体字。不少汉字,合之为合体,拆之为独体。“离合格谜”就是根据汉字的这一特点形成的。例如:“节约须从分角起”,谜底:“自小省”。
梨花格谜语
又名“谐音”、“玉冰”、“飞白”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均谐读。
例如:“独自售货”(猜一国名),谜底:“丹麦”。以谐音读作“单卖”与谜面相合。“独自”扣“单”,“售货”扣“卖”。
粉底格谜语
谜底须两字以上,最末一字要谐读,与谜面扣合。
例如:“揭竿而起”(打一地名),谜底:“秦皇岛”。“岛”要谐读为“倒”。
素腰格谜语
陶潜《移居诗》中有一句:“闻多素心人。”“素心”,是心地洁白之意,所以谜底中间的字是白字叫素心格,也叫玉腰格、素腰格。谜底必须是三个以上的单数词。
例如:“分外眼红”(打一京剧名),谜底:“一箭仇”。中间“箭”字是白字,应是“一见仇”,与“分外眼红”相扣。
脱帽格谜语
谜底删去首字,不入谜意,叫脱帽格,也叫摩顶格、落帽格。
例如:“花木兰从军记”(打一书名),谜底:“《儿女英雄传》”。删去第一个字为“女英雄传”,与谜意相扣。
探骊格谜语
又名“骊珠格”。谜条上只写出谜面和谜格,不标谜目,猜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如:“吾”(猜一成语),谜底:“有言在先”。谜面只有一个“吾”字,根据联想推断,要成为一个语字,必须在“吾”字前加个“十”字,才能构成“语”字。“成语”即谜目。与“有言在先”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又如:“立字为据”(猜一口语),谜底:“不算数”。“口语”即谜目,与“不算数”贯通扣面。
脱靴格谜语
谜底三字以上,将末一字掩起,也叫脱鞋格。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打北京一商号),谜底:“普兰德”。掩去“德”字,剩下“普兰(蓝)”。
秋千格谜语
谜底限为二字,猜时应将谜底倒读。例如:“花开花落”(打一电影演员),谜底为“谢芳”。读作“芳谢”,“芳”即花开,“谢”即花落。
卷帘格谜语
谜底限定在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谜底要从下而上倒过来读,如同帘子卷上又放下一样。
例如:“长颈鹿”(打一外国名着),谜底:《高老头》。按谜面正读,猜得“头老高”,倒过来就变成“高老头”,正扣外国名着。
上楼格谜语
本格属“移位类”谜格。谜底字数规定在三个字以上,须将末一字移到首字之前,连读扣谜面。
例如:“愿为祖国献青春”(打一科学家),谜底:“许国志”。按照格法将谜底“志”字移到首字“许”字之前,连读成“志许国”,正好扣合谜面。
下楼格谜语
此格和上楼格正相反,把谜底的首字移到末字之后,才能扣合谜面。谜底字数在三个字以上。
例如:“群芳争艳”(打一曲牌名),谜底:“斗百花”。顺谜面意思理解应为“百花斗”。将谜底首字“斗”移到最后,才符合此意。
遥对格谜语
此格属“对偶类”谜语,命名取锦屏之对称,格法很像对联,谜底与谜面遥遥相对,谜面为上联,逐字对出下联,即是谜底。谜底与谜面对偶的字要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谜底字数不限,通常为两个以上。
例如:“唐三彩”(打一科学家),谜底:“李四光”。谜中“唐”对“李”,“三”对“四”,“彩”对“光”。
求凰格谜语
格名取“凤求凰”之意。要求谜底与谜面除成对仗、讲平仄外,还须在谜底附加具有对偶意义的关联词,如“双、偶、合、匹配、同、联”等字。
例如:“鸟唱歌”(猜一成语),谜底:“对牛弹琴”。“鸟唱歌”与“牛弹琴”相对,冠以“对”字即构成谜底。
掉头格谜语
谜底须三字以上。第一、第二两字位置对调后来扣谜面。例如,“一齐观看童话剧”(打一成语),谜底是“视同儿戏”。第一、二字换位后则为“同视儿戏”,扣合了谜面。
掉尾格谜语
谜底三字以上,末尾二字互换位置。例如:“苏绣”(打一画家名),谜底:“吴作人”,即“吴人作”。
红豆格谜语
红豆”是逗点的形象描绘,就是在谜底里加逗号,改变原来的读法,谜底要三字以上。
例如:“动魄消魂丝竹声”(打一成语),谜底:“扣人心弦”。谜底加逗号读为“扣人心,弦”。“扣人心”与谜面“动魄消魂”相扣合,“弦”与谜面“丝竹声”也相扣。
玉带格谜语
谜底三字以上,正中一字谐读,与谜面扣合。例如:“饽饽房”(打一军事名词),谜底:“制高点”。中间“高”谐读为“糕”。
双勾格谜语
谜底四字以上,前两字与后两字互换位置,产生别义,扣合谜面。例如:“太太住内室”(打一外国科学家名),谜底:“居里夫人”,读为“夫人居里”。
重门格谜语
谜面意思不直接隐含谜底,而要经两步走,先猜出一个意思,再推进一层,从而脱出谜底。
例如:“出言莽撞”(打一相声段子名),谜底:“山东话”。先猜“鲁言”,再推断为“山东话”。
系铃格谜语
谜底两字以上,须将谜底中某个字读作变音后扣合谜面。例如:“喜马拉雅”(打一成语),谜底:“藏宅名山”。“藏”要读为“西藏”的“藏”。
遗珠格谜语
谜底为三字以上单数,当中一字掩起。例如:“潮涌大江流”(打一成语),谜底:“无风(不)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