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巧对
据说,宋代王安石青年时赴京赶考,住在舅父家里。有一天,在街上看见一家门楼上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条上联:
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不由脱口而出:“好对,好对。”
这家门楼的主人是马员外,他的一位管家听王安石说要对对联,忙过来打招呼说:“请稍候,待我去禀报员外大人。”
王安石赶考心切,不等员外出来便急急忙忙地走了。到了京城后,考场上一切顺利,由于平时用功,做起题来,思如潮涌,一挥而就。
写作之余,游目四顾,偶尔看见厅前挂着一面绘有飞虎的彩旗,骤然使他联想起走马灯的事,凝目沉思,悟出了下联,默念于心。
考试结束后,王安石返回舅舅家里,途经马员外大门口时,等候已久的管家笑脸相迎,连声亲切地说:“恭候多时,请进室内,有事求教。”
原来这马员外年过半百,仅有一女,年过二八,才貌出众,尚未婚配。为招选一位才学富有之士为婿,于是拟出上联,公开求对,对出者,许以婚姻。前来应征的很多,而中意的一个也没有。
王安石了解这一情况后,联想到应试时所见彩旗情景,神态自若地对出了下联:
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见对得如此工整、贴切,深为满意,授意管家,招他为婿。
莫拏奴手
明代宪宗成化年间,江苏吴县才子王鳌,字济之,自幼寄居舅父家中,勤奋好学,才思敏捷。
有一天,舅母派丫环给外甥送茶,少年王鏊见她眉清目秀,十分俊俏,叹其为人奴婢,顿生怜慕之情,不由上前握住她的手嘘寒问暖,丫环害羞,含笑离去。
王鏊舅父得知,半嗔半笑,出一上联:
奴手为拏,此后莫拏奴手;
“拏”是个异体字,即今日的“拿”字。王鏊随口应对:
人言是信,从今勿信人言。
舅父见王鏊应答快,又对得好,满心欢喜,于是精心培养。王鏊日求上进,后来官至户部尚书。
职业婚联
有几位教师热爱自己的专业,新婚之际,朋友根据他们所担任的课程,撰写了几副各具特色的趣联:
1.花好月圆有几何,谁能解析?
良辰美景无三角,岂可微分。
横额为:难解难分。
2.恩爱乃植物,萌发生长开花结果;
婚恋贵同心,精诚团结播种育苗。
横额为:物种起源。
3.1234567;
ABCDEFG。
横额为:OK。
以上分别为数学、生物和外语教师婚联,每联都嵌进了各自所任专业课程的术语和符号,诙谐成趣,与新婚的喜悦气氛极为适宜。
宫花寂寞红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古代帝王的三宫六院,既不知造就了多少怨妇,也恐怕埋没了不少有才华的女子。不过,偶尔从皇宫深处,也传出一些幽怨的诗联故事,如“红叶题诗”之类,让后人不胜感慨。
金国第四代皇帝金章宗,有一名妃子叫李妃,是个才女。一天,章宗和李妃在一个小公园内游玩,两人露坐在一个小土坡上。章宗灵感来潮,忽得一上联:
二人土上坐;
这是个拆字对句。“二人”置“土”字上即为一“坐”字。又符合当时的情景。李妃稍一思索,对出下联:
一月日边明。
李妃运用的也是拆字法。一“月”置于“日”边即成“明”字。同时,她这个对句寓意双关。“月”喻自己,“日”比喻章宗。爱妃伴君王,自然是明月伴日,可不是一般的小鸟依人哦!
嫉妒出诗人
古人有“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的说法,其实,嫉妒也能出诗人。
明弘治进士、南京户部尚书边贡讨了好几个小老婆,他的夫人胡氏十分嫉妒恼火。一天,有一位客人拜访边贡,正好碰着胡氏因吃醋在家里发无名火,便开玩笑地出了一个上联:
讨小老嫂恼;
这个出句有个特点:五个字连续同韵,读起来像绕口令。胡氏闻声应对道:
想娘狂郎忙。
胡氏的对句也是五字连续同韵。“娘”作少女、姑娘讲。上联生动刻画了胡氏不满丈夫讨小的恼怒之态;下联针锋相对,把边贡好色思淫的丑态也和盘托出。
寡人在此
一日,乾隆在京郊微服私访,看见一户人家门上贴有这样一副对联:
家有万金不富;
膝下五子无儿。
横批:寡人在此。
这副对联从表面上看,完全是自相矛盾。乾隆看了如坠云雾,便派人去问个清楚。
一问,才知这屋里仅住着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生了10个女儿,女儿叫“千金”,十个就有“万金”。这个“万金”不是钱财,当然不富。
民间称“郎为半子”,老妇人十个女婿合起来就是“五子”。但女婿毕竟不是亲子,所以还是“无儿”。女儿都嫁出去了,老伴也死了,这位老妇人孤身一人住在这里,这就是所谓的“寡人在此”!
一联解难
相传,清代浏阳县有个老先生善对联,远近慕名而来求他作对联的人川流不息。
当时,县城有个商人,父母先后去世,商人在将父母合葬时,不慎将父葬在西边,母葬在东,有违当地习俗。但既已落葬,便是入土为安,不能再动。
于是,商人在父母坟前立了两根石柱,想求人写一副对联贴上。经人介绍,欲求先生解难。先生听罢前情,微微一笑,提笔写道:
生前既不离左右;
死后何必分东西。
上联论证下联,合情合理。
才子拜匠仆为师
清代才子李调元能诗善文,才华横溢。一次,他同夫人一起对对子,对好以后,丫环说:“夫人出得好,老爷对得妙,何不用羊毫笔写在红绫纸上。”于是夫人又出一上联让李调元对:
羊毫笔写红绫纸;
李调元想了半天,竟对不上来,这位才子被难住了。第二天,李调元听见丫环、匠仆们在一起谈论这件事,他们个个都对出了下联。
丫环对的是:
鹿角叉晾紫罗裙。
厨子对得是:
牛鼻索捆青杠柴。
轿夫对的是:
虎头靴套麻草鞋。
书童也脱口而出:
木扁担挑黑书箱。
李调元听在耳里,愧在心里。他猛然悟出一个道理:诗发于情,文出于理,对于生于感触。匠仆们之所以都能对得上,是由于他们熟悉生活。想到这里,这位颇负盛名的才子便放下架子,拜匠仆们为师。
刁氏巧对梅圣俞
北宋梅圣俞(尧臣)以诗知名,仕宦三十年,终不得一官职。及受敕修书,语其妻刁氏曰:
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妻对曰:
君于仕宦,何异鲇鱼缘竹竿乎?
夫妻对语竟成妙联,巧在自然,趣出比喻。“猢狲入布袋”,喻“钻进去易,爬出来难——憋闷煞人也”,形容编书之艰辛;“鲇鱼缘竹竿”以喻“爬上去难,滑下来易——折磨煞人也”,形容仕途之坎坷。形象生动,诙谐有趣。
莲子与离儿
清代康熙年间,着名文人金圣叹批点、校注了《西厢记》、《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又善创作传奇剧。后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前,其子置酒菜进行生祭,与父诀别,金心情酸苦,先吟出一则上联:
莲子心中苦;
暗寓“怜”子苦心。当其父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时,继吟下联:
梨儿腹中酸。
暗寓“离”儿心酸,一副对联写尽胸中怨愤,正是大文学家的手笔。
飞来峰联话
清代着名学者俞樾与夫人同游杭州西湖灵隐寺,见冷泉寺飞来峰有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甚感有趣,遂作答联: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夫人更作: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数日后偕次女来游,女再作答联: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不解,惊问“项”字何指?女答道:“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
父女相与大笑,为此胜迹留下佳话。
穷少年过年
从前,有个叫金志鹏的富家子弟,从小好逸恶劳,无恶不做。父亲去世后,本性难改,很快坐吃山空,成了个穷少爷。
一年除夕,穷少年穷得连米都没有吃的,于是,他在自家门前写了副对子:
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
这天夜晚,舅父买了肉和一些大米来到门前,见此对联,不禁感慨万分,便对外甥说:“你这对联的头上,还应各加一个字!”说罢,挥笔写下了一幅门联。
穷少年一看,感到羞愧万分,从此洗心革面,自力谋生,最终富了起来。
原来,舅父在上下联头各加一个“行”字和一个“免”字,这副对联变成了:
早行节俭事,
免过淡泊年。
兄对妹
苏东坡妹妹叫苏小妹,生得聪明伶俐,能言善对。一天晚上,苏小妹来到书房,见苏东坡对月沉思,便逗趣地问:“大哥又在想些什么,说出来小妹为你分忧。”
苏东坡见她到来,也打趣道:“我刚想起一条上联,若你今晚能对下联出来,我就佩服你的聪明。”
小妹笑着说:“哪来的上联要对一个晚上?快说出来吧。”
苏东坡高声念道:
水仙子持碧玉萧,风前吹出声声慢;
东坡念完,便对小妹道:“看你的了。”说完便闭目养神起来。
苏小妹本来聪慧非常,立即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走来步步娇。
下联同样有“虞美人”及“步步娇”两个词牌名,也用拟人法来使形象生动,令人遐思无际。苏东坡见小妹片刻间便想出这工整的下联,不由叹道:“巾帼不让须眉,小妹才华过人,乃女中豪杰。”
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
宴席上,梁父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姑嫂对
苏家女眷除苏小妹之外,苏夫人也才华洋溢。苏小妹虽然和家中男性对对时常占先,但从未能在苏夫人面前讨得巧。
一天,苏家男丁都出了门,苏夫人闲来无事,便随手拿了本《三国志》来看。恰巧小妹进来,见苏夫人正专心看书,看到“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调皮的个性又来了,一手便将苏夫人手中书本抢去。
苏夫人吃了一惊,问道:“臭丫头,又在打甚么主意?”
小妹说道:“我刚想得一上联,还没有下联,特向嫂嫂讨教。”
苏夫人只当是真,说道:“你说来听听。”
苏小妹一扬手中书本,道:
嫂嫂看书……心思汉;
苏夫人又气又笑,伸手要打她,刚好树上跌下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苏小妹咯咯一笑,和丫环捉鸟去了。
过了半天,苏小妹手中拿着小鸟回来,心中好不得意。殊不知苏夫人早有对策,一见她便道:“下联我早已有了。”说完便拉长声音道:
姑姑追禽……手拉郎。
吟毕还问小妹对不对,小妹一下子满脸通红,原来小妹刚巧正是和秦少游一起捉鸟呢。
夫妻打趣
刘敬,宋时一落魄文人。一次他准备去省府赶考,妻子于是又忙着给丈夫烙烧饼,让他带在路上当干粮,也好省点伙食钱开销。
妻子在灶上烙烧饼,刘敬在灶下烧火,两口子恩恩爱爱,有说有笑。妻子打趣说:“你每次到武昌去赶考,走去走回的,为妻好有一比。”
刘敬笑着问道:“哦,你把我比成什么呀?”
妻子瞟了丈夫一眼,打趣说道:
充无罪之军三百里;
刘敬听后乐了,从灶后跑过来对妻子说道:“嗳,我每次去赶考,你在家里,这也好有一比哩!”
妻子柔笑着问丈夫:“那你把我么样比呀?”
刘敬凑近妻子耳朵,小声说道:
守有夫之寡二十天。
东坡戏小妹
苏东坡邀友人黄庭坚来家做客,苏小妹见东坡出门相迎,出个上联戏谑他。
阿兄门外邀双月;
“双月”是个“朋”字,“邀双月”即“邀朋”。东坡回头一看,恰见小妹坐在窗边捉虱子,便笑而应道:
小妹窗前捉半风。
“风”是‘风”的繁写,“风”字去了左边一撇,便成了“虱”字。这副趣联,后来被人们传为笑谈。
挽妻
人生之大不幸有三:幼年丧父,老来丧子,中年丧妻。陈细怪不幸中年丧妻的时候,妻张氏曾含着眼泪口颐一联自挽,并交代后事说:
妻别良人去也!大丈夫不可无妻,愿郎君再续弦时,切莫向新人谈旧妇。
子失慈母伤哉!小孩儿终当有娘,盼来日得蒙护养,儿须知继母即亲娘。
言罢而逝。陈细怪哭得死去活来。患难夫妻,半路诀别,陈细怪把自己的全部伤心,都托付在他的挽妻联中:
跟我半生,可怜薄命糟糠竟归天上,
嘱卿来世,不是封侯夫婿莫到人间。
这挽妻联叫人读了,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难禁悲从中来,一字一泪。后来,陈细怪每当妻子的忌日来临,总有挽诗挽联悼亡妻。
有年张氏的忌日,凄风苦雨。陈细怪想到妻子长眠地下,荒草孤坟,便作了一首悼亡妻诗:
风风雨雨可奈何?空窗独自泪成河。
可怜地下相思泪,还比人间十倍多。
到老来,陈细怪每到亡妻的祭日,不是挽诗就是挽联地悼念张氏,其中有一副挽联人尽皆知:
油也无,盐也无,真把你苦死了,
儿不顾,媳不顾,倒比我快活些。
在陈细怪心目中,妻子没有死,他对她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深情。